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译文解析

合集下载

楚熊救人文言文翻译

楚熊救人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熊好猎,游于山林之间。

一日,熊逐獐,行至一深谷,忽闻婴儿啼哭之声。

熊心慈,闻声而止,循声寻觅,果见一婴儿,弃于草丛之中,赤身露体,泣不成声。

熊见状,心生怜悯,遂将婴儿负于背上,携归洞穴。

熊虽猛兽,然性慈,知人伦之理,故抚养婴儿如己出。

日以时积,婴儿渐长,熊亦渐老。

及婴儿长成,颇有才智,熊遂教之射猎、耕种,使之知世间之事。

年余,婴儿技艺日进,熊亦自喜,以为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一日,熊外出狩猎,婴儿独留洞中。

忽有猛虎自山林而来,欲食婴儿。

婴儿见虎,惊慌失措,不知所措。

虎见婴儿无力反抗,欲扑而食之。

正当虎将跃起之际,婴儿忽见洞口有光,似有神灵庇护。

婴儿心中大定,大声呼号:“神明庇佑,救我于难!”言未毕,洞中金光一闪,一神人现于婴儿之前。

神人见状,知熊之仁慈,遂化作一虎,与猛虎搏斗。

婴儿亦随神人之后,助战猛虎。

虎力大无穷,神人与婴儿虽尽力,然虎势犹猛。

忽有风声鹤唳,山林间群兽齐至,皆为婴儿助威。

熊闻声,急速归洞,见状大惊,亦加入战斗。

熊虽老,然昔日狩猎之技尚存,搏击猛虎,不落下风。

经一番激战,神人、婴儿、熊合力,终将猛虎击败。

猛虎奄奄一息,婴儿知其已无生还之望,遂下令放虎归山。

虎知婴儿之恩,拜谢而去。

战后,熊问婴儿:“尔何故能得神明庇佑?”婴儿答曰:“吾知熊父之恩,故神明感其慈心,赐我庇佑。

”熊闻言,泪流满面,知此子必成大器。

岁月如梭,婴儿长大成人,心怀仁慈,智慧过人。

及楚王召见,封其为官,委以重任。

婴儿不负众望,治理国家,仁爱百姓,使楚国国泰民安。

此乃楚熊救人之事,传为千古佳话。

婴儿亦因楚熊之恩,铭记于心,终身不忘。

故后世传颂,仁者必有后,善者必昌,此言不虚也。

【现代文翻译】从前,楚国的熊君喜欢狩猎,在山林中游玩。

有一天,他追赶一只獐子,走到一个深谷,忽然听到婴儿的哭声。

熊君心慈,听到哭声就停了下来,顺着声音寻找,果然看到一个婴儿,被丢弃在草丛中,赤身露体,哭得非常伤心。

熊君看到这种情况,心生怜悯,于是将婴儿背在背上,带回了洞穴。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史 曾几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史 曾几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曾几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徒河南府。

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

迁辟雍博士,除板书郎。

高宗即位,改提举湖北,又改浙西。

会兄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力争和议,桧怒,开去,几亦罢.逾月,除广西转运副使,徒荆南路。

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治尚清净,民安之。

黄岩令受贿为两吏所持,令械吏置狱,一夕皆死,几诘其罪.或曰:“令,丞相沈该客也。

"治之益急。

几承平已为馆职,去三十八年而复至,须鬓皓白,衣冠伟然。

每会同舍,多谈前辈言行、台阁典章,荐绅推重焉。

诏修《神宗宝训》,书成,奏荐,帝称善.权礼部侍郎。

兄楙、开皆尝贰春官,几复为之,人以为荣.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奏,帝韪其言。

他日谓几曰:“前所进陆贽事甚切,已遣漕臣振济矣。

”上闵劳以事,提举玉隆观,绍兴二十七年也.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

存中言:“敌空国远来,已闯淮甸,此正贤智驰骛不足之时。

臣愿率先将士,北首死敌。

”帝喜,遂定议亲征,下诏进讨.有欲遣使诣敌求缓师者,几疏言:“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

且前日诏诸将传檄数金君臣,如叱奴隶,何辞可与之和耶?”帝壮之。

孝宗受禅,几又上疏数千言。

将召,屡请老,乃迁通奉大夫,致仕。

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

(选自《宋史·列传第百四十一》,有删改)译文:曾几字吉甫,他的祖先是赣州人,迁居河南府。

年幼时就有见识,服侍双亲很孝顺,母亲死了,粗茶淡饭十五年。

进入太学,有名声.参加吏部考试,考官惊异他的文章,放在优等,赐上舍出身,提拔为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太学博士,授任校书郎。

高宗即位,改任提举湖北,又改任浙西。

恰巧兄长曾开为礼部侍郎,和秦桧极力争论和议,秦桧发怒,曾开离职,曾几也罢官.过一个月,授任广西转运副使,调转官职为荆南路。

《晋书·熊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熊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熊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熊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晋书·熊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熊远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也。

