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通过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的描述,指出零部件行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零部件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对零部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标签:
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F2
1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保持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是零部件快速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此期间,汽车整车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75%,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6.82%高出行业水平三分之一以上。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2000年以后,小轿车也开始大举进入家庭,促使汽车零部件行业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
2003年,轿车销售197.1万辆,占汽车总销售444.4万辆的44.3%。
整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使整车的生产企业调整与零部件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约2.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8000家。
随着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也拥有了庞大的市场空间。
但也应看到在如此庞大的生产消费潜力背后,我国的零部件企业的整体实力依然偏弱。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本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利用全球资源进行调整升级,在整个行业中脱颖而出,中国零部件产业需要走的路还很远。
2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
2.1 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差,投入不足
众所周知,零部件产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汽车强国中存在的“短板”。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时间比整车企业要短很多,整体研发能力差,导致自主品牌较少,所带来的升级问题很难解决。
2007年,全国7000多家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约49亿元人民币,仅占销售收入的0.66%。
据英国劳工部的统计,从2007年到2008年,博世零部件研发投入约26亿英镑,约合中国零部件研发投入的7倍。
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人才不足,社会缺乏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导致竞争力弱,严重制约着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2.2 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共有2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不到8000家。
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销售收入为1.644万亿人民币,分摊到每家产值仅有0.8亿元左右,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规模效应。
此外,由于力量分散,整体优势也难以显现。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会采取低成本的战略,这样使得产品质量低,很难进入高端市场。
2.3 汽车零部件产品创新性低,整体环境不健全
目前中国大部分的零部件企业仍然停留在加工测绘等阶段,在整车新技术新品种的需求下,它们也只能是疲于应付,而不能提升自身的配套能力。
又因为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相当旺盛,很多企业就把投入少、见效快的模仿作为生产的主要手段。
不仅如此,一味地引进设备而不重视研发,使得低端产品的生产尤为普遍,更不利于我国零部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此外,零部件企业的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尤其国际化高端人才相当匮乏,整体氛围尚未建立起来,也制约了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2.4 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低下,自主品牌较少
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大部分产品仍处于供应链的低端,关键的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所垄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零部件出口技术的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缺乏品牌效应,造成市场竞争力弱。
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零部件企业,也有大批的零部件产品出口到海外,但都是轮毂、转向节等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所有仍都处于跨国采购链的低端。
而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发动机、底盘技术在内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中,我们基本全面落后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许多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差不多全靠进口来维持,例如,发动机、底盘等关键零部件进口高达60%。
现在全中国自动变速箱的销量大概是几百万台,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提供的不到2万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几乎为零。
博世、德尔福、艾德克斯、万利等外资企业基本包揽了国内液压ABS的生产,西门子等4家企业EMS的产量占全国的80%。
传感器等高端核心技术几乎百分百掌握在外资手里。
3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3.1 汽车市场的景气为零部件行业提供广阔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3年至2009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
2009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销售收入为1.05万元,较上年同期上涨25.52%。
2011年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0.35%。
2012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实现了销售收入17965.43亿元,同比增长12.26%。
由此可见,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是零部件行业发展重大的机遇。
3.2 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现已把汽车产业确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
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由于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方针,其对社会总消费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十二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基础零部件振兴实施方案》、《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机械通用零部件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基础零部件发展的政策措施。
来自政策层面的种种肯定,为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3.3 整车行业发展促进零部件行业发展
据统计,2012年1月至9月自主品牌整车销量达到175万辆,自主品牌整车厂采购了52.8%的自主零部件。
此外,目前我国国内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正与国际零部件配套体系接轨,随着整车企业的发展,新的公司和新进入的汽车企业将会寻找新的零部件合作伙伴,这也为国内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建立新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促进了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4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4.1 以兼并重组、海外收购等形式推动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自经济全球化以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国外一系列零部件供货商,纷纷进入中国,世界“6+3”汽车跨国公司,已悉数进入了我国,建立起合资公司。
此外,世界已有近30家的跨国零部件公司,在中国新建一些独资或合资零部件企业近500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我国零部件产品的技术有了提升,进而带动了我国整个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由于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外资的零部件企业进入中国已经成汹涌态势。
中国零部件企业实力弱,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规模化的零部件集团,能使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竞争用拥有一席之地。
中国零部件产业要强大起来就要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快速发展。
但中国零部件制造企业目前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技术的企业,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
4.2 以产业结构的转型带动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对于目前零部件的产业结构,现在越来越多的是采用QSTP理念(质量、服务、技术、价格)进行采购,这样使得许多零部件企业从整车企业中独立出来,寻求自己的发展。
同时,我国零部件企业规模偏小,中国目前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比整车行业更零散,有超过5000家零部件的生产厂商。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零部件百强企业市场份额仅占到整个行业的50%,远不如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集中程度。
尽管2008年零部件行业的整体收入达到了8370亿元,但规模以上的企业中有80%的销售收入不足1亿元,而行业中只有43%的企业拥有专利。
在此背景下,零部件产业如果想快速发展,必须要加快兼并重组,形成一个有序利用外资
来改善民营资本经营环境,创造既有竞争又能够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4.3 以技术创新带动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近些年,由于引进技术和与外资合作,很多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已经在国内批量生产。
此外,国内有一批创新型的零部件企业迅速崛起,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掌握了先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许多世界大型的汽车零部件厂商纷纷把航天、电子灯高新技术应用到汽车零部件上,使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经济性不断提高,也使汽车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加速。
据统计,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已有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与近百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使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占有新的市场位置。
4.4 以产业集群带动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很多地区纷纷把汽车的零部件产业作为它们经济发展的重点。
近年来,湖北十堰、安徽芜湖、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迅速崛起,我国已基本形成京津、华中、东北、西南、珠三角、长三角等零部件生产的集中区域。
粗略统计,目前在国内主要的零部件的产业园区有1000多个,其中关键的集群地区超过100个。
在东部沿海地区,生产的零部件产品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发展背景及规划看,虽然我国的零部件产业园区内,单个企业大多属中小企业,但有的园区却拥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且表现出超强的集群优势。
2010年初,以柳州为龙头,辐射南宁、永州、玉林的广西省零部件产业集群正式启动,以开发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培育自主品牌,突破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产业集群蓝皮书—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报告(草拟稿)[R].2007.
[2]永安车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及走势剖析[EB/OL].http:///view.asp?id=29.
[3]欧浦钢网.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及趋势分析[EB/OL].http:///jksb-detail-218784561.html,2013-04-19.
[4]凤凰网.通用零部件行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EB/OL].http:///usecar/news/20120615/788818.shtml,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