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找方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找方手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主要为鼻、咽、喉的急性炎症。

多见于秋冬及冬春天气多变时节。

病原以病毒为最多,细菌感染大多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营养不良,佝偻病,缺乏锻炼及环境卫生不良等,均可使小儿抵抗力减弱而易患此病。

本病症状轻者只有流涕、鼻塞、喷嚏、微咳、咽部不适;重者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常伴有头痛、全身乏力,婴儿常出现呕吐、腹泻,甚至发生高热惊厥,咽部充血明显,可伴有疱疹和溃疡。

各种病毒和细菌都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有鼻病毒、柯萨基及埃可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

经过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失去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

常见的细菌有A组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

本病一般病例诊断较易。

如咽壁附近有小疱疹及小溃疡者可确诊为疤疹性咽峡炎。

对极轻症或极重症者诊断可致困难,应与常见的传染病(如伤寒、幼儿急疹、麻疹、疟疾病等)鉴别,血白细胞明显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超过75%的应考虑细菌性感染可能。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以对症为主。

早期病毒感染可选用吗啉胍、盐酸金刚烷胺或三氮唑核苷(病毒唑)等,抗菌素非但无效,反可引起机体菌群失调,不能滥用。

热高用阿斯匹林、安乃近等退热:鼻塞用麻黄素滴鼻:咳嗽用各种止咳祛痰药;惊厥者用苯巴比妥,水合入醛。

如合并细菌感染可选用磺胺美药或青霉素等抗菌素。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以“伤风”、“感冒”、“小儿伤寒”命名。

祖国医学认为致病原因以风邪为主,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未全,抵抗力差,遇到气候骤变,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病变部位主要在肺,邪自口鼻吸入,皮毛开合失常,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咽喉为肺之门户,外邪循经上犯,可见鼻塞流涕、咽喉红肿;肺失宣肃,产生咳嗽。

小儿脾常不足,感冒后往往影响运化功能,常有胃肠道症状。

婴幼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若有高热熏的,易抽痉动风
1.[处方名称]卫气双解汤
[功能主治]功能淌热,解表。

主治小儿各型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组成]羌活4.5~9克、桔梗4.5-9克、羊蹄根4.5~9克、板蓝根6~12克、七叶一技花9~18克、黄芩4.5-6克、生石膏12-75克、寒水石9-45克、生甘草1.8-3克。

水煎服。

[辨证加减]寒象明显者加麻黄或桂枝;痰多加杏仁或皂荚;咳剧加鱼腥草;咳剧久加半枝莲或桑皮:神烦不安加糯稻根或朱灯心。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8例,服药后12小时退热者37例,占31.3%; 12~24小时退热者71例,占60.2%;24~43小时内退热者6例,占5.1%; 48小时后仍不退热为无效,共4例,占3.4%。

总有效率为96.6%。

[处方来源]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洪百年。

[处方备注]本方体现了标本、表里及温清三结合。

中医传统治疗上
感用解表法为主,本方用表里同治法,即既用羌活、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表,又用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根据洪氏经验,如方中去寒水石,降高热速度稍减;去寒水石及石膏则降热速度明显减慢;去黄芩、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后,则退热后有起伏;若属寒证仍用羌活、桔梗,不用麻黄、桂枝,对降热影响不大,但其他症状消失慢。

此种探索有益于对传统方剂的改革
2.[处方名称]清热解毒灵
[功能主治]功能清暑热,利暑湿,益气阴,解表发汗。

主治小儿流行性咽结合膜热。

[处方组成]藿香10克、荆芥穗10克、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滑石12克、生石膏3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3克,以上药研成粗未,分装每袋10克。

4岁以下每次1袋,5~9岁每次2袋,10岁以上每次3袋。

服用时将药袋浸泡在开水内15分钟,中间搅拌2-3次。

每隔2~3小时服药1次,昼夜频服。

热退后应继续服药3-5次。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41例患儿,药后1天内热退者37例,l~2天热退者4例。