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

十余日荐于郡,由是辟为文学掾。

远曰:“辞大不辞小也。

”固请留县。

元帝作相,引为主簿。

时传北陵被发,帝将举哀,远上疏曰:“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之者未可为定。

且园陵非一,而直言侵犯,远近吊问,答之宜当有主。

谓应更遣使摄河南尹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

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

夫修园陵,至孝也;讨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至仁也。

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矣。

”属有杜弢之难,不能从。

时江东草创,农桑弛废,远建议曰:“立春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

《诗》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

’自丧乱以来,农桑不修,游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

”时议美之。

转丞相参军。

是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劝帝亲征杜弢,远又上疏曰:“伏以古今之霸王遭时艰难,亦有亲征以隆大勋,亦有遣将以平小寇。

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

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

”会弢已平,转从事中郎,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左丞、散骑常侍。

帝每叹其忠公,谓曰:“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谓王臣也。

吾所欣赖,卿其勉之!”及中兴建,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

远以为“秦汉因赦赐爵,非长制也。

今案投刺者不独近者情重,远者情轻,可依汉法例,赐天下爵,于恩为普,无偏颇之失。

可以息检核之烦,塞巧伪之端。

”帝不从。

累迁侍中,出补会稽内史。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熊概传文言文逐字翻译

熊概传文言文逐字翻译

【原文】熊概,字子仁,吴郡吴人也。

少而聪慧,好学不倦。

及长,博通经史,尤善文辞。

弱冠之年,举明经,登科第,名动京师。

后迁太子舍人,累迁中书舍人,历官显要,声名益著。

【逐字翻译】熊概,名概,字称子仁,吴郡吴县之人。

自幼聪慧,喜好学习,不知疲倦。

等到成年,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尤其擅长文辞。

弱冠之年,即二十岁左右,考中明经科,登上科举第,名声震动京师。

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又连续升迁至中书舍人,历任显要官职,声名更加显赫。

【原文】概性刚直,不事权贵,遇事敢言,不为世俗所拘。

每见执政者有所缺失,必极言其非,虽触怒权要,无所畏惧。

由是,士林皆推重之,人望以为一代名臣。

【逐字翻译】熊概性格刚直,不迎合权贵,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不被世俗所束缚。

每当看到执政者有所缺失,必定极力指出其错误,即使触怒了权势之人,也毫不畏惧。

因此,士人群体都推崇他,人们都期望他能成为一代名臣。

【原文】会昌初,拜左散骑常侍,封丹阳郡公。

概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如家,勤政爱民,政绩斐然。

时人谓其“真宰相也”。

【逐字翻译】会昌初年,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封为丹阳郡公。

熊概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如同家事,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绩显著。

当时的人称他为“真正的宰相”。

【原文】及昌化,概以年老,乞骸骨归养。

帝嘉其忠,许之。

概归里,闭门谢客,杜门不出,以读书自娱。

晚年所著《丹阳郡公集》,载其平生所闻见,言辞畅达,议论风生。

【逐字翻译】到了昌化年间,熊概因年老,请求辞官回家养老。

皇帝赞赏他的忠诚,答应了他的请求。

熊概回到家乡,闭门谢绝宾客,闭门不出,以读书自娱。

晚年所著的《丹阳郡公集》,记载了他一生所闻所见,言辞流畅,议论风生。

【原文】概卒,年七十四。

遗命薄葬,丧事从简。

其子遵命,葬于吴县之南郊。

概平生廉洁,不营产业,家无余财,丧事之余,子孙仅能自给。

【逐字翻译】熊概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遗命要求薄葬,丧事从简。

他的儿子遵从遗命,将他安葬于吴县南郊。

熊概一生廉洁,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丧事之余,子孙仅能自给自足。

清官周忱文言文及翻译

清官周忱文言文及翻译

周忱,字公瑾,吴郡人。

性刚毅,好学不倦,尤精于律令。

自幼丧父,家贫力学,以孝闻于乡里。

弱冠之年,遂举进士,授官大理寺评事。

忱公正无私,每断案,必持平以律,不阿谀权贵,不徇私情,故所至之处,皆以清官称。

忱在官,勤于政事,不辞劳苦。

每至一地,必先巡视民间,问疾苦,察民情,俾知民之所急,政之所弊。

于是,减赋税,宽徭役,禁贪污,惩恶吏,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其政绩昭著,朝廷闻之,特擢为监察御史。

时值江南旱涝灾害,民不聊生。

忱闻讯,遂上疏请命,愿往灾区安抚百姓,救灾赈荒。

帝允其所请,命忱为江南巡抚。

忱至江南,见灾情严重,遂废寝忘食,悉心筹划救灾之策。

他下令开仓放粮,救急赈困;同时,招募民工,兴修水利,以防水患。

又奏请朝廷减免灾区赋税,得准。

于是,江南百姓得以度过难关。

忱在江南,深知官场腐败之害。

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贪不占,不徇私情。

对于那些贪污受贿、徇私舞弊之徒,他必严惩不贷。

一次,有一县令因贪污被忱查获,忱即命杖责八十,并抄没其家产,以儆效尤。

于是,江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忱在江南任职数年,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忱深知自己之任,非但为己,更为了百姓。

