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
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
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答案】
1.B
2.A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原文说“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错。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中的B项,原文说“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错.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项,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
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
3.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
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
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
”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
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
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
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曰:“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
”高宗怒曰:书令。
有司
..
“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
“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
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
允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
请制。
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
郡国庠序
..
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
”显祖从之。
郡国立学,自此始也。
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
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
”乃表闻修葺之。
劝民学业,风化
,诏不许。
卒,年九十八,谥“文”。
颇行.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
...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本文中的“有司"
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
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两个意思。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
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
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
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
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
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
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5分)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
”乃表闻修葺之.(5分)
【答案】
4.C
5.B
6.A
7.(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
(2)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
”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
【解析】
4.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
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
B中“幸",在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只有第一个意思。
考生对“有司”制度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
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
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
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
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
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
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
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6.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
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A项错在“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世祖只是听从了高允的部分建议,赦免了胁从者的连坐之罪,从原文“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7.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拘捕,世祖
下诏令高允撰写诏书,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
高允怀有疑问而没有拟写诏书,世祖频频下令急切地催促办理。
高允请求再次拜见皇上,然后再撰写诏书。
世祖叫他前去,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除著述《国史》之外的别的什么罪行,那不是臣胆敢知道的.(崔浩)凭秉笔直书对朝廷有所触犯,罪还不至于处死。
”世祖说:“如果没有这人对我不满,就该有数千人死了。
”崔浩最终被判处灭族,其余人仅身遭杀戮。
高宗即位以后,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没有受到特殊的褒扬嘉奖,又始终不发一言。
他忠诚而不自我夸耀,都像此类情形。
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把左右摒退后等待他。
高允得到很高的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有人上书陈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后对群臣说:“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
我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天下人不知他在规劝,这难道不是忠心吗!你们在朕左右,不曾听到一句正直的话,你们就不愧疚吗?”于是高宗任命高允为中书令。
有官吏说:“高允虽然蒙受
圣上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高宗怒道:“怎么不早说,现在被朕重用,才说出他家境贫困。
”当天,高宗来到高允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
于是“令公”之号传遍四方。
高宗去世,显祖居住在守丧的地方,乙浑专权独揽朝政,图谋危及国家.太后杀了他,召请高允到朝廷参与谋断大事。
高允说:“我听说筹划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
请在郡府兴建学校。
录用博士应是博通涉猎儒家经典、世代忠贞清白、能为人师表的人,学生挑选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谨慎、能遵循礼教的人。
”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郡府成立学校,就是从此开始的。
高允秋季巡视疆界,询问百姓疾苦。
到了邵县,发现邵公庙塌毁而未重新修建,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之后,鼓励百姓学习问业,风俗教化很是盛行。
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可。
高允去世,年98岁,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
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
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8.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5分)
9.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6分)
【答案】
8.(5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9.(6分)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
“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8.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9.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
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的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李煜的《虞美人》中,“, ”两句也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出其不意袭击敌人,于苦寒中不惮危难的诗句是:“, ”。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