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古文化演进与水域变迁关系初论_赵东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 有 动 物 外 , 其 他 均 为 现 生 种 輥輲訛 。 其 中 如 棕 熊 、 猞 猁 等
于低地泛滥,集水成湖④。而这种突发洪水泛滥,与人
为北方种群, 反映出当时小三山地区气候凉干或者
类活动有很大关系⑤。
较寒冷。 这些石器和化石说明当时的太湖还没有形
另外,也有陨石撞击说⑥、风暴湖流涡动侵蚀说
太湖平原崧泽末到良渚时期新增的遗址点,一 部分是平原地区原有早期聚落的扩展分化, 另一部
都与湖东区有一定的间隔, 北部的间隔似乎要弱一
分是西部山地的内迁。 后者尤以太湖西南遗址群的
些(图四、图五)。
迁 徙 为 典 型 輦輱訛 。 相 比 于 崧 泽 末 期 遗 存 的 分 布 来 看 , 良
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之间的演变关系仍不
文取四区的划分方案, 即太湖西南遗
址群、太湖东南遗址群、太湖东部遗址
图五 崧泽文化晚期遗存分布
群 、太 湖 北 部 遗 址 群 (图 六 )。 四 个 区 域 共性是主要的, 已很难定义明确的地
为太湖东、西两大区系。 西部文化的带把鼎延续自常
理 分 割 輦輰訛 。
州新岗遗址的带把鼎, 可以作为太湖西部带把鼎传 统 的 延 续 和 补 充 輦輮訛 。 可 见 湖 西 区 在 南 、 北 两 个 方 向 上

6500aB.P. 间 海 侵 达 到 最 大 范 围 , 环 太 湖 地 区 成 为 宽
化分布范围、类型、分期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根据
广的沼泽或潟湖;持否定意见者则认为,太湖平原虽
多年的工作认识, 马家浜文化遗存从时间上可以分

有三个海相层,但均不属于全新世,全新世海相层仅
成 早 、 晚 两 个 大 的 发 展 阶 段 , 时 间 为 距 今 7000 ~6000
来源于崧泽文化并逐步繁荣的阶段;

后一个阶段是衰落的阶段, 时间界点
大 约 在 距 今 4500 年 左 右 。 良 渚 文 化 的

区系划分而言, 由于太湖周边各地的
良渚文化遗址的文化面貌拥有极大的
一致性, 因而对于类型的划分就缺少
了必要意义, 因而出现了 “遗址群”、
“组”、“区”的概念。 综合各家分区,本
四、良渚文化时期的太湖水面
图四 崧泽文化早期遗存分布
良渚文化的起始年代大约距今 5300 -5200 年 , 结 束 年 代 大 约 距 今

4300 -4200 年 间 。 关 于 良 渚 文 化 的 分
期和分区,争议较大。 综合各家分期,
我们认为: 可以将良渚文化的发展分

成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

征, 比如鼎和釜的流行,器
物肩腹部多见牛鼻耳和鸡

冠耳鋬等;晚期釜类器基本
不 见 , 一 般 无 耳 鋬 輥輷訛 。
总体来看,崧泽文化可

分为太湖东南部的南河浜
类型、东部和北部的崧泽类

型和沿江的东山村类型,西
部的湖西类型遗存较少。 四
种类型自早期一直延续到
晚期,尤其是南河浜类型遗
存最为丰富,谱系清晰。 但
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之间的演变关系仍?清晰有学者认为崧泽文化很可能?是由马家浜文化直接发展而来两者可能有过100200?的并?发展时期如果说马家浜文化来源于西部山区的话那么崧泽文化很可能是太湖平原独自发展起来的渚文化中心遗址群的形成很可能与偏西部山地的崧泽末期文化有较大关系
环太湖古文化演进与水域变迁关系初论
晚期阶段出现了新的变化,
崧泽类型和东山村类型极
度衰弱, 南河浜类型独大,
并逐渐统一了太湖东部。 而
太湖西北部地区普遍缺乏
此时期的遗存,却在更西的
苏皖交界地带出现了几处
这一时期的遗存,且同太湖
西南部的浙西北地区有相
当大的共性,两者均有假腹
杯形豆和筒形杯等, 因此,
崧泽文化晚期阶段可以分
- 203 -
然后才开始了北进西扩的步伐, 并真 正 开 启 了 太 湖 地 区 的 文 明 化 进 程 輦輯訛 。 这 也说明崧泽文化早期比马家浜时期更 适合人类生存,水域面积不大,对人群 交流的影响不大, 文化的统一性很强 (图四)。但在崧泽文化末期,太湖西北 部遗存缺失, 也许跟此时的水域面积 扩大有关,其中原因还有待研究,加上 太湖南部地区钱塘江河谷的存在,直 接导致了太湖西南地区相对独立小区 的 出 现 (图 五 ), 这 个 小 区 逐 渐 向 东 部 扩展,促成了良渚遗址群的生成。