他虽位高权重,却从不骄纵,始终保持谦逊之心。

每至一处,必与百姓交谈,了解民情,以求更好地为民服务。

一日,忱巡视至一村,见一老妪泣涕不止,便询问其故。

老妪泣诉:“吾子为恶,被官府捉拿,家破人亡。

今吾年老体衰,无人照料,故而伤心。

”忱闻言,心生怜悯,遂命释放其子,并给予银两,以助其度日。

老妪感激涕零,称忱为“再生父母”。

周忱为官一生,清廉自守,政绩显赫。

他逝世之后,江南百姓皆为其立生祠,以纪念其德政。

忱之子孙,亦继承其父志,为官清廉,为民造福。

后世称周忱为“江南第一清官”。

【翻译】《周忱清官传》周忱,字公瑾,吴郡人。

性格刚毅,好学不倦,尤其精通律令。

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努力学习,以孝顺闻名于乡里。

弱冠之年,考取进士,被授予大理寺评事的官职。

周忱公正无私,每次断案,都严格按照法律,不讨好权贵,不徇私情,因此所到之处,都被称为清官。

《江公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江公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江公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江公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江公皋传[清]蓝千秋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

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1]日积。

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

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是时闽、楚告警。

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

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2]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

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3],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

柳僻南服,俗犷悍。

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

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饷应期至,军乃戢。

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

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

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

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

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

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

”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

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

”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

”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

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

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

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宋史·熊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熊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熊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熊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熊本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熊本,字伯通,番阳人。

儿时知学,郡守范仲淹异其文。

进士上第,为抚州军事判官,稍迁秘书丞、知建德县。

县令顷包鱼池为圭田,本弛以与民。

熙宁六年,泸州叛,诏察访梓、夔,得以便宜治夷事。

本尝通判戎州,习其俗,谓:“彼能扰边者,介十二村豪为乡导尔。

”以计致百余人,枭之泸川,其徒股粟,愿矢死自赎。

本请于朝,宠以刺史、巡检之秩,明示劝赏,皆踊跃顺命。

神宗劳之曰:“卿不伤财,不害民,一旦去百年之患。

”赐三品服。

河、湟初复,本为泰凤路都转运使。

熙河法禁阔略,蓄积不支岁月,本奏省冗官百四十员,岁减浮费数十万。

渝州南川獠①木斗叛,诏本安抚。

本进营铜佛坝,抗其亢,焚积聚,以破其党。

木斗气索,举溱州地五百里来归,为四寨九堡。

初,熟獠王仁贵以木斗亲系狱,本释其缚置麾下,至是推锋先登。

大臣议加本天章阁待制,帝曰:“本之文,朕所自知,当典书命。

”遂知制诰。

宜州蛮扰边,道除龙图阁待制、知桂州。

至则谕溪洞酋长,戒边吏勿生事,请选将练兵代戌,益市马以足骑兵,宜州遂无事。

民蔡宝全扇龙蕃与峒户相仇杀,欲引兵致讨以为功。

本质之,色动,缚而投之海。

蛮夷以为神。

谍告交人②明年将入寇,使者实其言,诏访,本曰:“使者在道,安得此?藉使有谋,何自先知之?”已而果妄。

转运判官许彦先议通湖南盐于西广,计口授民,度可得息三十万。

本言:“桂管民贫地瘠,恐不堪命。

”议遂格。

入为吏部侍郎。

逾年,力请外,仍待制、知洪州。

言者谓本弃八洞为失谋,夺一官,徙杭州、江宁府,再知洪州。

召还,卒于道。

(节选自《宋史•熊本传》)【注】①獠:古代少数民族。

②交人:交阯人,古代对今越南人的称谓。

译文:熊本宇伯通,番阳人。

儿童时代就知道学习,太守范仲淹甘识他的文章。

进士考试列上等,任抚州军事判官,不久升迁为秘书丞.建德县知县。

县令把鱼塘都划进了祭田中去了,熊本加以放弃还给百姓。

“帝师”熊赐履为什么写诗骂自己?

“帝师”熊赐履为什么写诗骂自己?

“帝师”熊赐履为什么写诗骂自己?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21年第8期渠诚熊赐履的《澡修堂集》里,有一首诗曰:“存诚主敬工夫大,列圣相传只此难。

何物老伧堪受此,衔恩出直泪阑干。

”由于康熙帝赐予他一副对联,圣恩浩荡,让他这个“老伧”感动得涕泪交流,因此而作了这首诗。

忠肝义胆帝王之师熊赐履是崇祯八年(1635年)生人,父亲熊祚延是明末秀才。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横扫湖北,熊祚延组织团练反抗,被流寇所杀。

熊赐履没了父亲,全靠母亲拉扯大。

他闭门苦读,顺治十五年(1658年)高中进士,光耀门楣,康熙四年(1665年)升任内翰林弘文院侍读。

内翰林弘文院的职责是议论古今政治得失,给皇帝和皇子讲课。

熊赐履推崇理学,提倡“明善”“主敬”等宋儒观点,思想上比较复古。

宋儒的忠义精神,确实影响了熊赐履,使他面对看不惯的事情,可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不畏惧权势。

康熙六年,他大胆上奏:“王道必以正心为本。

”批评鳌拜等四大辅臣的做法是祸国殃民,破坏社会稳定,进而指出要依靠儒学,使满汉团结。

鳌拜厌恶他妄言朝政,要治他的罪,康熙帝却非常欣赏他的意见,表示:“彼自陈国家事,何豫汝等耶?”硬是将他给保了下来。

鳌拜集团覆灭后,熊赐履升任内翰林国史院学士。

内翰林国史院的职责是撰拟表章、编纂皇帝的言行实录,这就使他和皇帝的关系更近了。

康熙九年八月,内三院被并作内阁,又重新拆出翰林院,由熊赐履担任掌院学士。

这以后的几年里,熊赐履深知皇帝年幼,尚可塑造,因此竭力讲学,千方百计给皇帝灌输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康熙十二年,朝廷决计撤藩,熊赐履积极辅佐皇帝平叛。

