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摸底专项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摸底专项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诗词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风景旧曾谙
C.江南好
[2]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哪种语气。

()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A.欣喜若狂
B.信赖和骄傲
C.非常坚定
D.绝望和悲痛
[3]同样是送别,不同的送别方式,表达了不同的离别情。

李白送孟浩然是伫立江边,久久凝望:“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而汪伦送李白则边走边唱,李白见此而作:“李白乘舟将欲行,________。

”王维则以酒相送,他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言:“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而高适在《别董大》中则说:“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

”我在毕业典礼上对同学说:“________,天涯若比邻。


4.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
喻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和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5. 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作者辛弃疾是_________朝的豪放派词人。

[2]下列选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

B.“稻花香”和“听取”两句,写诗人闻着稻花香,看着丰收的景象,欣悦之情,尽在言表。

C.“七八个”和“两三点”两句中,七八个写出“星”的稀疏,“两三点'写出雨的细微。

D.“旧时”和“路转”两句表现出诗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是一首送别词,抒发的感情却与一般的送别诗有明显区别,请写出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______之情、______之情以及对朋友的______之情。

[3]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的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由______代词人_____所写的一首词。

“________”是词牌名,
______是词题。

[2]首词中“见”字的读音为__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相同。

[3]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色,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这些词语可以看得出来。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嗅觉和听觉描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的喜爱,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B.表达了词人旅途的忧愁孤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才上马齐声儿喝到,只这的便是那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

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
[1]解释从“才上马……心焦”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解释”要路”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读划横线的句子,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词人游蕲水__________(填地名)时所作。

[2]对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3]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苏轼不服老、乐观奋发的精神。

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词语。

无声:___________ 野径:___________
花重:___________ 独明:___________
[2]题目中的_____字是全诗的字眼。

[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时节,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的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11. 阅读理解。

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遍插茱萸少一人。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代诗人。

[2]“独”的意思是_________,“倍”的意思是_________。

[3]“佳节”泛指亲人团聚的节日,在诗中指的是______,是农历_______这天。

诗中提到的习俗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喜欢秋天。

B.思念亲人。

12. 阅读综合训练。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①,千朵万朵压枝低②。

留连③戏蝶时时舞,自在④娇莺⑤恰恰⑥啼。

[注释] ①花满蹊:花很多,把园中的小路都遮住了。

蹊,小路。

②压枝低:形容花开得很茂盛,把花枝都压得低垂了。

③留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④自在: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⑤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

⑥恰恰:黄莺的鸣叫声。

[1]本首诗是一首__________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七言绝句
D.七言律诗。

[2]本首诗在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押韵,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二二三”式的朗读节奏在第三、四句诗上做出停顿标记。

[4]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读几遍,我们会找到诗中表现花开得繁盛的两个字:_________、
_________。

[6]第三句诗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象诗中的景物,补充下面的文段。

黄四娘家的花很多,有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还有
______________,把园中的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的花连枝条都压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蝴蝶飞来了,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久久不肯离去。

花枝间传来“恰恰”的啼叫声,仿佛是可爱的黄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我能在《石灰吟》这首诗中最少能找出3个体现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精神的词,并用横线划出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若等闲”的意思是(____),清白指石灰的(_______)。

[3]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用哪些方法来描写和赞美石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千锤万凿,(______)烈火焚身,(_____)粉骨碎身,我
(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