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新作·隶书·《千字文》长卷(附《千字文》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新作·隶书·《千字文》长卷(附《千字文》介绍)
《千字文》长卷
(附《千字文》介绍)
由于原来自己保存的一套《千字文》长卷被朋友收藏,只好把它贴到博客做个纪念,准备有时间了再写一幅留下来。
没想到贴出不久,就有北京客户提出想收藏的愿望,只是时间太紧没能及时动笔。
拖得实在太久没法交代了,所以最近才用几天的时间重新写了一遍,又配上了一幅画《乐读图》。
这次书写时参考了王福庵(1879-1960)的隶书,与以前自己的书写风格有了较明显变化,吸取了王福庵隶篆结合、浑厚古朴的风格。
但我并没有照搬他的写法,对他的某些字的写法以及笔画的处理上采取了“选择性”地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自己的风格。
书写时注意了字形高低错落、笔画粗细变换、体式大小穿插等变化;并采用一只秃笔书写,既体现了隶书笔画的圆润之感,又显得有些朴拙之意;墨中稍加一点水,有一种洇润效果,尤其对笔画交插处的“焊点效果”比较明显。
书写完成之后,自我感觉良好,与自己原有风格相较,有了些许古拙之意,也体现了自己“师古不泥,继承创新”的一贯作风。
——武锋(一峰)
(篇末有我的另一套《千字文》长卷网址,其中有《千字文》繁、简字体版本及拼音、释文)
·1·
·2·
·3·
·4·
·5·
·6·
·7·
·8·
·9·
·10·(本页就为显示一个落款,其它与上页重复)
《千字文》是这样写成的
这是我书写的第三套《千字文》。
第一套用六尺全开纸书写,第二套和这个第三套都是长卷形式,用温州产卷筒皮纸(46X2500厘米)书写,正文7米多长。
书写长卷,如果在画案上进行,下面铺好预先画好的格纸,则非常方便。
但由于年老多病,腰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及膝盖骨质增生等病交互作用,已不适合伏案书写。
所以近年自己用家庭装修的“细木板”制作了一张画板,正面敷以铁板、画毡,放置在铁架上,做成一张画板。
这种画板可以随便移动位置,无论站立还是坐姿写字、画画,都非常方便!而且与“画墙”相比还有一定优势:画墙与地面垂直,适合站立写画,坐姿则不太舒服,腿不好放,蜷缩时间久了不舒服;我做的画板框架考虑了坐姿的高度,腿可以伸到画板下面,写画时腿可以自由伸展,较长时间坐着写画,不至于疲劳;画板与地面不垂直,有一定的角度(还可以调节),无论站姿还是坐姿,都比较舒服;另外,如果书写或者画竖幅的大张字画,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把上面部分翻到画板后面去,且可随意调节高度,与画墙相比则显得更为方便。
但写画横幅长卷,画板比起画案来就显得逊色多了。
在画案上写画,长卷纸可以卷起来放置,而在画板上,长卷纸两头“固定”就成了难点。
但我的“小发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就是用“磁钉”连接一条绳子或者其它代用品(我用的塑料电线),把卷筒纸两头纸卷穿起来,分别上下固定在画板上,下面铺好格纸,用磁钉固定好。
写完一段,就把它卷起来,再拉出一段新纸,对好下面格子,再重新用磁钉固定好。
在卷起完成部分之前,一定要在这段的结尾处用铅笔画好“记号”,以便再重新铺格纸时不至于错位,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是“天衣无缝”。
之所以赘述几句这个题外话,是想让与我有同样情况的中老年朋友借鉴参考。
我本是近视眼,但近年又出现轻度“花眼”,所以在《千字文》书写时,就会出现戴眼镜看稿子、摘眼镜书写,频繁摘、戴眼镜的“狼狈相”!我的这套《千字文》新作,就是在不知经过多少次摘、戴眼镜之后书写成的,不可谓不艰辛!虽然有些辛苦,但在写完之后,“孤芳自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之时,也会流露出一丝的惬意和欣慰——我又完成了一幅力作、大作!作品无论是被他人收藏还是留家自藏,都算是在发挥余热,为社会、为家庭做了一点贡献!自己还不算废人,还有用!!哈哈哈
——武锋(时年68岁)
《千字文》简介
◆《千字文》,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
根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
《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
奏之,称善,加赐金帛。
”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该书说: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
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
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
这件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书都曾加以记录,其内容与《尚书故实》基本相同。
《千字文》每四字一句,共250句,一千个字。
其中有一重复的字,即“洁”字,此字在文中出现两次:“女慕贞洁”、“纨扇圆洁”,一些古人曾试图加以修改,如宋人吴枋、明人郎瑛等。
《千字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其用韵数字是七个。
《千字文》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内容丰富。
但由于时代久远,内容已不易于理解,现依据清人汪啸尹、孙谦益的说法,对《千字文》的内容作一大致介绍。
由汪啸尹纂辑、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将《千字文》分为四个部分,他们称之为四章。
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开始,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分;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开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为第二部分;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严岫杳冥”为第三部分;自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起,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为第四部分。
最后还有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没有特别含义,将其单列出来。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
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
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功夫。
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接着文中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
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层意思,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