康熙十四年,以熊赐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他做了武英殿大学士,官居正一品。

误拟票签五内俱焚其实撤藩之前,熊赐履持的是反对意见。

他知道历史规律,撤藩则三藩皆反。

但是皇帝坚决撤藩,儒家的忠君爱国之念,激发了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义无反顾,支持皇帝。

这是儒家精神中追求道德完美的一面使然。

虽然人无完人,但是儒家,特别是宋儒,就偏偏强调做完人。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查道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查道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查道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

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

未冠,以词业称。

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

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

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

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

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

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

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

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

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初悉惊畏,持满外向。

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

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

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

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

”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

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

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

道为赎之,嫁士族。

搢绅服其履行。

好学,嗜弈棋。

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

享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译文:查道,字湛然,安徽歙州休宁人。

查道幼年时沉稳不合群,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

郑孝穆传文言文翻译

郑孝穆传文言文翻译

郑孝穆,字道和,荥阳开封人也。

孝穆幼而谨厚,以清约自居。

年未弱冠,涉猎经史,博学多通。

父叔四人并早殁,昆季之中,孝穆居长。

抚训诸弟,有如同生,闺庭之中,怡怡如也。

魏孝昌初,解褐太尉行参军,转七徒主簿。

大统五年,行武功郡事,迁使持节、本将军,行岐州刺史、当州都督。

在任未几,有能名。

就加通直散骑常侍。

王罴时为雍州刺史,钦其善政,遣使贻书,盛相称述。

先是,所部百姓,久遭离乱,饥馑相仍,逃散殆尽。

孝穆下车之日,户止三千。

留情绥抚,远近咸至,数年之内,有四万家。

每岁考绩,为天下最。

太祖嘉之,賜书曰:“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

昔郭伋政成并部,贾琮誉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于是征拜京兆尹。

十五年,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鮞称藩,来附,时议欲遣使,慎选行人。

太祖历观内外,无逾孝穆者。

十六年,太祖总戎东讨,除大丞相府右长史,封金乡县男,邑二百户。

军次潼关,命孝穆与左长史长孙俭、司马杨宽、尚书苏亮、谘议刘孟良等分掌众务。

仍令孝穆引接关东归附人士,并品藻才行而任用之。

孝穆抚纳铨叙,咸得其宜。

孝闵帝践祚,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子,增邑通一千户。

晋公护为雍州牧,辟为别驾,又以疾固辞。

武成二年,征拜御伯中大夫,徙授御。

孝穆性恪勤,勤于职事,所至之处,皆以礼法为重。

及迁转,历官数职,皆以政绩显著,名闻遐迩。

孝穆之政,以德化民,以礼教民。

所至之处,风俗敦厚,政通人和。

其事亲至孝,事君至忠,临事不苟,事功显著。

太祖尝谓人曰:“孝穆为政,民皆怀德,吾甚嘉之。

”孝穆以忠孝著称,声名远播,为时人所敬仰。

孝穆在位,勤于政事,清正廉洁,不贪污受贿。

其所为政,以公心为念,以民心为重。

故能政绩卓著,声名远播。

后因疾终,享年六十有五。

孝穆之死,天下痛惜,人皆曰:“孝穆之政,民所怀也。

”孝穆之子孙,皆继承其遗风,恪守礼法,勤于政事。

其家世为名门望族,子孙昌盛,人才辈出。

孝穆之政绩,永载史册,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清史稿《郑成功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清史稿《郑成功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清史稿《郑成功传》原文阅读及翻译第一篇:清史稿《郑成功传》原文阅读及翻译原文: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

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数千人。

会将吏盟,仍用唐王隆武号,自称“招讨大将军”。

以洪政等分将所部兵,移军鼓浪屿。

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

而彩奉鲁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长垣进建国公屯厦门彩弟联鲁王封为侯据浯屿相与为犄角成功与彩合兵攻海澄师赴援洪政战死成功又与鸿逵合兵围泉州,师赴援,围解。

