贫困生冷漠是唯分数论教育的恶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生冷漠是唯分数论教育的恶果
中广网2007-08-24
作者:孟永辉张丽娟
日前有媒体报道,湖北5名贫困生因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而被资助者放弃。
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是贫困生的无情与冷漠,但其深意应该是"唯分数论"教育的悲哀!
笔者在几天前也亲身体验了一回"好学生"的冷漠:侄女是班里的第一名、年级的前三名,不仅被班主任视为"明珠",各科老师也当"掌中宝";在家谁都不能说她,说了不是哭就是闹,更别指望她帮父母洗锅涮碗干家务了。
大学考完后来省城玩,上公共汽车有一个座她便抢先占领,对在一旁她的父母和我没"吐" 一个"让"字;在商场给她买了几件衣服也没见她"道"一个"谢"字……
"5名无情贫困生"被资助者放弃这件事,使多年来为资助贫困生东奔西走、劳神费力的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十分尴尬!她说:一是部分贫困生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二是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凡是喜欢乞求或乐意接受别人帮助的人,在潜意识里普遍存在依赖心里。
在这种心理的暗示下,人对生活的心态会变得阴暗、消极,甚至麻木。
如果懂得"感恩",并以感恩的积极心态去面对生活,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才可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然,在笔者看来,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周副主席单从"贫困生"本人身上找原因是远远不够的,"贫困生的无情和冷漠"其问题还出在为人师表的老师身上、也出在教书育人的学校身上,更出在关系到国家千秋伟业的现行教育体制身上!
先看看为人师表的老师:课堂上只讲70%,剩下的内容就是"补课搞富业",这是教育界近年来普遍流行的疾患;另外摸清学生家长的底系,用好用活和用足关系资源,助长了部分学生的优越感,同时也使部分"贫下中农"的学生产生了仇富心理,更毒化了师德;
再看看教书育人的学校:什么奥班、尖子班等等,使学生刚踏进校门就被分成三六九等,"德、智、体"全面发展被"唯学是好"取而代之了,作为排在教育方针最前面的"德"被人为挤兑在"智"后;尤其是对每年高考"状元"、"榜眼"都给予金钱等奖励,更是让"好学生"曲解为:学习好就等于金钱!学习好就有人资助…这一切都理所当然!
再看看关系到国家千秋伟业的现行教育体制:"唯分数论"的弊端在于严进宽出,因此许多大学生考入大学后思想上普遍进了"休闲屋",刻苦学习从此变成了"60分万岁",懒散、自由甚至混学历成了主色调……
最后,再加上一些没有职业操尚的"记者"、没有社会负责任感的媒体在每年中考、高考后地毡式的错误宣传导向,使这些学习上的"大树"、品德上的"弱苗"早已飘飘然了,哪里想得起去"感恩",哪里还想得起去给他一年资助数千元的人去写信致谢……
无独有偶,笔者在2007年第四期《读者》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文章说,有一位在海外奋斗了大半生的归国老华侨,回乡后准备资助10名学习好的孩子完成学业。
于是老人先买来《泰戈尔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并在书的扉页上亲笔写上了"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菜某某",最后在落款处还留了他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信箱后寄出了。
光阴荏苒,时间到了新年的前一天,老人只收到1名学生寄来的贺年卡。
正是这张写着"感谢您给
我寄来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的贺年卡赢得了老人的资助。
老人对此说:"土地失去水分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
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
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她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
湖北襄樊市"5名无情贫困生"被资助者放弃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更何况资助者并没要求他们回报什么,只是希望他们能抽空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情况而已,可是,一年资助的几千元竟然连一封信、一个"谢"字都没有换来,资助者能不失望和伤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是不应只把分数作为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品德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同样重要;而真正让人们满意的学校也不应只注重学生的高分,而是要把学生培养
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全、合格的人才。
让全社会都来重视对下一代的感恩品德教育吧,让人人都学会感恩吧,因为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人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