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篇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

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

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

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

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
一。

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

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

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

他曾几次到过长安。

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作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
要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应该指出,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③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④
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呢?我们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啊!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

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

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从诗的诞生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

这漫长的年代已经抹去了许多王朝,却没有能够使这两句诗丧
失活力,它至今还广泛流传,使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

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

我们欣赏古代的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熟悉汉魏诗的人,会发现这首诗同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种联系。

曹诗是这样的:心悲动我神,弃置勿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王勃的诗,显然受到曹诗的影响,是从曹诗脱化而来的,但两者却大有不同之处。

曹子建满怀幽愤,⑤他的上述一番话是极无聊赖,强作排遣之词,所以情思缠绵,语调沉郁。

王勃虽然也经挫折,但毕竟年少,他
的一番话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矫健、语调明快。

有人讲,王诗胜过曹诗,我看倒也不见得。

但王诗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自有独到之处,所以同样应当受到称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

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

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

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

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

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

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⑧,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

骨气都尽,刚健不
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⑦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

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确实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必定曾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

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

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就拿五言律诗来说,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

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

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王勃的诗对后来诗歌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⑧ 我们不妨把王勃的这首诗看成黎明女神项链上的一颗明珠,这样看,会更能领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1、呈:恭敬地送给。

2、天街:京城的街道。

3、酥:酥油。

4、绝胜:大大超过。

5、皇都:指京城长安。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
春的独特景色。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讲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


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
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

”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原创)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题解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首创,他共写有二十多首。

对于这些无题诗,历来争论较大,胡适曾说“争论上千年,谁也不明白”。

有人认为是政治“寓言”,借写爱情寄托伤时忧国的情怀。

有人则认为写的都是真实的事,不过是用了比较隐晦的笔法而已,如有的是向朋友哀告求官的自白,有的是诗人秘密的恋爱记录。

清代纪昀说:“《无题》诸诗,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有本事者,如‘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而后人题曰《无题》者,如‘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诗相连、失去本题、偶合为一者,如‘幽人不倦赏’一首
【篇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 mdash; mdash;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
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篇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理解及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
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
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
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
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
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
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
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
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
然面对。

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1、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 ”,其中王勃为之冠。

其名句“落霞与
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

2、.诗篇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历来被人传诵,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呢,请简要说明
你的看法。

(2分)
参考答案:
15.唐“初唐四杰” 《滕王阁序》
16.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3分)
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7.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6分)6. C 7.D
①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2分)
A.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同是宦游人”,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属州”联系起来了。

D.尾联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②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4分)
12、①B ②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
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1.诗中既寓不必伤别之意,又起破题作用的两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诗中点明此别是别中别,尤其可伤的两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离别让人惆怅,让人感伤,但只要友情在,心境就十分豁达,所以王勃
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诗中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存儿女之态的两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诗中带给我们壮阔,辽远的意境,奠定感情基调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6诗中意似悲凉而胸襟旷达的句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7李白面对友人汪伦折柳相送,满怀深情的吟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这两句意境相近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诗中表现离别时无须悲悲切切的句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点明自身处境,被贬之远的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0诗中破题,交代朋友身份,体现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感情产生共鸣的两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1秦观《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诗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2唐代陆龟蒙《离别》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由此可想到本诗中的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3诗中寓含恢弘气势,为下文作铺垫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4抒发真挚情感,使得体贴关注之情自然流露的两句:与君离别意,同是
宦游人。

15曹植有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分,在远分日亲”诗中与此意类似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6表明诗人与友人同命相怜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7与成语“咫尺天涯”意境相反的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8劝慰友人不必伤感,表现出一种大丈夫气概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上升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息息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邻一样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诗中与苏轼的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相近的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1美国哲学家欧文曾说过:“志同道合的人,并不需要永远在一起”,由此我们可联想到本诗中的两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2描绘一远一近两处景物,衬托出出行者和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的两句诗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3 对于朋友,有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多多益善”;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宁缺毋滥”;英
国哲学家曾说:“朋友是人生的第二个我”。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写给朋友的诗,请写出连续两句。

,并作者和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