鸿逵入揭阳。

五年,成功陷同安,进犯泉州。

总督陈锦师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

六年,成功遣其将施琅等陷漳浦,下云霄镇,进次诏安。

鲁王次舟山,彩与鲁王贰,杀鲁王大学士熊汝霖及其将郑遵谦。

七年,成功攻潮州,总兵王邦俊御战,成功败走。

攻碣石寨,不克,施琅出降。

成功袭厦门,击杀联,夺其军。

彩出驻沙埕。

鲁王将张名振讨杀汝霖、遵谦罪,击彩,彩引余兵走南海,居数年,成功招之还,居厦门,卒。

八年,桂王诏成功援广州。

引师南次平海,使其族叔芝筦守厦门。

福建巡抚张学圣遣泉州总兵马得功乘虚入焉,尽攫其家赀以去。

成功还,斩芝筦,引兵入漳州。

提督杨名高赴援,战于小盈岭,名高败绩,进陷漳浦。

总督陈锦克舟山,名振进奉鲁王南奔,成功使迎居金门。

九年,陷海澄,锦赴援,战于江东桥,锦败绩。

左次泉州,成功复取南靖,遂围漳州,锦师次凤凰山,为其奴所杀。

漳州围八阅月,固山额真金砺等自浙江来援,与名高兵合,自长泰间道漳州,击破成功。

成功入海澄城守。

金砺等师簿城,成功将王秀奇、郝文兴如兵力御,不能克。

译文: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

福建南安人。

郑成功谋划起起兵抗清,但兵士很少,(于是)前去南澳招兵,招到几千人。

他召集各位将士盟誓,沿用唐王隆武年号,自封为“招讨大将军”。

他派洪政等分别率领属下部队,转移到鼓浪屿。

郑成功年轻有为,文武兼备,在他的父辈和兄弟中出类拔萃,远近闻名,引人瞩目。

而此时郑彩正保护鲁王朱以海从中左所转驻长垣,郑彩被封为建国公,屯驻厦门。

《金履祥字吉父》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金履祥字吉父》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金履祥字吉父》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原文】: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其先本刘氏,后避吴越钱武肃王嫌名,更为金氏。

履祥从曾祖景文,当宋建炎、绍兴间,以孝行著称,其父母疾,斋祷于天,而灵应随至。

事闻于朝,为改所居乡曰纯孝。

履祥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阳、律历之书,靡不毕究。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学于黄OE,而OE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德佑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兵燹稍息,则上下岩谷,追逐云月,寄情啸咏,视世故泊如也。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

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苦而已。

何基、王柏之丧,履祥率其同门之士,以义制服,观者始知师弟子之系于常伦也。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

自帝尧以前,不经夫子所定,固野而难质。

夫子因鲁史以作《春秋》,王朝列国之事,非有玉帛之使,则鲁史不得而书,非圣人笔削之所加也。

况左氏所记,或阙或诬,凡此类皆不得以辟经为辞。

乃用邵氏《皇极经世历》、胡氏《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二十卷,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既成,以授门人许谦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微言懿行,宜后王所当法,战国申、商之术,其苛法乱政,亦后王所当戒,则是编不可以不著也。

”他所著书,曰《大学章句疏义》二卷,《论语孟子集注考*》十七卷,《书表注》四卷,谦为益加校定,皆传于学者。

天历初,廉访使郑允中表上其书于朝。

明史熊概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熊概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熊概传原文及翻译明史熊概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明史熊概传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熊概,字元节,丰城人。

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

永乐九年进士。

授御史。

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

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已而果然。

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

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

成祖亦知其诬罔。

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

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

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逝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

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

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

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

于是奸宄帖息。

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

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

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

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

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

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

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译文:熊概,字元节,是丰城人。

他幼年成了孤儿,随母亲改嫁至胡家,于是假托姓胡。

永乐九年,中进士。

后被授予御史的官职。

十六年,升为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人大规模出动劫掠,布政使谋划请靖江王的'军队来阻止他们。

熊概不同意,他说:“我等担任地方长官,贼寇来时不能保卫抵御,反而烦劳王爷吗?况且贼寇肯定不来,只需警戒而已。

康熙帝师熊赐履,铲除鳌拜立下大功,却因一奇葩事被革职

康熙帝师熊赐履,铲除鳌拜立下大功,却因一奇葩事被革职

康熙帝师熊赐履,铲除鳌拜立下大功,却因一奇葩事被革职本文导读:有些所谓的君子,理论是道德标杆,做事行小人行径,内心定极度分裂。

康熙朝,有位理学名臣,名叫熊赐履,字青岳,又字敬修,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广汉阳府孝感人,世籍南昌。

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卒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孝感,本名孝昌,故世称熊赐履为“孝昌先生”。

孝感熊氏,乃地方大户。

熊赐履出生于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熊柞延,只是一个生员,但长期是连奇书院的主讲教授,而且殉难于明末“流寇”之祸。

忠臣之后,按理说熊赐履的道德修为不会差。

父亲遇难时,熊赐履刚满8岁,其母博通经史,坚贞不屈,又勤俭耐劳,使熊赐履得以苟活性命于乱世。

与一些坚持不仕清朝的明遗民不一样,熊赐履很快投入了新王朝的怀抱。

顺治十五年(1658),熊赐履考取进士,选为庶吉士,任职翰林院检讨,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

在科举体制内,熊赐履是个成功者,少年得志。

康熙登基后,熊赐履成为帝师。

康熙七年(1668年)任秘书院侍读学士。

应该承认,熊赐履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要用他所信奉的理学价值观影响君王,影响政治,实现所谓的圣人政治。

康熙帝康熙六年五月,康熙帝命令内外的各文武各官,对于国计民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哪些应保留,哪些该革除,多多发言,不必有所隐瞒。

理学家们及时抓住机会,熊赐履呈进《万言疏》,在此疏中,他给康熙帝提出了这些建议:慎选耆儒硕德,置之左右,优以保衡之任,使之从容闲宴,讲论道理,启沃宸衷,涵养圣德。

又妙选天下英俊,陪侍法从,以备顾问,毋徒事讲慢虚文。

所谓“慎选耆儒硕德”和“妙选天下英俊”就是建议康熙打造自己的干部队伍,建立自己的智库。

这种建议肯定会得罪当时的权臣鳌拜,更何况熊赐履在奏疏中还说了一句“治理政务,有负众望,隐患未除,盟党愈固”,这明显就是在指责辅政大臣嘛!结果呢?鳌拜想整死他,幸亏康熙多方维护。

