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衡水赛”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茂名市春晓中学(原十三中)程丽梅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节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
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科
学素养。
(三)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这为他们学习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
通过前面课题1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的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化学中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等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等
四、教学方法合作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等
五、教学过程
操作现象结论
取少量NaOH溶
液,滴入几滴酚
酞溶液,再滴加
适量稀盐酸,并
不断搅拌。
对于某些无明显现象的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可以借助指示剂来帮助判断反应的发生。
①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除了酚酞,还有其他吗②在刚才的实验中,可以借助石蕊的变色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吗
2022年茂名市中考试题
在这道中考题中所给出的试剂除了NaOH溶液、稀盐酸,就是石蕊溶液。
你们能按要求完成这道题吗(可以参考刚才的探究实验)
借助指示剂:石蕊或酚酞都可帮助判断酸和碱
三、宏观到微观,分析中和反应的本质
刚才我们利用酸碱指示剂的颜色改变,是从宏观上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下面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它们为什么会反应反应后又生成了什么
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把NaOH溶液和稀盐酸
反应表示出来吗
你能写出下列酸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①CaOH2 HCl =②NaOH H2SO4 =
归纳出示PPT, 比较两组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及生成物,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熟知的物质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如:通过进行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学生的思维过程始终在问题情境中进行。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
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
然后提出问题: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搞清楚分析问题要全面——中和反应不仅要看生成物,还要看反应物。
三、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如:中和反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
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胃片,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
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些是中和反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