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 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 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
石碑全貌
18
石碑的局部放大
19
元代也里可温教兴盛
也里可温教是元朝(公元13—14世纪)对基督教的称呼。 自从景教在中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唐武宗于845年“恶僧尼耗 蠹天下”而下令禁断佛教和景教)后,只有在中国的西北边界 地区还有一些教徒。在蒙古的一些部落,也有不少信仰景教的。
13
电视剧《宫廷画师郎世宁》剧照
宫廷画师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清 代宫廷画家兼建筑师、天主教 耶稣会修士。意大利人,原名 Guiseppe Castiglione。生于 意大利米兰,卒于北京。1714 被教会派来中国,遂取汉名郎 世宁。康熙末以画供奉内廷, 得到皇帝的赏识。曾奉命参加 圆明园欧洲式样建筑物的设计 工作并任奉宸院卿职。郎世宁 擅长画人物肖像、鸟兽、山水 及历史画,尤精画马。以欧洲 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 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
朗 世 宁 的 中 国 画
16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 响先以传教为主要方式。 唐代景教传播,元代也里 可温教兴盛,明代耶稣会 教士出入中国。随着基督 教的传播,西方的科技文 化影响中国。
进入近代,西方文化 伴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 统治,以汹涌之势,冲击 着古老的中华大地。
发现景教碑的景教塔
林乐知认为应该通过传播西方知识来影响中国 上层力量,从而排除各种障碍,以实现中国的基督 教化。
他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实行一系列改革,而 且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还最早提出儒家 与基督教相结合的传教思想。他在中国传教达47年, 影响很大,1907年在上海去世。
林乐知
25
傅兰雅:传科技之火於华夏
玉门关遗址
2
一、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 1.物质交流。主要体现为 “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
• 2.艺术交流。主要体现为 对中国瓷器、漆器、丝织 品、风景画、园林建筑艺 术趣味的推崇;
• 3.思想交流。由初期教士 游客的报道和介绍,以孔 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 西方世界。
3
汉朝“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古代汉朝时期通向西方的商业通 道,因为商品主要是中国的丝织品,所以叫做“丝绸之路”。
12
早期传教士研究、译介中国典籍
早期传教士在华时日长, 以丰富的精力研究翻译中国古 代经典在西方出版,给西方输 入中国文化的精粹。
利玛窦在1593年用拉丁文 翻译《四书》,之后郭纳爵、 殷铎泽、柏应理、卫方济等人 陆续译出《大学〉、《中庸》、 《论语》、《孝经》、《易 经》、《书经》《礼记》等。
着华夏衣冠西洋利马窦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内地和西方的交流长期存在,中国的 纺织品、造纸技术和一些工艺技术也传到了西方。西方的音乐、 舞蹈、绘画、天文、历法、佛教等宗教文化也传到了中国。
4
5
6
海上“丝绸之路”与工艺品输出
唐宋时期明州港海上航线略图
奥斯曼兴起, 阻隔中、西陆 路交通,海上 “丝绸之路” 开通。从而将 大量中国的工 艺美术品—— 锦秀、瓷器、 漆器、画作等 输入西方。
在给耶稣会远东巡视员范礼安的信中,利玛窦
提出,“如果他们留胡子并蓄长发,那是会对
基督教有好处的,那样他们就不会被误认作偶
像崇拜者,或者更糟的是,被误认为是向偶像
奉献《坤舆万国全图》祭品的和尚……神父们
应该象高度有教养的中国人那样装束打扮,他
们都应该有一件在拜访官员时穿的绸袍,在中
国人看来,没有它,一个人就不配和官员、甚
元朝时中国的基督教徒,人数达到了三万。朝廷专门设立 了一个叫崇福寺的机构来管理也里可温教。不过元朝的也里可 温教徒大部分是来自中国西北部的一些非汉民族。公元1368年, 元朝被汉族人的起义所推翻,而新即位的皇帝对该教并不喜欢。 这些教徒被迫逃到边远地区或者回到自己的祖国。
20
罗马教廷与元朝互派使节
10
马可·波罗东游的贡献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
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
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
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
历了17年。回国后出版了《马可·波
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
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
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
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
21
西学东传第一师:利玛窦
明末,欧洲的一批耶稣会教士到中国进行
传教活动,利玛窦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
1582年受天主教耶稣会的派遣,来中国传教。
先到澳门,后进入广东肇庆,先后在肇庆、韶
州、南昌、苏州、南京等地活动。为传教,他
刻苦学习,精通汉语,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能用汉字写一手好文章,还通晓中国历史、儒