发达的崧泽文化、 良渚文
化,成就了越国霸业,更重

要的是为中华民族海洋文
化的开拓和传播贡献了力
量。
环太湖地区先秦时期的
考古学文化具有同质性、同 步性、 社会复杂性程度高、 文明化程度高等特点, 这与所处区域相对封闭的自 然环境和适宜的生存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从马家浜 文化的东西分立到崧泽文化的几乎一统; 从良渚文 化初期的国家文明到马桥文化、 湖熟文化的文明低 谷;再到两周时期崛起的吴越文化,最终出现成熟的 次国家文明。 本文拟对环太湖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 与太湖水域变迁之间的动态关系做初步探讨。
今 , 这 一 低 海 面 一 直 延 续 到 2400aB.P.輥輰訛 。
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可能与处于大暖期,水域面积较
由此看来,地理学界在太湖如何起源,是否存在
大有关。
全新世海侵及高海面影响这些基本问题上, 远未取
晚期分布范围大为扩展, 聚落遗址数量也大为
得一致的看法。
增加, 可分为西溪-神墩晚期类型、 罗家角晚期类
到 4000aB.P. 以 后 , 海 岸 后 退 , 贝 壳 堤 平 原 与 滨 海 平 西 部 和 以 圜 底 釜 为 代 表 的 太 湖 东 部 两 个 区 系 , 两 个
原 发 育⑩;或 认 为 全 新 世 以 来 太 湖 地 区 始 终 处 于 陆 相
区系其他器类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从分布图上可
型 、 圩 墩 - 草 鞋 山 类 型 和 庙 前 类 型 輥輳訛 。 晚 期 阶 段 遗 址
二、马家浜时期的聚落与水域分布
众多,分布范围大为扩展,且各类型之间的交流也明
太湖周边地区没有高耸的山脉, 人群之间的交 流主要受到水域的影响, 水域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 到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异同, 而对水的认识和利用在 不同的族群之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环太湖先秦 考古学文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是探讨太湖的水域变
成,是一片广阔的森林草原环境,人类在其中繁衍生
⑦、构造说⑧等。
息。
从全新世海岸演化及海面变化的研究结论看,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 环太湖地区的古文化迅
我 国 全 新 世 最 大 海 侵 约 发 生 在 8000 -5000aB.P. 间 。 速 发 展 , 马 家 浜 文 化 环 太 湖 分 布 的 空 间 类 型 与 水 域
图一 太湖流域地形图
也没有大规模的滩地, 是一片被湖水淹没覆盖的平 原洼地①。但在太湖西部的南、北,各有一条支谷与钱 塘江、长江沟通。 沟通钱塘江的谷地,从太湖中的大 雷山、小雷山之间,向西北延伸过平台山西北、北抵 马圩,西出大埔,又西经宜兴、溧阳由之北,折北长荡 湖至金坛;向南经吴兴、荻港、东林、戈亭至杭州与乔 司 之 间 和 钱 塘 江 交 汇 , 深 度 达 15~25 米 以 下 , 太 湖 西 部诸水大多经此钱塘江支谷,南流注入钱塘江。 北部
渚文化中心遗址群的形成很可能与偏西部山地的崧
清晰, 有学者认为崧泽文化很可能不是由马家浜文
泽末期文化有较大关系。 也从侧面说明从山地向东
化 直 接 发 展 而 来 , 两 者 可 能 有 过 100-200 年 的 并 行
发 展 的 地 理 形 式 是 顺 畅 的 (图 七 ),此 时 的 钱 塘 江 河
太 湖 内 有 一 个 小 三 山 遗 址 , 发 现 了 大 量 的 细 石 器 輥輱訛 。
前 后 ,太 湖 平 原 是 与 海 相 通 的 大 海 湾 ,由 于 长 江 南 岸
同时, 在小三山岛及附近的石灰岩裂隙内发现大量
沙咀与钱塘江北岸沙咀向东延伸与反曲, 包围了太
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棕熊、西藏黑熊、虎、狗獾、猪
显增多,原太湖西部的类型向东北发展的趋势明显, 且与更北的北阴阳营文化和三星村文化联系密切, 文化面貌共性较多, 说明太湖北部和东部此时以陆 地为主,并无大的水面间隔,适合人类生存。 而太湖 东南部的罗家角晚期类型与西和北部的文化内涵均
- 202 -
有一定区别,说明它们之间仍然存在水域的间隔。 此 期之末, 在太湖中部的西山岛上也发现了人类活动 遗 存 , 太 湖 湖 底 可 能 也 存 在 此 时 的 文 化 遗 存 輥輴訛 , 说 明
环境, 未曾出现过海水淹没整个太湖地区的所谓高
以看出,两个区系之间有一定的地域间隔(图二),说
海 面 过 程 輯 訛輥 ; 自 崧 泽 文 化 中 晚 期 以 来 , 太 湖 地 区 地 表
明它们之间应该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太湖
河 流 水 位 降 低 , 侵 蚀 基 面 下 降 , 海 平 面 高 度 低 于 现 北 部 一 片 空 白 , 说 明 距 今 7000-6500 年 间 这 一 区 域
在马家浜文化的末期,水域面积进一步缩小(图三)。 从而在东西两支类型结合的太湖东北部地区率先生 成 了 发 达 的 崧 泽 文 化 輥輵訛 。
图二 马家浜文化早期文化遗存分布及类型划分 图三 马家浜文化晚期文化遗存分布及类型划分
三、 崧泽文化的分区与
水域的关系
自 从 1960 年 对 上 海 青
浦崧泽遗址的发掘之后,经
然而就全新世海侵是否到达太湖地区这一问题而
分 布 关 系 密 切 。 自 从 1959 年 嘉 兴 马 家 浜 遗 址 第 一 次
言 , 则 有 很 大 争 论 。 持 肯 定 意 见 者 认 为 , 在 7000- 发 掘 之 后 , 经 过 50 多 年 的 发 掘 和 研 究 , 对 马 家 浜 文
过 50 多 年 的 发 掘 和 研 究 ,
对崧泽文化的分布、分区和
分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 。 輥輶訛 崧 泽 文 化 大 约 自 距 今
6000 年 延 续 到 距 今 5300
年, 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
段,早晚期之间大约以距今
5500 年 为 界 。 早 期 仍 然 具 有
延续马家浜文化的若干特
分布于上海冈身以东与嘉兴以南的钱塘江北岸,因
年。 早期阶段主要以各种釜类器为中心,晚期阶段以