鳌拜集团垮掉之后,熊赐履升官了。

康熙九年(1670年),提升为国史院学士。

元德秀传文言文翻译

元德秀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元德秀,字子昂,鲁郡人也。

幼而聪慧,读书过目成诵。

年十五,应举,登进士第。

初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监察御史。

德秀廉直,不畏权贵,每奏事,必竭诚尽忠。

及迁侍御史,益务公直,弹劾不法,无所顾忌。

德秀性刚毅,不事权贵,与人交,必择善而从。

其为政,严而不刻,宽而不纵。

居官数十年,所至之处,民皆怀德。

及居相位,益以贤能自勉,不遗余力,以辅佐天子。

时,朝廷多事,边烽四起。

德秀以直言极谏,屡次上疏,请罢不急之务,减省赋税,以安民生。

上虽不能用,然德秀之志,未尝稍减。

德秀尝游历天下,遍访名山胜迹,广交天下贤达。

其所著述,多涉经史,议论宏博,识见超群。

尝有《元德秀集》行于世,今不复见。

德秀晚年,家道中落,子孙不肖。

德秀虽处困顿,然不改其志,日以讲学授徒为业。

其讲学,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一时学者,皆宗之。

元德秀,可谓贤者也。

其立身行事,无不以忠孝为本,以仁义为宗。

虽历尽人生坎坷,而始终坚守正道,不染尘埃。

是以,天下之人,莫不敬仰。

【译文】元德秀,字子昂,鲁郡人氏。

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

十五岁时,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

最初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后来逐步升迁至监察御史。

元德秀廉洁正直,不畏权贵,每次上奏事宜,总是竭尽忠诚。

等到升任侍御史后,更加致力于公正无私,弹劾不法之事,无所畏惧。

他性格刚毅,不与权贵交往,与人交往必定选择善良之人。

在处理政务时,严格而不刻薄,宽容而不放纵。

在官职数十年的生涯中, wherever he went, the people cherished his virtue.当担任宰相时,更加以贤能自勉,不遗余力地辅助天子。

当时,朝廷事务繁多,边境烽火四起。

元德秀以直言极谏,多次上疏,请求停止不紧急的事务,减少赋税,以安定民生。

尽管皇帝未能采纳他的建议,但元德秀的志向并未因此而减弱。

元德秀曾游历天下,遍访名山胜迹,广交天下贤达。

他的著作多涉及经史,议论宏博,见解超群。

他曾著有《元德秀集》,现已失传。

清熊赐履楷书七言联

清熊赐履楷书七言联

清熊赐履楷书七言联
楷书七言联
清熊赐履
释文:远岫碧云高不落,平湖萤火倦还飞。

熊赐履,字敬修,又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广汉阳府孝感人,世籍南昌。

熊赐履生于明崇祯八年。

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三十八年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入清后,他当了两朝皇帝的老师,两次入阁。

他为官清廉,直言敢谏,在剪除权奸鳌拜、修明政治中起过很大作用。

他推崇理学,曾著《闲道录》抨击王阳明的学说,提倡“明善”“主敬”等宋儒观点,思想上比较复古,所以又有人批评他是反动理学家。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书毛修之传》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书毛修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毛修之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毛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也。

祖虎生,伯父璩,并益州刺史。

父瑾,梁、秦二州刺史。

修之有大志,颇读史籍。

荆州刺史殷仲堪以为宁远参军。

桓玄克荆州,仍为玄佐。

解音律,能骑射,玄甚遇之。

及篡位,以为屯骑校尉。

随玄西奔,玄败于峥嵘洲,复还江陵,人情离散,议欲西奔汉川。

修之诱令入蜀,冯迁斩玄于枚回洲,修之力也。

晋安帝反正于江陵,除骁骑将军。

下至京师,高祖以为镇军咨议参军,加宁朔将军。

旬月,迁右卫将军。

既有斩玄之谋,又伯、父并在蜀土,高祖欲引为外助,故频加荣爵。

高祖将伐羌,先遣修之复芍陂,起田数千顷。

及至彭城,又使营立府舍。

时洛阳已平,即本号为河南、河内二郡太守,行司州事,戍洛阳,修治城垒。

高祖既至,案行善之。

王镇恶死,修之代为安西司马。

值桂阳公义真已发长安,为佛佛虏所邀,军败。

修之与义真相失走将免矣始登一坂坂甚高峻右卫军人叛走已上坂尝为修之所罚者以戟掷之伤额因坠坂遂为佛佛所擒。

佛佛死,其子赫连昌为索虏拓跋焘所获,修之并没。

初,修之在洛,敬事嵩高山寇道士,道士为焘所信敬,营护之,故得不死,迁于平城。

修之尝为羊羹,以荐虏尚书,尚书以为绝味,献之于焘;焘大喜,以修之为太官令。

稍被亲宠,遂为尚书、光禄大夫、南郡公。

其后朱修之没虏,亦为焘所宠。

修之相得甚欢。

修之问南国当权者为谁,朱修之答云:“殷景仁。

”修之笑曰:“吾昔在南,殷尚幼少,我得归罪之日,便应巾韝①到门邪!”经年不忍问家消息,久之乃讯访,修之具答,并云:“贤子元矫,甚能自处,为时人所称。

”修之悲不得言,直视良久,乃长叹曰:“呜呼!”自此一不复及。

初,荒人去来,言修之劝诱焘侵边,并教焘以中国礼制,太祖甚疑责之。

修之后得还,具相申理,上意乃释。

元嘉二十三年,死于虏中,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书•毛修之传》)译文:毛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