17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 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 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 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 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明天启三 年(1623年)出土,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 (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
家经典。他身穿中国儒服,广交所在地的官员
和士大夫,和他们饮酒赋诗,谈天论地,引经
据典。在宣扬教义时,能比附中国儒家思想。
他在北京10年间,大半光阴都用在向中国朋友
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共同解释书籍上。明代杰
出科学家、礼部尚书徐光启,和著名学者李之
藻都是利玛窦的学生和朋友。他们共同翻译了
不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涉及数学、天文学、
7
中国瓷器艺术
8
“瓷器洛可可艺术”
西方学者奈赫淮恩认为:中 国文化对于洛可可运动的影响不 在文字方面,而在于中国轻脆的 瓷器和各种丝织品绚艳悦目的光 泽,这种光泽暗示欧洲18世纪社 会以一种想象中快乐的人生观。 当时欧洲人对于中国的瓷器和丝 织品十分倾倒。学界称之为“瓷 器洛可可艺术”。
9
“中国园林运动”
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
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
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它称为“万园之园”。遗憾的是,
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
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15
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种桑树、养蚕、制作丝织品。公元前 133年,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打通了和西域的联系,公元前 77年,又一次攻打楼兰国,保证了通道的畅通,并在公元前60 年设置了西域督护府,保卫西域的商业通道的安全。
丝绸之路东边的起点是当时的首都长安,向西一直到达了 地中海、欧洲。丝绸之路还可以分成三段,东段从长安到玉门 关或者阳关,中段从玉门关或者阳关到葱岭(现在的帕米尔), 西段就是葱岭以西。西段也可以分两条,一是通过伊朗、伊拉 克、地中海到欧洲,一是从中亚往西北方向,经过咸海、里海 和黑海到达欧洲。
至和一个有教养的阶层的人平起平坐。”而从
日后的发展来看,以“西儒”形象出现对传教
士赢得士大夫的认同、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都
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23
新教进入中国
马礼逊(1782——1834),是新教来 中国传教的先驱,第一位在中国传教的 新教教士。图为马礼逊的译经活动
清朝末年(公元19世纪),新教在 欧洲北部逐渐确立了优势,并正开始传 入中国。从1807—1842年,是新教在中 国传播的开创时期。
蒙古人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 帝国,征服了许多民族,使得许多信仰景教的民族迁移到中国 内地。与此同时,来自欧洲的罗马天主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其 中最主要的是方济各会修士。公元1294年,罗马天主教方济各 会修士孟高维诺来到元帝国的首都汗八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开设教堂。元朝也里可温教既包括景教,也包括天主教。
第四节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
1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远 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 西关系就已经揭开序幕。古代波 斯、印度和希腊等称中国为 CIN/CINA/SINA,表明秦国/秦朝 的消息已经向西远播。
汉代是中西关系的开拓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上称为“凿 空”,创辟了影响深远的“绿洲 之路”。中国人开始第一次注视 西方,知道西域天地广阔、国家 众多,物产新奇,民情殊异。同 时,西域各国也得到了中国的信 息。汉时,西域一些民族仍称中 国为“秦”。此外,在希腊和拉 丁文献中,又有关于“赛里斯” (丝国或丝国人)的记载。
这时候先后来中国布道的传教会有: 伦敦会、荷兰传教会、美部会、美浸会、 美国圣公会、英行教会、美国长老会等。 他们分别代表新教的不同派别,传教士 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德国。他们中有 教师、医生、教授、作家等。当时,由 于清朝政府对基督教实行禁止政策,所 以他们只能在广州秘密传教。
基督教新教虽然传入中国比天主教 晚,但他们采取了更为中国人所喜欢和 接受的措施。比如,对在中国从事各种 社会活动有更大的热情,特别是在开办 大学方面。
14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它的陆
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
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
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
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
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分布着40个
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
•
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