扁桃体红肿及其伪膜在2天内消退者16例,占39.0%;眼红在热退后的2~4天内消退者15例,占36.6%。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刘征利等。

[处方备注]本方解表、清热和利湿诸法并用。

目前尚无治疗流行性咽结合膜热的西医特效药物,应用本方疗效较好,且方法简便。


3.[处方名称]上感汤
[功能主治]功能解表清热,镇静消食。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组成]银花6-9克、连翘6-9克板蓝根9克、黄芩6~9克、生石膏15~30克、淡竹叶6克、荆芥6-9克、建曲6~9克、防风6克、僵蚕6~9克,水煎,分3-5次服用。

3岁以上者,每日1剂,3岁以下者,上药量减半。

[辨证加减]咳剧加杏仁6-9克、前胡6-9克,发热高重用生石膏;冬春季加苏叶6克;大便干结加熟大黄6克;大便稀去连翘,并减少黄芩及石青用量,呕吐明显加竹茹;感冒流行时加贯仲12克。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209例,其中显效147例(70.33%),有效52例(24.88%),无效10例(4.78%),总有效率为95.21%。

[处方来源]宋琼芬等。

[处方备注]本方用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石膏等药清热解毒;僵蚕熄风,利咽,化痰;建曲消积滞,调脾胃;荆芥、防风开腠解表;淡竹叶清热利尿;大黄通里热。

本方对有口腔溃疡、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的患儿疗效较差。

4.[处方名称]小儿退烧宁
[功能主治]功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消食和中。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烧。

[处方组成]僵蚕12克、蝉蜕12克、薄荷12克、荆芥12克、桔梗12克、黄芩20克、连翘20克、神曲20克、玄参20克、竹叶20克、山栀20克、甘草6克,蔗糖适量,制成糖浆100毫升。

l岁以内服5~10毫升,1-2岁服10~15毫升,2-5岁服15~20毫升,6岁以上服20~25毫升,日服3次。

高烧患儿服药体温未降者,改2小时服药1次,体温降后,仍依前法服用。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10例,服药后6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者24例(21.8%),12小时内28例(25.5%),1天内
34例(30.9%);2天内13例(11.8%),3天内4例(3.6%),4天内2例(1.8%),无效者5例(4.5%).有效率95.5% ,24小时退热者78.2%。

[处方来源]湖北省宜昌地区卫校陈仁庆等。

[处方备注]本方取僵蚕、蝉蜕散风清热,解毒止惊; 荆芥、薄荷解表散热,黄芩、山栀、竹叶、连翘清热解毒,透热外出;玄参养阴清热,桔梗、甘草利咽止咳,神曲消食和胃。

综观全方,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功能。

因服药量少,无副作用,适用于儿科临床运用。


5.[处方名称]石膏汤
[功能主治]功能解表邪,清里热。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

[处方组成]生石膏300克、桂枝20克、赤芍20克、麻黄10克、甘草5克(以上为冬季剂量,如为春夏季改桂枝6克、赤芍6克、麻黄6克)。

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2次,共300毫升。

按患儿体重每公斤每次3毫升,保留灌肠。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用本方灌肠治疗50例小儿外感高热,痊愈45 例(90%),无效5例。

3小时内体温降至38℃以下者23例,降至38.5℃以下者22例。

24小时内体温正常者23例,48小时内体温正常者22例。

[处方来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金福厚等。

[处方备注]本方石膏辛寒解肌清热;麻黄、桂枝辛温发表;甘草和中。

本方针对小儿外感发热以外寒里热或寒热夹杂者居多,故采用表里双解法取得疗效。

灌肠法对不愿服药小儿也较方便。


6.[处方名称]清热冲剂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组成]连翘3.75克、黄芩3.75克、大青叶3.75克、生甘草0.75克,制成冲剂(以上为1包量)。

1岁以上小儿每日2次,每次1包。

1岁以下减半。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小儿上感80例,显效61例(76.25%),有
效12例(15%),无效7例(8.75%)。

与野菊感冒冲剂治疗的12例对照,野菊感冒冲剂显效6例(50%),有效3例(25%),无效3例(25%)。

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处方来源]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饶儒谨。