而整个太湖平原地区并未遭受全新世海侵⑨。 对于本
鼎形器的出现为标志。 早、晚两阶段分界的绝对年代
地 区 是 否 曾 存 在 过 全 新 世 高 海 面 的 影 响 , 也 相 应 地 约 在 距 今 6500~6400 年 前 后 。
发展时期,如果说马家浜文化来源于西部山区的话,
谷可能已经淤浅。 另外, 良渚时期开挖了大量的水
那么崧泽文化很可能是太湖平原独自发展起来的,
井,有些水井还分布在现在的湖底,比如澄湖湖底就
- 204 -
赵东升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太湖连通长江和钱塘
江两大水系, 又沟通大海。
古代太湖周边考古学文化
发达, 文明化程度相对较
高, 既有农耕文明形态,又
有海洋文明形态,太湖及其
水系在其中一定起到了相

当重要的作用。 从史前时期
的利用水,但不善于水的农

耕文明为主,到桥时期开
启了善于水的海洋文明进
程,环太湖地区不但成就了
一、地理学界对太湖水环境演化的争论 现代太湖湖底地形十分平坦 , 平均坡度只有 0° 0′19.66″ , 湖 底 平 均 高 程 1.1 米 。 既 没 有 深 槽 或 凹 陷 ,
的谷地从马圩向北经雪堰、前洲、青阳、芙蓉、夏港入 长 江 ,太 湖 西 北 地 区 的 部 分 地 表 径 流 ,经 此 长 江 支 谷 流注长江,深度较浅②(图一)。
有 着 截 然 不 同 的 看 法 : 或 主 张 在 6500-4000aB.P. 间 海
马家浜文化早期的聚落遗址分布范围较小,可

面高于现今 1.5-3 米, 全新世海岸演变明显受到海
分为骆驼墩-吴家埠类型和罗家角类型。 马家浜文
面变化控制,并由海侵状态发育为沙坝-潟湖体系, 化早期阶段中的釜类器分为以平底釜为代表的太湖
湖地区,使原来的海湾逐渐演变成潟湖,最后从潟湖
獾、貉、鼬、最后鬣狗、猞猁、野猪、鹿、牛、猕猴、豪
变为与海洋完全隔离的湖泊, 太湖及太湖平原湖群
猪、兔科、黑鼠等。 小三山岛位于西山岛的南边,面积
就是由古潟湖演化而来。
只有 2 平方公里。 动物群中除最后鬣狗为晚更新世
也有研究表明,太湖的形成很可能是突发洪水,
关于太湖的起因,前人开展过很多研究③。 一般
- 201 -
认为,由于太湖邻近长江口与东海边,以及太湖平原
化的重要线索。
下部出现的大量海相沉积层, 现代太湖起源于古海
在相当于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的时候,
湾 和 潟 湖 , 即 在 全 新 世 早 、 中 期 , 约 7000 -6000aB.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