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
理学家还根据他的描述,绘制了早期
的"世界地图"。马可·波罗成为了第
一个有系统地中国和亚洲介绍给西方
的人。
11
早期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在《马可·波罗游记》影响下, 一批早期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 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成游记或报 道,给西方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信 息。
这类作品重要的有:门多萨的 《中华大帝国史》(1579)、金尼 阁的《中国传教考》(1615)、鲁 德照的《中华帝国史》((1642)、 安文斯的《中国新纪闻》(1687)、 卫匡国的《中国新图》(1655)、 卜弥格的《中国特产植物》、殷铎 泽的《中国传教概况略》(1672) 等。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人,1861
年受英国圣公会派遣来华。曾任香港圣保
罗书院院长,北京同文馆教习, 上海英华
学塾校长。1868年供职于江南制造局翻译
馆,在此口译科技书籍逾百种,涉及数学、
物理、化学化工、矿业、机械工程、医学、
24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林乐知(1836—1907年),美国基督教监利会牧 师,著名的来华传教士。1860年到达上海,开始传 教活动。由于不久美国国内爆发战争,林乐知失去 了经费支持,只好通过从事各种工作来生存。
1868年他创办《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 《万国公报》。他创办的报纸除了宗教内容外,主 要偏重于向中国传播西方的文化和科学,并且提出 了一些对中国有用的建议,因此受到许多知识分子 的欣赏。1881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专门为 中国培养人才,从而得到中国许多上层人物的支持。
孟高维诺主教
在元代,罗马教廷这时也开始派 传教士在中国正式传教,1307年孟高 维诺成了首任大都大主教暨东方总主 教,而后在泉州还设立了分教区。同 时,蒙元的使者也已抵达欧洲。1248 年,钦察汉国拜住大将的代表薛儿吉 思等在意大利受到教皇的接见,而元 代畏兀人列班扫马也在1275年离大都 访问伊朗后,在1287-1288年间奉伊 利汉之命出使西欧。从历史的进程看, 这些活动都是后来中国和欧洲关系发 展的先声。
地理、机械、建筑、水利等方面。同时他还把
中国古老文化介绍到西方去,晚年撰写了《中
国札记》,1610年,利玛窦在中国病逝,终年
59岁。
22
耶稣会士的适应性传教路线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1592年,利玛窦做出了一个改变明代天主
教在华传播命运的决定:蓄发留须,改穿儒服,
即传教士的形象从“番僧”向“西儒”转化。
北京北海公园
1714年,欧洲人读到一篇 专讲中国园艺的教士通讯,即 巴德尼的《北京附近的皇室园 亭》。几年后,英国的园艺专 家威廉·张伯尔士来到中国求 学,1772年发表《东方园林 论》,推崇中国园艺,认为中 国园艺师是植物学家、画家和 哲学家。他亲自设计“中英式 园林”。之后,中国的园林风 格被欧洲模仿,出现“中国园 林运动”。
石碑全貌
18
石碑的局部放大
19
元代也里可温教兴盛
也里可温教是元朝(公元13—14世纪)对基督教的称呼。 自从景教在中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唐武宗于845年“恶僧尼耗 蠹天下”而下令禁断佛教和景教)后,只有在中国的西北边界 地区还有一些教徒。在蒙古的一些部落,也有不少信仰景教的。
13
电视剧《宫廷画师郎世宁》剧照
宫廷画师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清 代宫廷画家兼建筑师、天主教 耶稣会修士。意大利人,原名 Guiseppe Castiglione。生于 意大利米兰,卒于北京。1714 被教会派来中国,遂取汉名郎 世宁。康熙末以画供奉内廷, 得到皇帝的赏识。曾奉命参加 圆明园欧洲式样建筑物的设计 工作并任奉宸院卿职。郎世宁 擅长画人物肖像、鸟兽、山水 及历史画,尤精画马。以欧洲 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 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
朗 世 宁 的 中 国 画
16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 响先以传教为主要方式。 唐代景教传播,元代也里 可温教兴盛,明代耶稣会 教士出入中国。随着基督 教的传播,西方的科技文 化影响中国。
进入近代,西方文化 伴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 统治,以汹涌之势,冲击 着古老的中华大地。
发现景教碑的景教塔
林乐知认为应该通过传播西方知识来影响中国 上层力量,从而排除各种障碍,以实现中国的基督 教化。
他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实行一系列改革,而 且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还最早提出儒家 与基督教相结合的传教思想。他在中国传教达47年, 影响很大,1907年在上海去世。
林乐知
25
傅兰雅:传科技之火於华夏
玉门关遗址
2
一、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 1.物质交流。主要体现为 “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
• 2.艺术交流。主要体现为 对中国瓷器、漆器、丝织 品、风景画、园林建筑艺 术趣味的推崇;
• 3.思想交流。由初期教士 游客的报道和介绍,以孔 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 西方世界。
3
汉朝“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古代汉朝时期通向西方的商业通 道,因为商品主要是中国的丝织品,所以叫做“丝绸之路”。
12
早期传教士研究、译介中国典籍
早期传教士在华时日长, 以丰富的精力研究翻译中国古 代经典在西方出版,给西方输 入中国文化的精粹。
