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路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k Discussion 工作探讨
裆案建构社会记忆的路径选择
■蒋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档案馆
摘要:本文从阐述档案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关系入手,剖析 了档案实际建构社会记忆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并据此进 行了建构路径思考,以期合作并举、协同共建,在新媒体
时代大放异彩。
关键词: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建构;档案
一.档案建构社会记忆
(一) 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
丁华东阐述了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四种关系:第一 种是载体关系,即档案是社会记忆的载体与工具,保 留和传承社会记忆;第二种是客化关系,档案是社会 记忆的物化形态,是可以将社会记忆变成客观事物而 存在的工具;第三种是构建关系,档案作为社会记忆 的建构性资源角色时所发挥的影响与作用;第四种是 控制关系,即档案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下可成为社会记 忆的控制对象和控制工具[11。
万启存P1在丁华东阐述 的第二种关系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转化关系,即社会 记忆的建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而一旦被物 化就成了静态的档案,而这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档案可以校验或补充社会记忆。
由于档案的原始 记录性,它更可能成为具有凭证性和情报学性的信息。
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档案记录构建起了社会记 忆有关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社会记忆也通过档案得以传承和延续。
不过,档案更 多地是记录社会记忆中具有原始记录性、可备以查考 的、符合社会规范的部分。
作为主流阶级社会身份认 同的工具,档案极少涵盖主流群体以外的内容,而社 会记忆的外延则更为广阔。
(二) 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发展概况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记忆工程才 在大范围内相继推展,我国也紧随热潮开展国家记忆工程项目,并写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标志着国家政策导向上己为社会记忆建构事业打 开新豁口。
这种社会记忆是国家权力支配下的集体记 忆,通过档案记载代代相传。
最新的“十四五”规划 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等工程;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宄、利用;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可以说,国家层面己对社 会记忆文化再次定调。
因此,必须遵从国家的方向性 指引构建社会记忆,而档案无外乎是社会记忆的相对 真实记录和集中体现,传统档案承载着社会统治阶级 群体对过去的系统记忆和认可。
二、档案建构社会记忆中的制约因素
(一)权力主体闭环制约,档案收集、整理、鉴定、利用等观念传统
档案在形成、管理及利用的全过程管理中,档案 建构社会记忆的具体操作原则、制度及方法等多维度 完整闭环都受权力的制约[3]。
只有符合主流或统治阶 级利益诉求、满足其统治或管理需要的的文献经整理 后才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档案。
古代有焚书坑儒事件,就是为满足统治阶级军事化中央集权管理所需;而汉 代崇儒重教,反之又将儒家文化拿来树标作典故,亦 是构建符合当下价值标准的社会记忆。
具体到整理原 则上,只有符合主流利益群体的著录标准和目录可被 公众所见。
在档案鉴定环节中,“行政官员决定论”使 得行政官员决定档案的存留,稍显进步的“职能鉴定论”使档案的形成机构(背后代表权力阶层)决定档案价值。
而“宏观鉴定理论”是在多维度通盘考虑文件的形成 机构职能、形成者、形成过程及当下环境后较为科学
106 /2021.04
工作探讨 Work Discussion
的平衡结果。
档案开发利用满足的条件、服务的对象 和方式、利用到什么程度、何时解密等,都要符合权 力主体的利益和管理统治;档案史料编研成册过程中,选材、组织构建、宣传导向等,无不受权力范围控制。
而社会权力边缘群体往往排除在话语权之外。
(二)社会认同不足,档案建构意识淡薄
当档案主要记载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和历史沿革 时,边缘群体的话语权和历史被削弱抹去,便很难建 立起社会认同,既无力也无心参与到这一社会记忆构 建的大系统工程中去。
而我国地大物博、国情复杂,广大社会民众说着不同的民族语言,生长于不同的地 理环境,还有着不同身份职业、教育背景、经验经历等,即便不叫边缘群体,多标准划分下来也可能形成不多 而珍贵的研宂库本。
社会乃至国家记忆的构建是一个 需要群策群力的大工程,需要先建立身份和社会认同,才能共同支撑起社会记忆建构。
三、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路径
(一)调动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共建
收集档案时,每一个社会公众关注视角不同,集 合群力可以多维度全面建构社会记忆。
这一点应学习 新加坡,鼓励并发动走过并见证国家发展轨迹的国民 成为国家城市记忆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建构国家档案 记忆[4]。
这是国家层面。
另外,可以携手历史文化机 构、研宄机构、媒体机构、本地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 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甚至抖音号,多方参与进来, 一并推举,向社会呈现。
大到国家,小到社区,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开拓展。
因此要联动社群,构 筑社区档案。
美国开展的各类社区档案项目由社区成 员志愿参与管理,管理全流程相对独立自由|4],有自由裁量权。
政府作为构建社会记忆的主体的同时,必须积极地吸收民间团体组织甚至个人作为第三方力量。
毕竟,不被地方档案馆所收纳的普通民众档案却可折 射时代的改革、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在我国,个人 尤其是老人通过回忆生活年代的场景有助于城市乃至 国家的记忆建构;参与过国家重大抢险救灾、经历过 重大历史事件的人亦有采访和记录建构价值。
可以学习美国建立类似社区居民档案构建员制度,让公众有 机会参与到社会记忆构建工程中去,并把口述档案等 非传统档案正式纳入档案工作范围。
(二)创新宣传形式,开发文创产品
现今很多美术馆、博物馆都举办主题展览,档案 工作者可以抓机会,与举办单位、授权单位和相关企 业商讨合作,共同办展;也可以与省、地市级档案部 门合作,共同举办专题档案展。
不只限于传统建构方 式的编研出书。
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内容上可追当 下热点,采用主题展;具体展览的形式上,采用流媒 体形式、现代音效技术、V R/A R技术,使参展人和档 案宣传人深度交互链接。
在线展览、线上门户网站建 设也是值得效法的节省时间经费和扩大影响力的渠道。
档案可嵌入到手游、A P P、5D动画、动漫原创、在线 商城、V L O G、短视频中,成为极富趣味性、延展性、扩散性、个性化的社会记忆构建产物。
疫情期间,V R
带你看故宫、V R带你修文物着实火了一把,大众可以 零距离欣赏全景故宫和轻松调取学习各类文物的信息。
故宫还推出朱棣建造紫禁城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带上 V R眼镜即可飞在宫殿里,穿越回古代,具有教育科 普的历史文化意义。
同时,故宫博物院还开创国民现 象级文创系列。
档案文化产品若被开发包装成大I P矿 产,可以扩大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力。
以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主要目的无疑是保护与促 进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希望通过 但不仅限于以上路径,让档案得以焕发新的光彩,在 社会记忆建构中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丁华东.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档案管理,2009
(1) :16-20.
[2] 万启存,牛庆玮,张爱新.历史的遗忘与记取—
—探析档案与 社会记忆的关系[J].档案学研究,2015 (2) : 44—48.
[3] 王静.权力选择与身份认同:档案与社会记忆建构的两个维度
[D].山东大学,2017.
[4] 张惠萍.新加坡O述档案及对中国的启示[J].兰台世界,2010(15):9-10.
20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