他的祖父毛虎生,伯父毛璩,都是益州刺史。

父亲毛瑾,官至梁、秦二州刺史。

毛修之心怀大志,读了不少史书。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文天祥《潮州寺丞洪公行状》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文天祥《潮州寺丞洪公行状》原文及翻译

文天祥《潮州寺丞洪公行状》原文及翻译文天祥原文:公讳天骥,字逸仲,世晋江人,嘉定戊辰七月庚戌公以生,生有异质,沉静专一,自少讲求微言,通念晓析乃已,故于经史诸子百家之辞,无不贯串。

登淳佑七年进士第,除建宁县尉,发奸伏,无所回挠。

时有劫寇王若曾,啸聚千余人,骚动两路,诸所委捕,多畏沮。

公奋不顾身,提兵捣其巢,一举空之。

公虽浸近周行,然无所附丽,恂恂侃侃,望之山立。

宝佑六年,淮阃择士自从,辟公为属。

景定二年,授宣教郎,知广州香山县。

至之日,以教养人才为第一义,修复大成殿、明伦堂、登俊斋,皆捐俸入为之,敛不及民。

其为政一裁于义,俗哗健,戢其尤桀黠者,邑以大治。

咸淳四年,公轮对,首尾二千余言,其辞淳复恳切,深刺腧髓。

又言泉有屯戍左翼一军之兴之害,米舟搜籴生变之虞,而朝廷籍没翁、林二氏之田,可岁得谷万斛以纾戍卒廪食饷足则籴宽籴宽则米通民永无贵籴患矣朝论翕然以为论事有阳岩风。

三年,知潮州,视民事如家,视敝政如己疾。

捐金以裕学廪,倾囷以粟饥民,梁川以利病涉,知无不为,为无不尽。

潮有防田旧堤,多啮于水,取俸与民筑石为堤,民号之曰洪公堤,且刻赋颂其旁。

去之日,垂髫戴白者拥车下,不忍去。

九年,得旨主管华州云台观。

公时益畅于诗,数与姻族觞咏从容,而学徒有志于考德问业者,多授以外声利及终身受用之要。

暇日登临徜徉,爱南安风气明秀,取所谓小陂山者,曰:“乐哉,斯丘!我死则葬焉。

”十年正月,公始属微疾,即乞致仕。

八日,忽索水自浴,衣冠休于正寝,翛然而逝。

子男应午力学克肖,收拾公遗稿若干卷,曰《东岩集》,藏于家,将以是年十月已未奉治命以葬。

应午千里贻书,俾某状行,姑序其本末,以俟立言之君子。

译文:洪公名叫天骥,字逸仲,世代都是晋江人,嘉定戊辰七月庚戌时,公出生,天生异质,沉静专一,从小就注重细节,对学问了解透彻才罢手,所以对于经史诸子百家之文辞,无不融会贯通。

(洪公)考中淳佑七年进士,被任命为建宁县尉,揭露坏人坏事,从不屈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译文解析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

顺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

康熙六年,圣祖诏求直言。

时辅臣鳌拜专政,赐履上疏几万言,略谓:“民生困苦孔亟,私派倍於官征,杂项浮于正额。

一旦水旱频仍,蠲豁则吏收其实而民受其名,赈济则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

然非独守令之过也,上之有监司,又上之有督抚。

朝廷方责守令以廉,而上官实纵之以贪;方授守令以养民之职,而上官实课以厉民之行。

故督抚廉则监司廉,守令亦不得不廉;督抚贪则监司贪,守令亦不得不贪。

此又理势之必然者也。

伏乞甄别督抚,以民生苦乐为守令之贤否,以守令贪廉为督抚之优劣。

督抚得人,守令亦得人矣。

虽然,内臣者外臣之表也,本原之地则在朝廷。

其大者尤在立纲陈纪、用人行政之间……”疏入,鳌拜恶之,请治以妄言罪,上勿许。

八年,鳌拜败,陛下命堂兄康亲王杰书等鞫治,以鳌拜衔赐履,意图倾害,为罪状之一。

方鳌拜辅政擅威福,大臣稍与异同,立加诛戮。

赐履以词臣论事侃侃无所避,用是著直声。

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九年,擢国史院学士。

未几,复内阁,设翰林院,更以为掌院学士。

举经筵,以赐履为讲官,日进讲弘德殿。

赐履上陈道德,下达民隐,上每虚己以听。

十四年,谕奖其才能清慎,迁内阁学士,寻超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二十九年,起故官,仍直经筵。

命往江南谳狱,调吏部。

会河督
靳辅请豁近河所占民田额赋,命赐履会勘。

奏免高邮、山阳等州县额赋三千七百二十八顷有奇。

四十八年,卒,年七十五,命礼部遣官视丧,赐赙金千两,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九》,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B.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C.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D.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祖,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

