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渔业】国际渔业重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渔业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渔业:跟鱼(野生种群)有关的相关产业(近岸、远洋、增殖、贸易)的总称。
国际渔业:国与国之间、大洋与大洋之间的渔业。
包括过洋性渔业与大洋性渔业。
过洋性渔业:我国渔船到其他国家专属经济区戮鱼,需要购买政府的捕捞许可证进行捕捞。
作业区离基港较近。
大洋性渔业:又称公海渔业,我国渔船到公海捕鱼通过国际组织申请配额。
作业区域远离基港。
渔业管理:国家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调整渔业领域内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维护国家渔业权益、渔业生产过程合法利益,促进渔业生态平衡,持续发展渔业生产力,为社会和人民提供优质水产品而采取的一系列监督管理活动。
EBM Ecosystem Based Management
EBFM Ecosystem 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
EAFM Ecosystem Approach to Fisheries Management
SS Single Species
渔场:渔业上把海洋经济鱼类和其他海洋经济动物比较集中,可以利用捕捞工具进行作业,且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海区成为渔场。
潮流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
如舟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
涌升流渔场:上升流形成的渔场。
二、简答题
1.四大渔场:纽芬兰渔场(21)、秘鲁渔场(87)、北海道渔场(61)、北海渔场(27)
2.世界渔区划分(FAO规定的渔业统计区)
北冰洋:18区
大西洋:西北大西洋(21)
东北大西洋(27)
中西大西洋(31)
中东大西洋(34)
西南大西洋(41)
东南大西洋(47)
地中海和黑海(37)印度洋:西印度洋(51)
东印度洋(57)
太平洋:东北太平洋(61、67)
中西太平洋(71)
中东太平洋(77)
西南太平洋(81)
东南太平洋(87)
南极周围:大西洋南极区(48)
印度洋南极区(58)
太平洋南极区(88)
3.导致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过度捕捞、围填海、污染)、气候变化
4.过度捕捞影响
(1)渔业资源生物量急剧下降
(2)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低值鱼类比例增加)
(3)鱼类资源小型化、低龄化,短时间难以恢复
5.合理的渔业管理策略:
(1)减轻捕捞压力(伏季休渔、捕捞许可证、网目尺寸限制、渔船报废制度)(2)资源养护(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
6.海洋牧场生态作用
(1)为岩礁性鱼类提供生存环境、庇护所
(2)提供食物
(3)改变流场
(4)提供幼鱼养护的人工草场
7.EBFM经过
(1)Ready to fish:quota a year
(2)Data collection
(3)Stock assessment and forecasting
(4)Advice
(5)Negotiation
(6)Setting in TAC(total allowable catches)
世界渔业管理的最终目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渔业特征:
(1)产量易变性
(2)产品有限性
(3)产品易腐性
(4)渔业资源和渔场的共有性(重要特征)
资源流动性,渔船、渔具的机动性导致渔业资源和渔场具有多变性
产权不明晰常严重影响财富分配
(5)鱼种和产品多样性
9.现代渔业三大功能:
(1)提供蛋白质
(2)提供就业
(3)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
10.中国海四种典型头足类:金乌贼、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剑尖枪乌贼
11.一些专业名词缩写
MPA:海洋保护区
EEZ:专属经济区
三、论述
1.资源评述(一类找一个specie)
(一)头足类(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Steenstrup,1880))
①生物学特征:最大重量至少0.5千克,一般0.1至0.3千克。
②分布:
③产量:
④开发方式:钓捕
⑤利用:食用(鱿鱼干、生鱼片、冷冻和罐装)
⑥产业:食品加工、餐饮业
(二)秋刀鱼(俗称Pacific saury)
①生物学特征:本鱼体延长而纤细,侧扁。
头较长,齿细小。
体背部及侧上方为暗灰青色,腹侧面银白色;体侧中央具一银蓝色纵带。
体长可达35厘米。
②分布:61、67、77海区
夏季随向北亲潮到达摄食场,冬季随向南黑潮到达产卵场。
③产量:全球产量不断波动,除1970年和2000年左右产量较低之外,基本保持较高水平
④开发方式:棒受网渔船→吸鱼泵→鱼水分离器→船舱冲水或加冰
⑤利用:食用
⑥产业:餐饮业、旅游业、造船业
(三)鳕鱼(太平洋鳕)
①生物学特征:背侧绿褐色有棕及黄色小斑;腹侧淡白;鳍蓝褐色。
冷水性底层食用鱼,体长212—380mm,极限年龄在十龄以上。
②分布:61、67、77
③产量:呈上升趋势,1980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之后保持在一定水平。
⑤利用:食用
⑥产业:食品加工、造船业
(四)鯵科(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
①生物学特征:常见13-17厘米。
体重100~300克。
②分布:
③产量:1979年之前先增后减,1979年后开始恢复增长,1990年后在250000t左右波动。
④开发方式:拖网trawls,围网purse seines,陷阱traps and on line gear(?)
