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与小学美术教育相融合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李艳杰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与小学美术教育相融合的研究
——以泥塑课程为例
青少年阶段是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最初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

引导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信仰是培养学生美育、德育的基础,也是小学美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形式多样,从视觉的角度看涵盖所有的美术种类,从内容层面看涉及所有艺术表现主题,是美术教育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尤其是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视觉冲击力强,故事情景丰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因此泥塑课程也成为美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概述
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石鲁的《转战陕北》、程十发的《歌唱祖国的春天》、傅抱石与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几代艺术家紧跟时代步伐留下的美术经典作品中,再现了中国共产党10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热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掀起一股“红色经典热”,这些美术作品中的经典将党史之实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为百年信仰之路留下精神图谱。

这些作品如同历史之镜,照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走过的苦难辉煌,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人性之美。

二、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实践探索
1.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美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随着国家对基础美育的重视不断提高,小学美术教师队伍逐年扩大,美术教育水平和质量逐步提升。

但从学校的整体课程安排及组织上看,美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美术课程开课学时不足、活动形式单一、资源匮乏等情况依然严峻。

同时美术教育作为红色教育最直观也最受学生喜爱的一种途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却极少出现在美术课程中,使得红色教育的育人成效不尽如人意。

2.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实践探索—以泥塑课程为例
泥塑是最适合小学进行雕塑实践的材料。

小学泥塑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同时可以通过空间的塑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意识,帮助学生理解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转变。

(1)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雕塑作品进行多元赏析
4
雕塑作品是美术创作中常用的造型手法,具有一定的寓意、象征或象形的特点。

石材、木材、泥土等都可以作为雕塑的材料,通过雕塑创造出一定的空间,可视、可触。

通过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雕塑作品的主题选择、背景故事、人物刻画、细节表现、空间构成、材质选择等方面的多元赏析,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做到红色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2)通过泥塑作品实践讲出小学教材中的红色故事,实现跨学科教学
经典雕塑作品《刘胡
兰》,作品选取刘胡兰慷
慨就义的瞬间,着重刻画
她坚毅不屈的眼神和坚实
的站姿,着力表现了这位
年轻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作品具有强烈的故事感和
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是语
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学
生可以通过雕塑作品更好
地理解语文课中刘胡兰年
轻的英雄形象。

语文课本
或课外读物中还有很多经
典的红色故事、红色形象,
这些都可以通过泥塑的方式直观地再现故事场景、英雄人物,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图为学生通过泥塑作品《搪瓷缸的故事》感受战争岁月的艰苦朴素与奋斗精神。

(3)将红色主题泥塑作品融入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美育的重要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实现红色教育“春风化雨”的效果,更能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用自己的泥塑作品装点校园是实践,更是一种荣耀。

泥塑课的主题可以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将学生认知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核心元素融入创作中,融入校园景观建设之中,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亭皆成为传播党史的载体。

总结:美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育人环境。

美术教师更是学生美育的第一责任人,通过探索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更多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课堂,将更多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植入课程,发挥好包括泥塑课、手绘课、剪纸课等形式在内的一切可供学习的资源优势,从而有效引导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开封市第三师范附属小学)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