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一中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安一中2013届高一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戴望舒《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徐志摩《再别康桥》)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

(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5)惨象,;流言,.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二)课内文言知识(12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扎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
B.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诚:确实
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
C。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
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D.顾.计不知所出耳顾:考虑,顾念
素.善留侯张良素:一向
3、下列四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3分)
A.夫晋,何厌之有?大王来何操?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是寡人之过也。

窃为大王不取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4、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2分)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12分)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复东定沛,破泗水守薛西.……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

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
壮也!今天下已
..
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谢.无有闭关事谢:谢罪。

壮也何其:多么
B.定天下,何其
..
C.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让:责备
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D.项伯常屏蔽
..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3分)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账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项羽目之,问为谁.(2分)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4分)
(四)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2分)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C.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

COM]
二、文学名著阅读,文化经典阅读。

(20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曹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待不了,张榜晓谕居民,留下空城,并事先在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伙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遭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B.关羽和刘备失散以后,“降汉不降曹”,尽管受到曹操的优待,但是一得到刘备的消息,立即“挂印封金”而去,过五关斩六将,保着嫂嫂
去寻刘备。

他也曾温酒斩华雄、单骑救幼主,被后人敬仰并尊奉为中国的“武圣”.
C。

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

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D.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周瑜定计,谎称欲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想借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刘备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

COM]
E.马超兴兵为马腾报仇,带着西凉兵冲向曹军,杀得曹操为了掩饰身份,先是割断长胡子,后来又扯着旗角包颈而逃,最后连所穿的红袍也丢弃,幸亏曹洪赶来拦住马超,曹操才走脱。

10、简述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这“三姓家奴”是谁?为什么叫“三姓家奴”?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2)请简述“赤壁之战"的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10分)[来源:高考资源网]
1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
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有子认为孝弟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致力于这个根本。

这样,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曾子特别强调了修养的自觉性,这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同时,办事尽力、诚实不欺,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D.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2)以上选段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如果统治者能这样做,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他转;同时,他认为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

孔子认为出仕诚然是“为政”,但也是“为政”的一种形式。

(2分)
3)曾子强调了不断的能力和习惯.(1分)就反省的内容而言,曾子强调的“"、“"、“”,(用原文词语填空,1分)这也是《论语》一书中最关键的三个字.
4)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

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

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
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

一切都是这样静。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

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
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

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

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填满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
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
的同名散文)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
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B.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C.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D。

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E。

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14、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6分)
1)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分)
四、语言表达(5分)
15、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5分)
①在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参加一次集训时,驾机升空不到两分钟,突然发现飞机发动机转速异常、温度下降。

②他迅速反应到发动机有重大问题。

③在生死考验的瞬间,他立即与指挥员报告.④收到指令,他果断操纵飞机寻找场地,在确认飞机无法迫
降后,才请示跳伞。

⑤为了避开村庄,直到允许跳伞的最后时刻之际,他才跳伞.⑥伞刚打开,人就着地了。

⑦孟凡升多次在短短的48秒内主动放弃跳伞机会,有效避免了更大损失。

⑧48秒,生死关头见素质,更见精神!
五、作文。

(70分)
16、在路上,我们已经走过十多个春秋,还要继续走下去。

一路走来,你见过什么,听过什么,想过什么,有什么感悟?请以“走在路上”作为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南安一中2013届高一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参考
答案
【参考译文】
舞阳候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

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

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再次平定沛县,在薛县西部,击败了泗水郡守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

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
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

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

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

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

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

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

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

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

出营之后,沛公把随从车马留下,独自骑一匹马,让樊哙等四个人步行跟随,从一条山间小路跑回霸上的军营。

却命令张良代替自己向项羽辞谢。

项羽也就至此了事,没有诛杀沛公的念头了。

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

群臣中如绛候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

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

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

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你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
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到丰邑和沛县,问当地的遗老,察看原先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的故居,以及他们的生平事迹,听到的真奇特啊!当他们操刀宰狗或贩卖丝绢的时候,难道自己知道能依附他人,留名于汉朝廷,德泽流传子孙后代吗?”
(四)1)(4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对比、衬托也对)(1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

(结合诗句分析2分)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1分)
2)B
解析:这题涉及绝句体中“一句一绝”的格调。

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

C项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第三句“红尘飘不到"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D项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诗的一、二句分别写景,但三、四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

A、C、D项均不合题意。

B项是杜甫的《绝句》诗。

诗中“迟日”即“春日”。

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香气袭人的景色;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简单说来,“日、风、燕、鸳鸯"四
句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故选B。

二、(一)9、BE(B。

“单骑救幼主”的是赵云.E。

曹操先是弃袍然后才割须,最后扯着旗角包颈而逃.)
10、1)吕布。

(1分)吕布先是丁原的义子,后来,杀死丁原认董卓为义父,接着又杀了董卓。

所以叫“三姓家奴”。

(2分)曹操攻陷下邳后,吕布被缚至白门楼,对曹操表示降服。

刘备暗示曹操杀掉吕布。

吕布终被曹操下令缢死。

(2分)
2)曹操率大军南征,蜀吴联合抗曹,并决定采用火攻的策略.(1分)周瑜行反间计骗取了曹操杀了水军将领,又以连环计让曹军战舰相连成。

诸葛亮作法祭来东南风;黄盖行苦肉计诈降,率船顺风纵火冲向对岸,火烧曹军水寨,延及岸上大营。

(3分)曹军全军溃败。

(1分)
(二)10、1)D(“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有误,这里的“尽忠"不只是为统治者尽忠,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为他人尽忠。


2)德治、从事教育(或“在生活中讲求仁、孝”)
3)自我反省、忠、信、习
4)示例: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朋友、对国家尽忠,对朋友守信。

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今天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如果人人都能这样,我们的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社会了。

【参考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把这孝悌的道理延及于政事,这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三、12、(5分)B D
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的鉴赏评价。

出题形式依旧为客观题,五个选项中既有对作品恩想内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评价,也有对写作手法的评价分析。

解题指津:正确的两项是B和D.A项“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凋的海景”错在无中生有,原文并未写海景.只是由单调的屋顶“幻想出一片海浪"而已。

C项错在强加因果。

“无暇顾及海棠花"并不是因为“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而是如文中所言:“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

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而且“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只是作者到德国读书时自己的理想学习状态,实际上“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所以“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与原文不符。

E项对主旨的把握有误,对作者的行
文目的理解错误。

全文借异国他乡的海棠花表达自己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而不是“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3、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作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命题点密:此题通过对画线句子的理解,考查考生对作者内心情感的准确把握.对作者行文思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解题指津:紧扣文本即可感知:“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作者的内心不平静,始终处在矛盾、挣扎的阶段。

从行文上看,正是因为平日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才有后文海棠花一触即醒的浓烈乡思,所以这段平日的心理描画为后文作者面对海棠时的心理情感变化作了铺垫。

14、1)并非无缘。

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

2)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命题点密:此题为主观题,有两道小题,以一句话为触发点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整体把握,并考查考生对文章主体意象“海棠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的准确把握.虽从一句话人手但关涉全篇,考生需联系全文整体考虑。

解题指漳: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但整篇都在谈自己与“海棠”的一次次邂逅.与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