⑤利用:食用、饲料(鱼粉)
⑥产业:食品加工、餐饮、旅游、造船
(四)金枪鱼(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
①生物学特征:最大叉长超过200厘米。
通常为150厘米的叉长。
在菲律宾和中美洲以外,超过120厘米的所有鱼都达到性成熟。
②分布:61、51、57、71、77、81、87、21、27、31、34、41、47)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但缺少地中海。
③产量:逐年增长,后趋于稳定。
⑤利用:食用
⑥产业:食品加工、餐饮、旅游
(五)鲑鱼(salmon)(大西洋鲑Salmo salar)
①生物学特征:至约150厘米和39千克或以上;通常40-130厘米。
淡水中2-3年,然后迁徙到海洋一年或多年,然后再回到淡水中产卵。
②分布:
③产量:1989年之前产量较高,1989年后呈下降趋势,2010年后基本持平。
④开发方式:刺网(gillnets)、拖网(trawl nets)
⑤利用:食用
⑥产业:食品加工、餐饮、旅游
(六)南极磷虾
①生物学特征:成体6厘米长,2克重,有6年的寿命。
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②分布:48、58、88海区
③产量:全球产量1973年开始,先逐渐增高,1982产量最高,528335吨,之后先减后增再减,1992年后呈缓慢增长的趋势。
目前约有6000万吨可捕量
④开发方式:拖网,比较先进的有泵吸式拖网
⑤利用:食用、休闲、饲料、综合
⑥产业:食品加工(保健品,南极磷虾油)、饲料、旅游业、造船业
2.国际渔业组织介绍(职能自己发挥)
(一)IWC
名称:国际捕鲸委员会(英语: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职能:国际捕鲸委员会负责监督评估世界各国捕鲸鱼之数量及种类,是否符合公约之有关规定。
这些规定包括完全禁止捕捉若干频临绝种之珍贵鲸鱼,将若干水域划为鲸鱼保护区,规定捕鲸鱼之数目及大小,规定开放及禁止捕捉鲸鱼之季节及水域,同时严格禁止捕捉尚未断乳的幼鲸及陪同幼鲸的母鲸。
公约也规定必须申报捕鲸鱼的数目、种类及其他有关资料。
但对于提出内容异议的国家无效。
除此之外,国际捕鲸委员会也鼓励并参与有关鲸鱼之研究,发表研究鲸鱼的科学论文,提倡以更人道的方式进行宰杀鲸鱼的工作。
管辖区域:无论是母船作业、陆上基地作业和捕鲸船作业的所有捕鲸作业海域
成员国:34个(挪威、日本退出)
成立时间:1946.12.2
作用:保护鲸类及管理捕鲸行业
(二)NAFO
名称:西北大西洋渔业组织,全称Northwest Atlantic Fisheries Organization
管理的重要鱼种:大西洋鳕
职能:1.条约区域内的资源评估
2.种量控制、配额、渔网渔具;管理和保护大西洋鳕,二战后鳕鱼资源丰富,70年代后急剧下降,成鱼非常少。
采取鳕鱼渔场封闭,政府对渔民补贴等措施。
3.由总务理事会、科学理事会、渔业委员会以及事务局四个组织所组成
管辖区域:西北大西洋(21)
成员国:14国
成立时间:1979
(三)CCAMLR
名称: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职能:确定公约适用区内任何被捕捞种类的可捕量;根据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群分布情况,确定区域或次区域;确定区域或次区域中种群的可捕量;确定受保护的种类;确定可捕捞种类的大小、年龄并在适当时确定性别;确定捕捞季节和禁捕季节;为科学研究或养护目的确定捕捞和禁捕地区、区域或次区域,包括用于保护和科学研究的特别区域;为避免在任何区域或次区域出现不适当的集中捕捞,规定使用的捕捞努力量和捕捞方式,包括渔具;采取委员会认为实现本公约目的所必要的其他养护措施,包括关于捕捞和相关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被捕捞种群以外的其他成分的影响的措施。
官网上:使用确保渔业长期可持续性的决策规则商定每个渔业的捕捞限额。
这些限制和保护措施中确定的其他业务方面决定了渔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便管理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
响。
这些法规通常针对捕捞季节,目前适用于齿鱼,冰鱼和磷虾渔业。
渔业监测是利用在捕捞季节实时和其他短时间间隔向秘书处报告的信息进行的。
科学委员会及其专家工作组每年审查渔业的现状和管理情况,使用现有的最佳科学和信息,包括渔业和渔业调查的详细数据,以及CCAMLR国际科学观察计划(SISO)。
管理的渔业资源:南极磷虾以及除鲸鱼、海豹之外所有的南极海洋生物。
管辖区域:南极海(48、58、88)
成员国:24国以及欧盟
成立时间:1982.4.7