[处方备注]本方中连翘能治热性病初起及上焦诸热,黄芩清肺热咳嗽,也清肠中之湿热,此二药在体外实验有一定抗菌作用;大青叶清热解毒,有抗病毒作用。

本方对上感初起者效果较佳。

7.[处方名称]小儿上感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辛凉解表;(2)方功能化湿透表,清热和中;(3)方功能解表泄热,主治小儿各型上感。

[处方组成](1)荆芥穗10克、薄荷6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板蓝根12克,水煎服,适用风热型。

(2)苏叶10克、藿香10克、白芷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板蓝根12克,水煎服,适用风邪挟湿型。

(3)荆芥穗10克、薄荷6克、连翘15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芦根30克,水煎服,适用表里俱热型。

[辨证加减](1)风热型:目赤肿痛者加木贼10克、赤芍6克、蝉蜕3克;咳重加前胡10克、杏仁6克、括蒌10克,咽痛者加山豆根6克。

(2)风邪挟湿型:热重者加黄连6克,咳重加前胡10克、杏
仁6克、括蒌10克;恶心呕吐甚者加半夏10克、陈皮6克;腹泻者加滑石10克、炒苡仁10克。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160例患儿,治愈152例,无效8例。

其中风热型84例,治愈81例(96.4%);凤邪挟湿型58例,治愈54例(93.1%);表里俱热型18例,治愈17例(94.4%)。

[处方来源]山东省人民医院王传吉等。

[处方备注]风热型方中荆芥穗、薄荷疏风解表,连翘、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

风邪挟湿型方中苏叶、藿香、白芷化湿解表和中;连翘、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表里俱热型方中荆芥穗、薄荷、芦根解表,知母、连翘、石膏、黄芩清热解毒。

本方立足于小儿易从阳化热,于表证同时多兼里热,单纯表证极少见,故方剂中除解表药外常加入清热之药,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8.[处方名称]上感合剂
[功能主治]功能解表,退热,清咽,消痰止咳。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组成]薄荷9克、荆芥6克、板蓝很9克、黄芩9克、牛蒡子9克、桔梗3克、甘草3克,上药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

1岁以下每次10毫升,2-5岁每次20毫升,5岁以上每次30毫升,日
服3次。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12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均在服用1~2剂后治愈,无并发症发生。

[处方来源]河北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邱学澧等。

[处方备注]本方中薄荷、荆芥辛散解表:牛蒡子、板蓝根清热利咽;黄芩清肺火;甘草清热止咳;桔梗宣肺散寒,载药上行。

方剂组成简单,处方合理,疗效显著
9.[处方名称]三草汤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

[处方组成]三叶青15-30克、小春花6-15克、鸭跖草15-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表证明显加桑叶、薄荷;咽充血显著、有较多滤泡加板蓝根、桔梗,口唇干燥加鲜芦根、川石斛;小顺短赤加淡竹叶、碧玉
散。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体温在39.5℃以上的高热上呼吸道感染小儿54例,有45例在2天内退热,占83.3%。

总有效为92.57%。

[处方来源]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美琴等。

[处方备注]本方中三叶青性平味微辛,小春花性平味淡,鸭跖草性寒味苦,都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功效,既能清气分热毒,又可达邪于表,故能起到较好的退热作用。

本方药性味平和,无损脾伤胃之虞,便于小儿应用
10.[处方名称]清化汤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解表利咽,芳香化湿。

主治流行性咽结合膜热。

[处方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板蓝根15克、射干12克、藿香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6克、滑石12克、甘草3克,随证加减大黄。

日服1.5~2剂,昼夜频服,服药前需服米粥1小碗。

[辨证加减]恢复期湿热未净兼伤阴用竹叶10克、生石膏15克、南北沙参各12克、玉竹12克、花粉12克、蔻仁10克、薏米15克、滑石15克、甘草5克。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354例小儿流行性咽结合膜热,24小时内退热者72例(20.34%),48小时内退热者198例(55.93%),72小时退热者76例(21.47%),4天以上退热者8例。

