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初级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第二初级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非学无以广才广________ ②非志无以成学志________
③年与时驰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作者通过概述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忌荒唐浮躁,只有这样才可以做一个可以治国接世之人。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C.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D.《诫子书》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2.阅读课外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
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
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
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①,督善水者绳以俟。
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
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眡②道士。
跃而攫③之,仆地。
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注)①水浒:水边。
②眡:看,观察。
③攫:用爪抓取。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因往晓之
B.督善水者绳以俟/择其善者而从之
C.人至,即投木索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道士得不死/一狼得骨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3)道士被“虎”伤害的原因是什么?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視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居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①。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吹豕,即吹猪,吹豕之法是指屠户杀猪的时候,为了剥皮方便,往往在猪的一只脚上割出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对着这个口吹气,直到猪皮与肉分离。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弛担持刀________ ③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狼自苫中探爪入________ ④股直不能屈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遂负之以归。
(3)乙文段中有一句话与甲文开头写屠户处境的内容相对应,这句话是“________”。
(4)两段选文都表现了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
(乙)沈屯子多忧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①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友拽之归,其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②成疾。
家人因劝出游,以纾
其意。
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
”归忧益重。
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选自《贤奕编》,有删减)(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
②悒悒yì:闷闷不乐。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①若屈伸呼吸________ ②舍然大喜________
③兴叹不已________ ④归忧益重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至杨文广被田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②家人因劝出游,以好其意。
(参考)纡:①解除,缓解;②宽裕;③同“抒”抒发。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局)
(4)(乙)文中讲述的沈屯子“多忧”的两件事都是杞人忧天吗?结合(甲)文“杞人忧天”的寓意,阐述你的看法。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
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③王大:王恭的族叔。
④簟(diàn):竹席子。
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
⑥领:量词,相当于“条”。
⑦荐:草垫。
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
⑨长物:多余的东西。
(1)解释文中划线词。
①因语恭________
②故求耳________
(2)“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翻译,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可以把一条跟我的相比吗?
B.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
C.可以让我拿一条吗?
D.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
(3)从王恭对王大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家、军事家________
(2)文中包含“志当存高远”这一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 。
(3)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你有什么启发?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①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节选自《荀子·不苟》)(注释)①知:同“智”,智慧,聪明。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友人惭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⑤不诚则不能化万物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3)(甲)文段强调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重要性,(乙)文段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4)请你就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元方时年七岁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之间的活动。
D.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
③尊君在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咏雪》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过程客观的写出来,并没有加上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体现了《世说新语》一书简练、含蓄的特点。
B. 《咏雪》文末补充交代了无奕女的身份,其实是与文章标题无关的,这只是该文体的一种特殊写法。
C. 虽然两文都写到了无奕女和元方的聪明才智,但《咏雪》重在称道精彩的言辞,《陈太丘与友期》一文重在宣扬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好品格。
D. 元方指责父亲的朋友“无礼”,其实他不肯原谅已经知错并表示认错的友人,毫不客气的言辞和“入门不顾”的举动让对方极其尴尬,也是一种“无礼”之举。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
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争人而斗:争吃一个人而打斗。
②戾:凶暴。
③甘:美。
(1)请选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A.坐山观虎斗
B.狐假虎威
C.虎口拔牙
D.为虎作伥
(2)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3)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请用原文回答。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下车引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B.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 “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 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D
解析:(1)增长;立志;逝去、消失
(2)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②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治性情。
(3)D
2.C
解析:(1)C
(2)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3)原因:道士对于人和野兽不加分辨,一律讲“慈悲”,结果被虎咬伤,险些丧了命。
启示:我们对恶人不要怜悯。
3.(1)解除卸下;挖洞;从;大腿
(2)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②(屠夫)就背着它回家了
(3)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4)机智、勇敢(意思对即可)
4.(1)你;同“释”,解除、消除;停止;更加
(2)至杨文广被围柳城/ 内乏粮/ 外阻救/ 蹙然兴叹不已
(3)①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②家人于是劝他出去游玩,来缓解他(焦虑)的情绪。
(4)不是。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乙文中的沈屯子在听书时为历史人物杨文广将军被围困而忧虑,这是杞人忧天。
而沈屯子看到尖锐的竹末,怕不小心刺到行人,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算杞人忧天。
5.B
解析:(1)告诉、对……说;所以,因此
(2)B
(3)节俭
6.(1)诸葛亮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达到;修养
(4)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用意: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启示: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7.(1)舍弃;感到惭愧;拉,牵拉;回头看;感化
(2)不是人啊!(他)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民众。
(3)诚信;礼貌;真诚
(4)这是一道性题目,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失礼。
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示例二: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妥。
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8.C
解析:(1)当时;通“否”;回头看
(2)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C
9.B
解析:(1)相似;约定;同“否”
(2)①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B
10.A
解析:(1)A
(2)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
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
(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11.A
解析:(1)约定;舍弃,丢下;牵,拉
(2)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②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
12.C
解析:(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