利玛窦在1593年用拉丁文 翻译《四书》,之后郭纳爵、 殷铎泽、柏应理、卫方济等人 陆续译出《大学〉、《中庸》、 《论语》、《孝经》、《易 经》、《书经》《礼记》等。
着华夏衣冠西洋利马窦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内地和西方的交流长期存在,中国的 纺织品、造纸技术和一些工艺技术也传到了西方。西方的音乐、 舞蹈、绘画、天文、历法、佛教等宗教文化也传到了中国。
4
5
6
海上“丝绸之路”与工艺品输出
唐宋时期明州港海上航线略图
奥斯曼兴起, 阻隔中、西陆 路交通,海上 “丝绸之路” 开通。从而将 大量中国的工 艺美术品—— 锦秀、瓷器、 漆器、画作等 输入西方。
在给耶稣会远东巡视员范礼安的信中,利玛窦
提出,“如果他们留胡子并蓄长发,那是会对
基督教有好处的,那样他们就不会被误认作偶
像崇拜者,或者更糟的是,被误认为是向偶像
奉献《坤舆万国全图》祭品的和尚……神父们
应该象高度有教养的中国人那样装束打扮,他
们都应该有一件在拜访官员时穿的绸袍,在中
国人看来,没有它,一个人就不配和官员、甚
元朝时中国的基督教徒,人数达到了三万。朝廷专门设立 了一个叫崇福寺的机构来管理也里可温教。不过元朝的也里可 温教徒大部分是来自中国西北部的一些非汉民族。公元1368年, 元朝被汉族人的起义所推翻,而新即位的皇帝对该教并不喜欢。 这些教徒被迫逃到边远地区或者回到自己的祖国。
20
罗马教廷与元朝互派使节
10
马可·波罗东游的贡献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
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
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
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
历了17年。回国后出版了《马可·波
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
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
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
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
21
西学东传第一师:利玛窦
明末,欧洲的一批耶稣会教士到中国进行
传教活动,利玛窦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
1582年受天主教耶稣会的派遣,来中国传教。
先到澳门,后进入广东肇庆,先后在肇庆、韶
州、南昌、苏州、南京等地活动。为传教,他
刻苦学习,精通汉语,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能用汉字写一手好文章,还通晓中国历史、儒
17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 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 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 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 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明天启三 年(1623年)出土,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 (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
家经典。他身穿中国儒服,广交所在地的官员
和士大夫,和他们饮酒赋诗,谈天论地,引经
据典。在宣扬教义时,能比附中国儒家思想。
他在北京10年间,大半光阴都用在向中国朋友
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共同解释书籍上。明代杰
出科学家、礼部尚书徐光启,和著名学者李之
藻都是利玛窦的学生和朋友。他们共同翻译了
不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涉及数学、天文学、
7
中国瓷器艺术
8
“瓷器洛可可艺术”
西方学者奈赫淮恩认为:中 国文化对于洛可可运动的影响不 在文字方面,而在于中国轻脆的 瓷器和各种丝织品绚艳悦目的光 泽,这种光泽暗示欧洲18世纪社 会以一种想象中快乐的人生观。 当时欧洲人对于中国的瓷器和丝 织品十分倾倒。学界称之为“瓷 器洛可可艺术”。
9
“中国园林运动”
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
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
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它称为“万园之园”。遗憾的是,
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
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15
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种桑树、养蚕、制作丝织品。公元前 133年,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打通了和西域的联系,公元前 77年,又一次攻打楼兰国,保证了通道的畅通,并在公元前60 年设置了西域督护府,保卫西域的商业通道的安全。
丝绸之路东边的起点是当时的首都长安,向西一直到达了 地中海、欧洲。丝绸之路还可以分成三段,东段从长安到玉门 关或者阳关,中段从玉门关或者阳关到葱岭(现在的帕米尔), 西段就是葱岭以西。西段也可以分两条,一是通过伊朗、伊拉 克、地中海到欧洲,一是从中亚往西北方向,经过咸海、里海 和黑海到达欧洲。
至和一个有教养的阶层的人平起平坐。”而从
日后的发展来看,以“西儒”形象出现对传教
士赢得士大夫的认同、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都
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23
新教进入中国
马礼逊(1782——1834),是新教来 中国传教的先驱,第一位在中国传教的 新教教士。图为马礼逊的译经活动
清朝末年(公元19世纪),新教在 欧洲北部逐渐确立了优势,并正开始传 入中国。从1807—1842年,是新教在中 国传播的开创时期。