治疗后,75%病例汗出,二便通,热解,证消。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刘征利等。

[处方备注]流行性咽结合膜炎中医辨证属温热束表、袭咽,湿阻中焦,方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香薷、射干、薄荷、荆芥络解表利咽:藿香芳香化湿。

诸药相配,故取得平均2天内退热的良好疗效。

11.[处方名称]神解散
[功能主治]功能祛风解表情热。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组成]白僵蚕15克、蝉蜕5克、金银花15克、黄芩6克、黄连6克、黄柏6克、桔梗6克、车前子10克、木通5克、生地6克、神曲10克。

每日1剂,水煎,分4~5次服。

学龄前儿童用3/4~2/3剂量;幼儿期用1/2-1/3剂量。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6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服药后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为显效,共25例;24~48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为有效,共28例;48小时尚未阶至正常为无效,共7例,总有效率为88.3%。

[处方来源]湖北省宜昌地区卫校孙会文。

[处方备注]本方僵蚕咸辛性平能疏凤泄热;蝉蜕甘寒,可祛在表风热,黄连、黄芩、黄柏是苦寒之品,善清里热;金银花解毒;桔梗宣透上焦,神曲化滞中焦;木通、车前子淡渗下焦;生地养津护阴。

本方外解表热,内清里热,去邪不伤正。

用于小儿上感,药切病证,故能收效
12.[处方名称]桑杏石膏汤
[功能主治]功能疏风清热,利咽止咳。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组成]桑叶3-6克,杏仁3克、生石膏20~40克、银花6克、射干3克、瓜蒌皮3~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肠胃积滞者加枳实、大黄、鸡内金、焦山楂;湿热郁滞者加藿香、厚朴、苡仁、茯苓,燥热伤津者加生地、玄参、麦冬、玉竹;惊厥、烦渴、高热加天麻、钩藤、僵蚕、丹皮、赤芍;恶寒无汗,痰多加麻黄、葛根、芦根。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10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服1剂热退,诸证惧除共24例;服1剂热退,余证未尽共54例;服1剂体温下降,再剂调治共22例。

[处方来源]云南省昆明市正义门诊部魏永庆。

[处方备注]本方桑叶、银花解表清热,生石膏清里热;杏仁、射干宣肺祛痰,利咽止咳;瓜蒌皮宽胸化痰。

结合辨证予以加减,疗效满意。


13.[处方名称]热毒清
[功能主治]功能宣肺解表,清热解毒,祛风解痉,健脾化湿,消热生津。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

[处方组成]金银花20克、大青叶20克、荆芥12克、薄荷12克、桔梗12克、藿香12克、神曲12克、蝉衣12克、芦根30克、甘草9克,上药制成糖浆180毫升,分2~3次服完,至体温恢复正常不再
反跳停药。

高热患儿药后体温不减者,剂量增加1/3- 1/2,至体温下降再恢复原剂量。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200例,服药后1天内体温降至正常者124例(62%)。

2天降至正常者53例(26.5%),3天降至正常者16例(8%),4天降至正常者6例(3%),无效1例(0.5%).总有效率达99.5%。

[处方来源]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祝江迁。

[处方备注]方中金银花宣散风热,清热解毒;大青叶解入里邪毒;荆芥、薄荷辛散表邪透热外出,芦根清热生津;桔梗、甘草宣肺化痰,利咽止咳;藿香、神曲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蝉衣疏散风热,祛风解痉。

本方无副作用,易为小儿接受,对高热不需加用退- 热剂也有较好的效果
1 桂芪汤
【来源】朱瑞群,《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桂枝2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方解】易感小儿,大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感冒之
后,过服解表剂,损伤卫阳,以致表卫气虚、营卫失和所致。

故方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辛温解表、祛风通阳;白芍酸苦微寒,和阳敛阴;体弱儿童,卫气虚弱,营卫不和,营阴不守,故桂枝用量宜轻,再重用白芍,二味相合,达到解表中寓敛汗之功;生姜微量,助桂枝以通阳;甘草、大枣甘缓调中,并助芍药和营。