设立目的:养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
(四)PICES
名称: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The North Pacific Marine Science Organization
职能:促进与协调有关北太平洋北部及相邻海域的科学研究,发展有关海洋环境、全球天气与气候变化、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影向。
主要宗旨是提高对北太平洋区域及其生物资源的认识,促进该地区内海洋科学研究、情报资料的收集与交流。
管辖区域:61、67
成员国: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
成立时间:1992
(五)NPAFC
名称:北太平洋溯河产卵鱼类委员会
职能:
管辖的重要渔业资源:鲑鱼
管辖区域:北纬33度以北的北太平洋及其毗邻海域(61、67、77)
成员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美国、韩国
成立时间:1993
总部所在地:加拿大温哥华
注:职能包括管理成员和共有资源分配
3.目前渔业生产过程中,头足类产量增多的原因
(1)鱼类资源减少,头足类饵料的竞争压力减少,头足类数量增多
(2)头足类为一年生,生活史周期短,资源恢复快
(3)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利于头足类生存
(4)对头足类的捕捞不在其产卵期,不会影响其产量
4.为什么日本声称捕鲸对生态系统有好处?
(1)鲸体积巨大,食量惊人,超过一定数量后,会对海域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适当减少鲸鱼的数量,有利于生态平衡
(2)日本捕杀的鲸鱼不是稀有物种。
5.如何到一个陌生的海域捕鱼?
(1)判断所在海区
(2)判断周围有没有形成渔场的特征
(3)该渔场的特征适合什么种类的鱼生存
(4)根据鱼的特征捕鱼,根据鱼类的生活史特征选择合适的网具、作业方式,例如用灯光集鱼的方法捕中上层鱼种——秋刀鱼,并通过鱼水分离器进行渔获物处理。
6.气候变化对小型中上层鱼种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生活史特点:产卵洄游和索饵洄游
(2)年代际变化:ENSO、LANINA。
秋刀鱼产量在1970年有明显变动。
冷海表温度渔获量
减少。
中上层鱼类对温度影响明显。
可以结合气候对秋刀鱼的影响
7.种群评估(渔业资源评估)的方法
(1)渔场特点;海区中生物量、可捕量(生长过程中体长、体重、性成熟时间;雌性的产卵量、卵成活率等,要求采样,起网之后重要的是性比)
(2)补充量(recruitment)CPUE(每天每网捕捞量)
(3)Forecasting
案例分析:马达加斯加金枪鱼资源评估
(1)渔场:海洋地理、寒暖流、上升流
(2)渔获量(FAO、文献)马达加斯加主要金枪鱼种类及各自产量(柱状图、饼状图)(3)预测
8.为什么金枪鱼价格贵
(1)低温运输(零下50-60度最理想)
(2)肌肉特性(大脂肉、中脂肉口感好、卖的贵)
(3)含多种营养物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对身体好
注:金枪鱼肉红色,因为色素蛋白含量高,大型洄游性鱼类红肌发达。
9.为什么金枪鱼组织多?
(1)长洄游大范围鱼种,信息收集难度较高
(2)经济价值高,比较受关注
10.为什么南极磷虾在2000年后由48区改到58.4区生产
(1)保护极地资源,减轻58区捕捞压力
(2)海航情况
11.我国在南极捕磷虾面临的问题?
①专业程度不够
②仍以传统拖网为主,捕捞效率低
③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少
④资金不足
⑤磷虾脱氟技术不行
⑥产权封锁
12.为什么鳕鱼一旦过度捕捞,资源很难恢复?(为什么大西洋鳕资源量减少?)
(1)当年成年雌鱼减少,下一代数量减少。
(2)多年生,寿命长,生活史周期长,达到性成熟年龄需要时间长,繁殖下一代需要时间长。
(3)冷水性鱼类,全球变暖对生长不利。
迁移需要适应,进化需要时间。
13.渔业管理策略(Fisheries Management Policies)
(1)研究的鱼种/资源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开发策略
(2)控制捕捞强度科学捕捞,在我国的一些管理策略(最小网目尺寸、渔船数量和马力、伏季休渔)进行突破和调整
(3)仅对单一鱼种进行渔场封闭(大西洋鳕)、种量控制(三疣梭子蟹、水母)
14.软骨鱼类经济价值
(1)肉可食用
(2)皮可制革
(3)肝脏富含维生素、鱼油、可制药
(4)“鱼翅”胶原蛋白、高级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