武功。
这部分最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
《千字文》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汪啸尹、孙谦益的《千字文释义》认为这部分是讲“君子治家处身之道”,其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牵强,所以不加采用。
《千字文》第三部分讲述上层社会,第四部分讲述民间生活,在层次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从“治家处身”的角度去理解。
《千字文》与“三、百”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后人反复修改增补等问题,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
◆《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
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出现的有《苍颉篇》、《爰历篇》;汉代则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代有《埤苍》、《广苍》、《始学篇》等等。
这些被称为“字书”的作品多数影响不大,只有《急就章》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急就章》虽然是《苍颉篇》之后较突出的小学之书,但由于流传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其权威性到南北朝时已大不如前,而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启蒙读物如《庭诰》、《诂幼》之类,可读性有限。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千字文》问世了。
一则《千字文》内容精、文辞美,二则《千字文》是皇室用书,知名度高。
所以,《千字文》渐渐地成为《苍颉篇》之后,又一突出的童蒙读物。
顾炎武说:“读者苦《三苍》之难,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
”《千字文》在内容上熔各种知识于一炉,并通篇贯穿以统一的思想,脉络清晰,语言洗炼,这些长处是此前读物所缺少的。
它的长处后来为《三字经》所吸取,为这部
优秀童蒙读物的出现提供了借鉴经验,这只要对二者稍加比较就可明白。
《千字文》之后,尤其是宋以后,童蒙读物层出不穷,数目众多,这些作品在通俗性和知识性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各有长处,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缺点就是文采稍逊,即使像《三字经》这样的作品也存在这一问题,它们都无法与《千字文》的文采相比。
章太炎曾说《三字经》与《千字文》比较,有两个不足,即“字有重复、辞无藻采”。
《千字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
在《千字文》的流传过程中,隋唐之际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没。
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用三十年的时间,摹写了八百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智永的这一举动,既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智永之后,历代书法大师写《千字文》者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怀素、宋徽宗、赵孟睢⑽恼髅鞯取K堑淖髌妨鞔芄悖跋煲埠艽螅抟纱蟠蟠俳恕肚ё治摹吩诿窦涞拇ィ蟠筇岣吡恕肚ё治摹返闹取P矶嗳瞬坏阉弊饕徊科裘山滩睦炊粒易魑笆榉ǖ木梅侗荆钡浇裉欤朔缫廊怀な⒉凰ァ
唐朝以后,《千字文》这种形式被人们广泛地加以采用和学习,出现了一大批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如唐朝僧人义净编纂了《梵语千字文》,宋人胡寅著有《叙古千字文》,元人夏太和有《性理千字文》;明人卓人月有《千字大人颂》,吕裁之有《吕氏千字文》,清人吴省兰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太平天国有《御制千字诏》等等。
这些所谓的《千字文》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足见《千字文》影响之大。
《千字文》在古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宋代真宗时,编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装在四百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所以人称这部《道藏》为《大宋天宫道藏》。
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
每一间用于考试的号房都用《千字文》来编号。
《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写了一个屡试不中的周进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的情景:“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
’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
”古代一些需要用较大数字编号的项目,多采用《千字文》,这是周兴嗣始料所不及的。
《千字文》作为一部有影响的作品,在很早就涉洋渡海,传播于世界各地。
日本不仅有多种版本的《千字文》,而且出现了很多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
1583年朝鲜出版了以朝语释义注音的《石峰千字文》。
1831年《千字文》被译成英文。
此后数十年中,相继出现了《千字文》的法文本、拉丁文本、意大利文本。
《千字文》的影响达到了海外。
《千字文》问世1400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这足以使它流传到将来。
◆《千字文》问世已一千四百余年。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命殷铁石于王羲之书中拓一千不重之字,杂不成章,帝召给事郎周兴嗣,以这一千字编写四字句的韵文,周一夜完成。
该书后来用为学童启蒙读物,流传很广。
其后有注释、续编和改写本,诸如《千字文释义》、《千字文考略》、《续千字文》、《广义千字文》等数十种。
古代曾有萧子范、钟繇所撰《千字文》,今俱不传。
惟周兴嗣本《千字文》极便书写,故历来书家多有书之,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集王羲之字本,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张旭、怀素、米芾、赵孟睢⑾视谑嗟攘傩幢尽!肚ё治摹房伤档蒙鲜鞘榧摇暗谝晃摹薄
(此文取自网络,在编发时进行了必要考订。
——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