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之功。

【主治】上呼吸道反复感染。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2 卫气双解汤
【来源】洪百年,《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羌活、桔梗、羊蹄根各4.5~9克,板蓝根6~12克,七叶一枝花9~18克,黄芩4.5~6克,生石膏12~75克,寒水石9~45克,生甘草8~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表。

【方解】外感之邪、由卫分入气分、治宜表里同治、卫气双解为法,方用羌活、桔梗宣肺散寒、除湿解表,以板蓝根、黄芩、七叶一枝花、羊蹄根清热解表,加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伍,又能化痰止咳。

根据洪氏经验,方中去寒水石,降高热速度稍减,去寒水石及石膏则降热速度明显减慢,去黄芩、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后,则退热后有起伏。

故合而用之,效果颇佳。

【主治】小儿各型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寒象明显者,加麻黄或桂枝;痰多,加杏仁或皂荚;咳剧,加鱼腥草;咳剧日久,加半枝莲或桑白皮;神烦不安,加糯稻根或朱灯芯。

【疗效】治疗118例,服药后12小时退热者37例(占33%);12~24小时退热者71例(占60.2%);24~48小时内退热者6例(占5.1%);无效(48小时后仍不退热者)4例。

总有效率为96.6%。

3 荆芥消风汤
【来源】楚中鑫,《湖南中医杂志》(1)1991年
【组成】荆芥、防风、浙贝母、荆胡、杏仁、木通各5克,粉葛根12克,枳壳4克,僵蚕6克,薄荷、蝉蜕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婴幼儿分数次服完。

【功用】祛风解表、化痰止咳。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为主药,二药协同,其祛风解表之功颇著;辅以薄荷、蝉蜕、僵蚕疏散风热,化痰止咳;粉葛根解肌,缓解肌肉痉挛;以浙贝母、杏仁、前胡宣肺化痰止咳;枳壳宽胸下气;木通清热利小便,使热从溲泄。

此方融辛温、辛凉、辛散之药寓于一方,实属辛平解表之良剂。

诸药合用,各专其长,故“风寒”、“风热”之感冒,皆可应用。

据吴介作医师大量病例观察:疗效可靠、效著,确是临床上能够重复使用于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良方。

【主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咽喉痛而见咽红或扁桃体肿大者,加牛蒡子、射干、山豆根各5克,板蓝根12克;喉中痰鸣者,加麻黄2克,赤芍5克,葶苈子6克,地龙、蒲公英各10克;呕吐、腹泻、纳呆者,去杏仁、防风,加桔梗5克,丁香2克,神曲10克,车前草5克;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15克,知母15克;低热不退者,加青蒿、知母各5克。

【疗效】吴介作报道:治疗198例,年龄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12岁。

发病1~3天者占70%以上。

本组病例均有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咽痛,喉中痰鸣、发热,食纳欠佳、呕吐、腹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微数或浮数。

结果服药3剂而获痊愈143例,显效37例,有效14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8%。

4 银前荆杏汤
【来源】李江,《云南中医杂志》(6)1988年
【组成】金银花、元参各15克,白前、杏仁各12克,荆芥、薄荷、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方解】方中以金银花轻宣透表、清热解毒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辛散表邪,透热外达;白前性微温而不燥,长于降气止咳、祛痰,与杏仁、甘草同用,益增宣肺止咳之功;配以玄参清热养阴、利咽解表,又可避免因辛散太过而耗劫阴津之弊。

方中白前、杏仁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金银花等辛凉药相伍寓反佐之意,有平衡阴阳之妙用。

甘草能调和诸药。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之功。

【主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3克;挟湿邪者,加滑石18克。

【疗效】治疗326例,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15岁。

病程为12小时至1周。

本组病例多见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或扁桃体肿大、咽壁滤泡增生。

舌质红苔薄黄或白润、指纹红、脉浮数。

结果,除3例因拒服中药而治疗失败外,余323例,服药2~3剂后均获痊愈。

治愈率达100%。

随访一周以上均属正常。

5 白附麻辛汤
【来源】何志,《云南中医杂志》(6)1989年
【组成】白附子、半夏、陈皮、茯苓各3克,麻黄、细辛、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用】祛风燥湿、化痰止咳。

