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有一定综合性和复杂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得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
2、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风海流的成因。
3、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之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了海陆轮廓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季风、水循环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高一的学生缺乏系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分析的能力相对较差,加上于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在学习中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学生普遍觉得本节课较难学。
3高中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需要教师去维持并不断的增强,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地理的分析方法。
学生看课本,回答老师问题。
【生】(回答)洋流是指大洋圈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生】(回答)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生】合作讨论,总结回答。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对于较为简单的概念性内容,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参与阅读、分析、归纳的过程,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并成为课堂的主体。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顺便回顾了与本堂课内容极为相关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作了一定的理论铺垫。
引入新课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事实上从海水的运动上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国沿海的海水运动是往北的(日本暖流),所以污染也不至于通过海洋来影响我国。那么为什么我国沿海的海水会大规模向北运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洋流的知识。(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海水运动图示)
让学生知道洋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转折提问
以上我们了解了洋流的性质和分类,那么世界上这么多洋流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又有什么联系呢?
积极听课,跟上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规律,与前面所学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
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听老师讲课,并预习一下课本,看看洋流分布图上日本暖流的运动方向,找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给予学生新的理解,且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洋流上来。
讲授新课
【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洋流。那么什么叫洋流呢?
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思路,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地图、实验器材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及预测
导入新课
最近大家应该都关注着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件,那么核泄漏到底会不会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呢?请同学们基于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来简单分析一下。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回答:从气压带和风带上来看,我们国家处于盛行西风的上风方向,所以核泄漏应该不会随着大气运动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
3通过理解和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3、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师】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划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
【师】播放全球洋流大规模运动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提出问题:洋流对全球热能传输与交换有何作用呢?
【师】(总结)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也对所经过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洋流的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洋流
学生年级
高一
单元课时
1课时
学习科目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讲述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本节主要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洋流的概念及分类(识记),二是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三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简单应用)。
知识补充
除了性质分类,洋流还可以从成因上分成三类(PPT展示相关图片):
风海流:主要由盛行风推动海水运动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由海水温、盐度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导致海水运动而形成的洋流
补偿流:风力和密度差异产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区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海水来补充而形成的洋流
观察直布罗陀海峡两边海水盐度、密度的差异及表层、底层海水的流向
4、能围绕实际事例解释,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解释简单的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洋流的成因、性质和分布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教学、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洋流,查找相关资料,便于交流讨论和探究。课上准备好课本、草稿纸、笔和橡皮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
2、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风海流的成因。
3、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之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了海陆轮廓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季风、水循环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高一的学生缺乏系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分析的能力相对较差,加上于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在学习中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学生普遍觉得本节课较难学。
3高中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需要教师去维持并不断的增强,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地理的分析方法。
学生看课本,回答老师问题。
【生】(回答)洋流是指大洋圈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生】(回答)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生】合作讨论,总结回答。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对于较为简单的概念性内容,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参与阅读、分析、归纳的过程,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并成为课堂的主体。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顺便回顾了与本堂课内容极为相关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作了一定的理论铺垫。
引入新课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事实上从海水的运动上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国沿海的海水运动是往北的(日本暖流),所以污染也不至于通过海洋来影响我国。那么为什么我国沿海的海水会大规模向北运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洋流的知识。(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海水运动图示)
让学生知道洋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转折提问
以上我们了解了洋流的性质和分类,那么世界上这么多洋流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又有什么联系呢?
积极听课,跟上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规律,与前面所学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
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听老师讲课,并预习一下课本,看看洋流分布图上日本暖流的运动方向,找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给予学生新的理解,且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洋流上来。
讲授新课
【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洋流。那么什么叫洋流呢?
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思路,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地图、实验器材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及预测
导入新课
最近大家应该都关注着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件,那么核泄漏到底会不会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呢?请同学们基于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来简单分析一下。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回答:从气压带和风带上来看,我们国家处于盛行西风的上风方向,所以核泄漏应该不会随着大气运动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
3通过理解和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3、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师】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划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
【师】播放全球洋流大规模运动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提出问题:洋流对全球热能传输与交换有何作用呢?
【师】(总结)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也对所经过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洋流的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洋流
学生年级
高一
单元课时
1课时
学习科目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讲述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本节主要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洋流的概念及分类(识记),二是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三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简单应用)。
知识补充
除了性质分类,洋流还可以从成因上分成三类(PPT展示相关图片):
风海流:主要由盛行风推动海水运动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由海水温、盐度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导致海水运动而形成的洋流
补偿流:风力和密度差异产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区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海水来补充而形成的洋流
观察直布罗陀海峡两边海水盐度、密度的差异及表层、底层海水的流向
4、能围绕实际事例解释,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解释简单的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洋流的成因、性质和分布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教学、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洋流,查找相关资料,便于交流讨论和探究。课上准备好课本、草稿纸、笔和橡皮等学习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