蒙古人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 帝国,征服了许多民族,使得许多信仰景教的民族迁移到中国 内地。与此同时,来自欧洲的罗马天主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其 中最主要的是方济各会修士。公元1294年,罗马天主教方济各 会修士孟高维诺来到元帝国的首都汗八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开设教堂。元朝也里可温教既包括景教,也包括天主教。
第四节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
1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远 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 西关系就已经揭开序幕。古代波 斯、印度和希腊等称中国为 CIN/CINA/SINA,表明秦国/秦朝 的消息已经向西远播。
汉代是中西关系的开拓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上称为“凿 空”,创辟了影响深远的“绿洲 之路”。中国人开始第一次注视 西方,知道西域天地广阔、国家 众多,物产新奇,民情殊异。同 时,西域各国也得到了中国的信 息。汉时,西域一些民族仍称中 国为“秦”。此外,在希腊和拉 丁文献中,又有关于“赛里斯” (丝国或丝国人)的记载。
这时候先后来中国布道的传教会有: 伦敦会、荷兰传教会、美部会、美浸会、 美国圣公会、英行教会、美国长老会等。 他们分别代表新教的不同派别,传教士 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德国。他们中有 教师、医生、教授、作家等。当时,由 于清朝政府对基督教实行禁止政策,所 以他们只能在广州秘密传教。
基督教新教虽然传入中国比天主教 晚,但他们采取了更为中国人所喜欢和 接受的措施。比如,对在中国从事各种 社会活动有更大的热情,特别是在开办 大学方面。
14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它的陆
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
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
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
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
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分布着40个
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
•
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
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
理学家还根据他的描述,绘制了早期
的"世界地图"。马可·波罗成为了第
一个有系统地中国和亚洲介绍给西方
的人。
11
早期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在《马可·波罗游记》影响下, 一批早期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 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成游记或报 道,给西方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信 息。
这类作品重要的有:门多萨的 《中华大帝国史》(1579)、金尼 阁的《中国传教考》(1615)、鲁 德照的《中华帝国史》((1642)、 安文斯的《中国新纪闻》(1687)、 卫匡国的《中国新图》(1655)、 卜弥格的《中国特产植物》、殷铎 泽的《中国传教概况略》(1672) 等。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人,1861
年受英国圣公会派遣来华。曾任香港圣保
罗书院院长,北京同文馆教习, 上海英华
学塾校长。1868年供职于江南制造局翻译
馆,在此口译科技书籍逾百种,涉及数学、
物理、化学化工、矿业、机械工程、医学、
24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林乐知(1836—1907年),美国基督教监利会牧 师,著名的来华传教士。1860年到达上海,开始传 教活动。由于不久美国国内爆发战争,林乐知失去 了经费支持,只好通过从事各种工作来生存。
1868年他创办《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 《万国公报》。他创办的报纸除了宗教内容外,主 要偏重于向中国传播西方的文化和科学,并且提出 了一些对中国有用的建议,因此受到许多知识分子 的欣赏。1881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专门为 中国培养人才,从而得到中国许多上层人物的支持。
孟高维诺主教
在元代,罗马教廷这时也开始派 传教士在中国正式传教,1307年孟高 维诺成了首任大都大主教暨东方总主 教,而后在泉州还设立了分教区。同 时,蒙元的使者也已抵达欧洲。1248 年,钦察汉国拜住大将的代表薛儿吉 思等在意大利受到教皇的接见,而元 代畏兀人列班扫马也在1275年离大都 访问伊朗后,在1287-1288年间奉伊 利汉之命出使西欧。从历史的进程看, 这些活动都是后来中国和欧洲关系发 展的先声。
地理、机械、建筑、水利等方面。同时他还把
中国古老文化介绍到西方去,晚年撰写了《中
国札记》,1610年,利玛窦在中国病逝,终年
59岁。
22
耶稣会士的适应性传教路线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1592年,利玛窦做出了一个改变明代天主
教在华传播命运的决定:蓄发留须,改穿儒服,
即传教士的形象从“番僧”向“西儒”转化。
北京北海公园
1714年,欧洲人读到一篇 专讲中国园艺的教士通讯,即 巴德尼的《北京附近的皇室园 亭》。几年后,英国的园艺专 家威廉·张伯尔士来到中国求 学,1772年发表《东方园林 论》,推崇中国园艺,认为中 国园艺师是植物学家、画家和 哲学家。他亲自设计“中英式 园林”。之后,中国的园林风 格被欧洲模仿,出现“中国园 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