【方解】方用白附子温燥辛散,祛风豁痰;麻黄散肺寒、驱邪气、宣肺气、平咳喘;细辛开肺气、破凝寒、涤痰浊;半夏燥湿祛痰、降气平喘;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渗水湿、健脾胃,甘草益脾和胃、消除痰源。

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燥湿化痰、宣肺止咳之功。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风寒咳嗽)。

【加减】兼喘者,加干姜、杏仁、苏子;呕吐者,加砂仁、生姜、白术;泄泻,加藿香、厚朴、桔梗;腹痛,加肉桂、木香;恶寒发热
者,加防风、荆芥、羌活;头痛者,加川芎、白芷。

【疗效】治疗18例,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14岁。

本组病例:多见咳嗽频作、咳声重浊、喉间痰鸣、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口唇色淡、苔薄白、脉浮紧。

以咳嗽、痰多、鼻塞、唇淡、苔白为主要特征。

平均服药2剂,全部治愈。

6 新加正气汤
【来源】王传吉,《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苏叶、藿香各10克,连翘15克,薄荷5克,白芷、川黄连、黄芩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4次。

水煎取汁约150毫升。

1岁以内1次服20毫升,2岁以内30毫升,3岁以内40毫升,隔2小时服1次。

3岁以上150毫升,日分3次服之。

【功用】解表化湿、清热和中。

【方解】临床所见小儿外感表证以风邪夹湿、阻中化热型较为多见。

应用本方疗效较好,且取效迅速。

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而能解表;辅以苏叶、白芷、薄荷,解表而化湿邪,四味合用解表化湿之功相得益彰;佐以黄连、黄芩、连翘、甘草清热解毒。

综观全方具有解表化湿、清热和中之效。

【主治】小儿外感表证,风邪夹湿,阻中化热者。

症见发热汗少,头痛身重,困倦嗜睡,纳呆便溏,胸闷泛恶,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不甚,口渴而不多饮,苔白或滑腻,舌质偏红,脉浮濡而数等风邪夹湿,阻中化热的外感表证。

【加减】若咳嗽,可加前胡10克,杏仁5克;恶心呕吐,加半夏10克,陈皮5克;腹泻,加滑石12克,炒苡仁10克。

治上呼吸道感染妙方
1华盖散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华盖散中用麻黄,苏子杏仁桑白皮,
橘皮赤苓炙甘草,宣肺化痰止咳喘。

【组成】麻黄30克,苏子30克,桑白皮30克,橘皮30克,杏仁30克,赤茯苓30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

每服6克,水煎服。

或改用饮片做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解】方用三拗汤为基础,加桑白皮、紫苏子降气平喘;配以茯苓、橘红理气化痰。

合而用之,共奏降气化痰平喘之功。

【主治】素有痰饮、复感风寒、咳嗽上逆、喉中作鸣、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脉浮紧、苔白腻者。

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病症。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2桑杏汤
【来源】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桑杏汤中用沙参,象贝山栀豉梨皮,
轻宣燥热兼润肺,外感燥热此方宜。

【组成】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母3克,豆豉3克,山栀3克,梨皮3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轻宣燥热,润肺止咳。

【方解】方中桑叶、香豉轻宣透热,以清解在表温燥之邪;杏仁苦润,降肺气以止咳;象贝性寒,宣肺止咳化痰;栀皮其质轻而入上焦,泄肺热;沙参、梨皮生津润肺。

诸药合用,共奏宣解表邪,清肺润燥之功。

【主治】外感燥热、肺津受伤、微热头痛、干咳少痰、或痰稠难咯、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

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麻疹恢复期咳嗽、支气管扩张、百日咳、肺结核、咯血以及妊娠便秘等病症。

【加减】若见温燥伤肺、表热不甚者,去豆豉、山栀,加玉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