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通用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通用5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通用5篇)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汉语拼音】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
【英文翻译】Should one desire to sing,one would amaze the world with his first song.
【词语解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字词解释】鸣:动词,鸟叫。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典故】
不鸣则已_一鸣惊人的意思就是平时默默无闻,一下子做出惊人之举,使人震惊。

这个成语故事是关于春秋时期楚庄王的。

鸣:叫。

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是指不叫便罢,一叫便使人震惊。

原意是以鸟喻人,表示奋发图强,取得惊人成就。

春秋时期楚庄王即位已达三年之久,却仍沉溺于酒色,不认真处理国政。

他为了制止别人前来劝谏,还颁布了一道命令:“有谁敢来劝谏,一律处死!”大夫伍举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为此十分忧心,于是,他决心求见楚庄王,巧言进谏。

一日,伍举对楚庄王说:“大王,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猜。

”楚庄王觉得十分新鲜,就说:“哦?说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只大鸟,停在楚国的大山上已有三年了,它不飞也不叫,请问这是只什么鸟?”楚庄王一听,顿时明白伍举是把自己比作了那只大鸟,便笑着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就是说三年不飞的鸟,一飞必定冲天;三年不鸣叫的
鸟,一鸣必定惊人。

伍举听后深感安心。

在伍举和苏从的忠谏下,楚庄王终于痛改前非,从此励精图治,使楚国逐步发展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国家。

人们经常用不鸣则已_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形容本来默默无闻在努力的人最终取得了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比如“张院士十几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终于在基因领域取得了突破,震惊了世界生物学界,真是~~啊”。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2
《韩非子·喻老》
记载:"楚庄王(1)莅政三年,无令发(2),无政为也(3)。

右司马御座(4),而与王隐,(5)曰'有鸟止南方之阜(6),三年不翅(7),不飞不鸣,默然无声(8),此为何名(9)?'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10);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11)。

虽无飞,飞必冲天(12);虽无鸣,鸣必惊人。

[2]子释之(13),不谷知之矣(14)。

'"处半年(15),乃自听政(16),所废者十(17),所起者九(18),诛大臣五(19),举处士六(20),而邦大治(21)。

举兵诛齐(22),败之徐州(23),胜晋于河雍(24),合诸侯于宋(25),遂霸天下(26)。

庄王不为小害善(27),故有大名(28);不蚤见示(29),故有大功(30)。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31)
注释
(1)楚庄王:(?~前591)春秋楚国国君,名叫熊旅,也作熊侣、熊吕。

莅:统治;统领。

政:政务。

(2)令:政令。

发:发布;发号。

(3)政:政绩。

为,作为。

也:"亦"表示同样。

(4)右司马:按照古代左主政、右主兵的习惯,右司马一般指负责军事兵员管理的武官(时任楚国右司马伍举)。

御座:君王座驾。

(5)而:"来"表示目的关系。

隐:精深;微妙。

(6)止:停留;停驻。

阜:阜山(一则说是普通的土山丘)。

(7)翅:扇动翅膀。

(8)默然:沉默。

(9)名:名字。

(10)将:是。

为:为了。

长:生长。

(11)观:观察。

则:态度;准则。

(12)必:必将;必会。

(13)子:你。

释之:放心。

(14)不谷:"我"古代诸侯谦虚的自称。

(15)处:经历;经过。

(16)乃:于是;就。

自:亲自。

听:听取。

(17)所:被。

废:废除。

(18)起:兴办。

(19)诛:诛杀;诛灭;讨伐。

(20)举:推举;引荐;提拔。

处士:隐士。

(21)而:"因而;所以"表因果关系。

邦:国家。

(22)举:率领;带领。

齐:春秋齐国。

(23)败:击败;大败;打败。

之:在。

(24)于:"在;位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河雍:今河南孟州市。

(25)合:会合;集合。

宋:春秋宋国。

(26)遂:"终于,到底"表示最后的结果。

(这里不能作"于是"或"顺利地完成;成功"解释)
(27)不为:不因为。

小:小事。

害善:加害忠善的人。

(28)故:故此;所以。

大名:好的名声。

(29)蚤:指时间在先,和"迟"相对。

见:通"显"。

(30)功:成绩;劳绩;功绩。

(31)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或作"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

"文中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
白话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

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
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

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

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

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3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中原,史称“春秋五霸”。

在“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

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楚庄王据载生年不祥,卒于公无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中原五霸之一。

郢都即今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

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但数月之后,庄王依然依旧,享乐更甚。

大夫苏从又进谏。

庄王抽出宝剑,要杀苏从。

苏从无所畏惧,坚持劝谏。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参、苏从担任要职。

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庄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国内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

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局面,增强了国力。

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在周的直辖区耀武扬威,并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公元前597年,楚军围郑,连攻三个月,破郑都。

晋遣兵来救,与楚军大战于邲(河南荥阳东北),结果大败。

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

隔了两年,楚又借故围攻宋国,迫使其屈服。

这时,中原诸小国,又相继依附楚国,楚庄王一时做了中原盟主。

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齐、曹、邾、薛、鄫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

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

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

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齐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
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4
典故介绍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语,汉语拼音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词语解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鸣:动词,鸟叫。

成语为褒义词。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

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历史故事来源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

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

”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维持长达三
十六年。

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

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送(赵国)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

淳于髡仰头朝天大声地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狭小的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竹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五谷丰盛堆积满仓。

’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

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

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

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

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

”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

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

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

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

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

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

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
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

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

威王说:“好。

”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

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5
“一鸣惊人”用以表达内心高远的志向与抱负。

此典出自《史记·楚世家》:“伍举曰:‘愿有进隐。

’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臼:‘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举退矣,吾知之矣。

’”
周襄王的儿子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商臣死了,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楚庄王。

赵盾趁着楚国正忙着料理丧事的时机,召集了宋、鲁、陈、卫、郑、蔡、许七国诸侯,重新订立盟约,晋国又做了盟主。

楚国的大臣不服气;三番五次地请楚庄王去争霸,以便让楚国扬眉吐气、楚庄王不采纳这些意见。

他白天出去打猎+晚上花天酒地,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就这样胡闹了三年,大家都非常痛心,都认为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其实,他自有他的主张,他早就认为楚国令尹的权力太大。

现任的令尹斗越椒更是大权在握,势力太大。

楚庄王深深知道,仅凭他自己两只手根本于不了大事;而在楚国的大臣当中,他一直没有发现谁有本事、有胆识,可以重用。

所以他干脆饮酒取乐,不问朝政。

也有几位大臣劝告过他,然而他们的话,都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他连听都不想听。

后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张贴在朝堂上,说:“谁敢再多嘴,就定死罪!”吓得大臣们噤若寒蝉,都不敢说话了。

楚庄王大失所望,难道就没有一个不怕死的大臣吗?他觉得心寒意冷,只好再多喝几杯热酒,暖暖身子。

有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庄王。

不等申无畏开口,楚庄王就先问他:“你是来喝酒的呢?还是来听音乐的?”又挤着眼睛笑了一下。

甲尢畏弃不明白楚庄王的心情如何,心想豁出去了,于是他回答说:“有人叫我猜个谜语,我猜不出来。

大王多才多艺,请您猜猜吧!”楚庄王说:“什么?猜谜语?蛮有意思的。

你说吧!”申无畏说:“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色,遍体荣耀。

一停三年,不飞不叫,谁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鸟?”
楚庄王哈哈大笑,说:“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鸟。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你别着急!”申无畏磕了个头,说:“大王真是英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