B.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

清朝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皆有督察所属府、州、县之权,通称监司。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了给太子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D.吏部、礼部,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熊赐履十分关心民生困苦。

他说百姓非常困苦,地方私自摊派的相当于官府征敛的几倍,各种名目的征敛数额超过了正式规定的数额。

B.熊赐履分析问题能击中要害。

他认为国家把养育人民的职责授予太守、县令,然而上级官吏实际用收重税的行为来虐害人民,根本问题在于总督、巡抚。

C.熊赐履面对权臣专政敢于直言。

他议论国事侃侃而谈无所回避,上疏几万言发正直之声。

以致鳌拜怀恨熊赐履,心里图谋陷害。

D.熊赐履为民办实事,为官清正。

应河督靳辅请求,他被任命会同勘察,上奏免除一些靠近黄河州县民田的陚税。

死后皇帝命令礼部官员前去吊唁,赠送钱财资助其办丧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蠲豁则吏收其实而民受其名,赈济则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

(5分)
(2)伏乞甄别督抚,以民生苦乐为守令之贤否,以守令贪廉为督抚之优劣。

(5分)
参考答案
10.(3分)A 【解析】主要从句意上理解,最关键的是理清皇上的“上”,在多数句中是主语。

原句的标点应该是:上即位后,未举
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

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11.(3分)C 【解析】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12.(3分)B 【解析】B项,“根本问题在是总督、巡抚”概括和分析不合文意,总督、巡抚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原文中说“内臣者外臣之表也,本原之地则在朝廷。


13.(10分)翻译:
(1)(5分)免除赋税就使官吏收到实惠,可是百姓只是名义上获得免除,用财物救济就使官府增加了盈利可是使百姓加重了贫困。

(句意2分,“蠲”“重”“瘠”各1分)
(2)(5分)我请求审查鉴别总督、巡抚,把民生疾苦、快乐作为太守、县令贤良与否(的评价标准),把太守、县令贪婪廉洁作为总督、巡抚优劣(的评价标准)。

【句意2分,“甄别”、“以……为”、省略句(要求补充出“的评价标准”)各1分】
参考译文: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

顺治十五年进士,选任为庶吉士,被任命为检讨官。

康熙六年,皇帝下诏请求直谏言辞。

当时辅臣鳌拜专政,熊赐履呈上几万字的奏疏,大略是说:“民生困苦很急迫,地方私自摊派相当于官府征敛的几倍,各种名目的征敛数额超过了正式规定的数额。

一旦水灾、旱灾频繁发生,免除赋税就使官吏收到实惠,可是百姓只是名义上获得免除,用财物救济就使官府增加了盈利可是
使百姓加重了贫困。

然而不仅是太守、县令的过错,上面有监察辖区衙门的官吏,再上面有地方军政长官总督、巡抚。

朝廷正用廉洁来要求太守、县令,然而上级官员实际用贪婪放纵他们;正把养育人民的职责授予太守、县令,然而上级官吏实际用收重税的行为来虐害人民。

所以总督、巡抚廉洁那么监察辖区衙门的官吏就廉洁,太守、县令也不得不廉洁;总督、巡抚贪婪那么监察辖区衙门的官吏就贪婪,太守、县令也不得不贪婪。

这又是事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请求审查鉴别总督、巡抚,把民生疾苦、快乐作为太守、县令贤良与否(的评价标准),把太守、县令贪婪廉洁作为总督、巡抚优劣(的评价标准)。

总督、巡抚得人心,太守、县令也得人心了。

即使这样,朝廷的内臣是外任大臣的表率,根本的地方却在朝廷。

大的方面尤其在设立纲纪、用人执掌国家政权上……”奏疏递入,鳌拜憎恶熊赐履,请求用谬论罪惩治他,皇上不允许。

康熙八年,鳌拜失败,陛下命自己的堂兄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等人审理处治(审问定罪),把鳌拜怀恨熊赐履,心里图谋陷害这件事,作为罪状中的一个。

当时鳌拜辅政专权,作威作福,大臣稍微与他有意见不同,立即加罪诛杀。

熊赐履作为文学侍从之臣议论国事侃侃而谈无所回避,用这份奏疏发正直之声。

皇上即位后,未设御前讲席,熊赐履特意上奏疏请求,并且请求设置起居注官。

皇上想要到塞外去,因为熊赐履奏疏的进谏,才停止,并且称赞他的正直坦率。

康熙九年,升任国史院学士。

不久,恢复内阁,设立翰林院,又让熊赐履改任掌院学士。

设御前讲席,任命熊赐履为讲官,每天进入
弘德殿讲学。

熊赐履上陈述道德,下传达民众痛苦,皇上每次都虚心地聆听。

康熙十四年,谕示嘉奖他的才能、清廉、谨慎,升任内阁学士,不久越等授予武英殿大学士一职,兼任刑部尚书。

康熙二十九年,起用他担任以前所居的官职,仍然在御前讲席当值。

受命去往江南审理案件,调往吏部。

适逢河督靳辅请求免除靠近黄河所占用的民田的赋税,命熊赐履会同勘察。

上奏免除高邮、山阳等州县赋税数额三千七百二十八多顷。

康熙四十八年,死,享年七十五岁,皇帝命令礼部派遣官员去吊丧,赠送钱财千两,资助其办理丧事,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