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
专业:新闻学学号:0627 姓名:姚金沯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一)报刊功能观
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
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这一报刊功能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1)监督政府的功能
梁启超认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权力重且大,若没有限制、监督,不免会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是政府的监督者,报馆操纵着舆论。

(2)向导国民的功能
梁启超重视报刊的向导国民的作用。

报馆面对普通人,其发行量大,传播面广,可以长期有效地向导国民。

除此之外,在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中,也常常体现出他对报刊教育功能和政治宣传功能的高度认识和把握。

(二)报刊舆论观
梁启超把报馆作为舆论机关,报刊之监督功能来源于其舆论效应。

梁启超对于报刊舆论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国风报叙例》、《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章中,对健全舆论、对报纸怎样才能造成健全的舆论等等作出详细的论述。

梁启超自接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后,一生都没放弃对新闻自由的坚持和追求。

他冲破封建统治者和其他统治势力的言禁,打破封建统治者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

他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一文提到“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 ;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提到:“西人有恒言:‘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为一切
自由之保障。

……而报馆者,即据言论出版两自由,以龚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

”在他看来新闻自由就是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运用。

梁启超早期就认识到报刊具有“去塞求通”、“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这主要是针对报刊反映和提供信息而言,报刊通过传播信息,国民知晓后形成话题,从而形成、反映舆论。

后来,梁启超提到报刊“监督政府”时,明确提出舆论监督的概念。

梁启超论述了舆论监督的必要性:人性有弱点,需有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对其监督、约束,以确保政府履行本职;政府的权力受托于公众,所以要受到代表公众意见的舆论的监督。

最后,他分析了舆论监督的方法:需教导、扑责,需监督政府的全局、大政方针,要区分主次、轻重,着眼于全局。

(三)党报理论
梁启超承认报纸的资产阶级党性,他认为党报宣传是政治斗争重要舆论工具。

梁启超非常重视党报宣传的作用。

他认为党报是党的重要机关;宣传党的政策,争取群众支持,是政党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工具。

在戊戍维新时期,《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和《时务报》都具有十分浓重的政治色彩,鼓吹变法,反映维新派意志,为其政治经济利益呐喊,具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

变法失败后保皇会机关报,以《清议报》、《新民丛报》最重要,鼓吹保皇立宪;梁启超曾指《新民丛报》实为“吾党一生力军”,他于1907年4月筹办《政论》月刊时,更明确谈到“党报将出”,“先造此基础,为立党之先河”。

由此可见,梁启超当时已明确地提出了报刊的党性问题。

不难看出,梁启超关于党报理论的见解,同现代党报理论的某些重要观点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一,梁启超党报理论所说的党报是资产阶级党报,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其二,梁启超是处于在野党的位置来谈党报理论的。

(四)报刊编辑观
梁启超在二十多年的办报活动里,积累了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他的编辑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编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梁启超在《<时报>发刊例》中,提出办报的论说四条,纪事五条的要求。

论说四条:“公”、“要”、“周”、“适”;纪事五条:“博”、“速”、“确”、“真”、“正”。

“公”,就是要以社会利益为重,不附于一党之偏见;
“要”,就是要拣“一国一群之大问题”论说之,而不能找一些小事来误导读者; “周”,就是要分清主次,对大问题或论说予以批评,以达到着重强调之作用; “适”,就是所论说的理论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虽有高尚之学理,恢奇之言论,苟其不适于中国今日社会之程度,则其言必无力而反以滋病,故同人相黝,必度可行者乃言之。


“博”,就是要广博,全世界各地都要在其视野之中,“务使材料丰富,使读者不出户知天下。


“速”,就是要求纪事讲求时效性。

“各处访事员,凡遇要事,必以电达,务供阅者先睹之快。


“确”,是要准确,“凡风闻影响之事,概不登录。

若有访函一时失实者,必更正之。


“直”,就是要直书,不能隐讳。

“正”,就是要正直,“凡攻计他人阴私,或轻薄排挤,借端报复之言,概严屏绝,以全报馆之德义。


这实际上揭示了新闻报道的广泛性、时效性、真实性、客观胜和公正性等多种性质,有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性。

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指出的“五本”、“八德”,既是对报馆行为的要求,也是对报刊编辑活动及报刊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及道德、行为要求。

“五本”上文以详述,此“八德”如下:
一曰忠告。

不能对政府或国民不轨正道,不适时势的举动视而不见,应苦口婆心地规劝之。

二曰向导。

向导的对象兼政府和国民,为向导者,应“先自识途至熟,择途至精,然后导人”,应“循序渐进,使积趾步以致千里” 。

三曰浸润。

浸润与煽动皆为鼓吹舆论最有力的手段,浸润收效缓但更持久,而煽动收效速但弹指旋灭。

四曰强耻。

梁启超认为,“立言者,贵其能匡俗于久敝,而虑事于未然”。

不能期望对于民众之惰性用一二言就能去除,而是要不厌其烦地再三“反复以谏”以达到规劝成功的目的。

五曰见大。

即报馆需对国家之“大者、远者”之事举纲张目,不就一些琐碎之小事纠缠不已。

六曰主一。

就是要坚持报纸的宗旨,凡所论述,“一以贯之,彻于始终”,“百变而不离其宗”[21]。

而不能持论矛盾,让读者无所适从。

七曰旁通。

业报之人,应有相当的常识,然后才有相当的判断力,即要求报刊视线宽广,做到随时可以替人释疑解惑。

八曰下逮。

即报刊内容要适合读者的知识水平,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梁启超勇于创新报刊编辑体例。

他在编辑《中外纪闻》时,开创了“一事一议”的短评栏,在编辑《新民丛报》时,专门开辟了“国闻短评”栏。

“时评”体裁栏目逐步成为中国近代报刊上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报刊体裁。

梁启超主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栏目较多,内容较丰富,为中国当时报刊中所少见。

梁启超积极运用新式页码和标点编排。

他在办《新民丛报》时,充分吸取了西洋书编页的长处,改进编页方式,采用每页两个号码的编码方式,面使检索方便。

梁启超积极改革报刊版式编排。

办《时报》时已用点号、分段,字体用小楷字,并用不同的字号和圈号来区分内容的重要程度,并且提高其标题的醒目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梁启超参与领导《时报》期间,在报纸的编辑、出版方面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一,首创报纸专题周刊,设教育、实业、妇女、儿童、文艺、英文、图画等七个版,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第二,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醒目;第三,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

报刊新文体改革倡始人梁启超,以言论精辟,风靡一时,他在《时务报》期间,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梁启超这种文体的特点是疾呼救亡,直陈时弊,介绍西学,条理清晰,语言半文半白,有时还夹有口语、俚语,因而平易畅达,易于表现新思想,被称为“时务文体”。

后来,梁启超在中国办《新民丛报》时,他的报刊政论文章《少年中国说》等在原来的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减少,时人称为“新民体”,这标志着报进新文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