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专业品格,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专业基础,具有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专业知识,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智能系统与工程、智能信息处理和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能力,毕业后能在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的应用、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就业目标
在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的应用、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职业发展目标
项目经理、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
二、培养规格
(一)专业核心素质
(1)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2)掌握智能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并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了解认知科学、脑科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4)接受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具备智能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5)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
(二)非专业核心素质
敬业爱岗、刻苦勤奋、团结协作、科学严谨、团队协作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培养模式与培养特色
(一)培养模式
实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
1. 专业素质培养模式
(1)采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任务(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战教学法进行教学。
(2)加强国际合作,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与国际接轨。
(3)在一年级进行大类培养,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高年级分方向
进行全真项目实训,实行校企合作,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4)组织参加各类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2. 非专业素质培养模式
(1)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
(2)在专业素质教育的测评中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
(3)“思政课”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特色理论课程实行开发内化教学;
(4)实训项目和思想品德素质加强测评环节;
(5)素质导师强化对学生的“五导” (观念引导、品格引导、知识引导、能力引导、方法引导);
(6)成功内省;
(7)成功案例库;
(8)成功论坛;
(9)头脑风暴。
(二)培养特色
1. 专业素质优势
(1)具有特别扎实的智能科学的系统知识;
(2)在智能系统与工程、智能信息处理和电子技术等方面具备特别强的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 非专业素质优势
特别能吃苦、特别敬业、特别善于学习、协作能力非常强。
3. 特殊素质优势
在智能系统与应用和知识处理两个方向中形成一个方向的专长;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核心课程
(一)核心专业素质课程
1. 核心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
2. 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电路理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操作系统、离散数学、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模拟电子线路基础等。
3. 核心专业课程
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人工智能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模式识别、计算机仿真技术。
(二)核心非专业素质课程
1. 核心理论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习方法、成功素质培育、创新素质培育、形象塑造、国粹九讲、西学九讲、科研方法、现代科技前沿与展望。
2. 核心实践课程
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体育、入学教育、成功内省、思想品德素质、博览群书。
(三)核心特殊素质课程
1.创新素质成果展示;
2.特长素质成果展示。
五、实行素质学分制
(一)综合素质评价制
综合素质评价制规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进行三维评价,并在三维评价中均体现对学生的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等“五大素质体系”的评价。
(二)刚性素质学分制
学生必须修满的总素质学分为180 学分,且必须同时修满下列各项最低
(三)超值素质学分制
超值素质学分制的制度设计由一组对应概念构成,即基础素质学分和超值素质学分。
所谓基础素质学分是指根据课程、实训项目等设置的学生必须每个单项素质合格才能获得的素质学分。
所谓超值素质学分指超出基础素质学分以上的素质学分。
超值素质学分制的三种计算方法:
1.权重系数计量法
(1)核心专业课程:60—84分获得基础素质学分,85—95分获基础素质学分×(1+20%),96分及以上获基础素质学分×(1+50%);
(2)核心非专业理论课程,60—84分获基础素质学分,85—95分获基础素质学分×(1+5%),96分及以上获基础素质学分×(1+10%);
(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达到合格线,可认定直接获得大学英语课程16个基础素质学分(原获得的该门课程学分不再累加),每超出合格线25分获1个超值素质学分。
2.加减计量法
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每学期设1个基础素质学分,共8个素质学分,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表现情况加分或减分,不设上限和下限,可以超过基础素质学分,也可以为负分,毕业时思想品德素质学分为负分的,从总素质学分中扣除。
具体见《武昌理工学院非专业素质测评办法》
3.认定计量法
创新素质学分和特长素质学分根据学生创新成果和特长展示直接认定,不设上限。
具体见《武昌理工学院特殊素质测评办法》。
(四)弹性素质学分制
弹性素质学分制规定学生获得的超值素质学分可以同质等值充抵其他素质学分。
所谓超值素质学分指超出基础素质学分以上的素质学分。
所谓同质等值充抵,即专业素质方面的超值素质学分等量充抵专业素质方面的其他素质学分,非专业素质方面的超值素质学分等量充抵非专业素质方面的其他素质学分。
具体为核心专业课程的超值素质学分可以等值对应充抵学生未修满的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素质学分或非核心专业课程素质学分;核心非专业课程的超值素质学分可以等值对应充抵学生未修满的其他核心非专业素质学分或非核心非专业课程素质学分;超出刚性特殊素质学分之上的超值素质学分,可以分别等值对应充抵专业或非专业的核心素质学分或非核心素质学分,即专业素质方面的超值特殊素质学分等值充抵核心专业素质学分或非核心专业素质学分,非专业素
质方面的超值特殊素质学分等值充抵核心非专业素质学分或非核心非专业素质
学分。
特殊素质学分中的超值素质学分、博览群书超值素质学分和创业综合素质学分可等值充抵其他任何素质学分。
在弹性学制内,创业成功的,视其创业业绩可充抵6—12个素质学分;考取公务员、参军、参加“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的,可分别充抵3个素质学分;考研成功者可充抵12个素质学分(可分别充抵8个专业素质学分和4个非专业素质学分)。
(五)科学选修制
1.设立必修素质学分。
设置若干必修课程、项目素质学分。
必修范围只限核心素质学分。
2.设立选修素质学分。
适度设置非核心素质学分,让学生在其中自由选择。
3.设立自修素质学分。
自修素质学分不设课内学时、不安排教师系统授课,提出自修要求,由学校组织测评,学生根据测评结果获得相应的素质学分。
说明:非专业素质选修素质学分中,学生须修满8个学分(5个核心非专业选修素质学分和3个非核心非专业选修素质学分)。
对非核心非专业选修素质学分,原则上学生应修满2个文科类选修素质学分和1个综合类选修素质学分。
学生获得的非专业必修超值素质学分和非专业自修超值素质学分可同质等值充抵非专
业选修素质学分。
5.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的设置
理论学分:128
实践学分:52 (含实验实训教学、学生独立上机操作、校外课外实践教学)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的比例为69:31
(六)重修重评制.
对学生未合格的课程,取消补考和清理补考,实行重修重评。
重修按省级物价管理部门备案的标准收费。
必修课程不及格的,可参加学校开设的重修班或随班重修并参加素质测评(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也可不重修,只参加相同课程班级的考试重评,但考试成绩必须达到85分方为及格。
选修课程不及格的,可参加本门课程重修或重评,也可另修其他选修课程(须经学校批准)并参加素质测评。
自修课程不及格的,经过自修,可参加相同课程任一学期的素质测评。
在规定学制内尚有未及格课程的,可以延长学期学习;也可以通过“万能学分”(创新、特长、博览群书超值素质学分)或创业综合素质学分充抵未及格课程素质学分,从而取得毕业资格。
根据《武昌理工学院学籍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留级:
1.第2学年开学前,专业必修课程有2门及以上不及格者。
2.第3学年开学前,专业必修课程累计有3门及以上不及格者。
3.第4学年开学前,专业必修课程累计有4门及以上不及格者。
应留级的必须留级重修。
(七)有限弹性学制
基本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
修满刚性素质学分,符合毕业要求,颁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证,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在基本学制期内未毕业者,在弹性学制内符合以下条件,仍可获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获学士学位证书:
1.重修重评及格;
2.创新素质、特长素质、博览群书的超值学分充抵;
3.创业综合素质学分认定与充抵。
六、实行素质测评的有关规定
素质测评是对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个方面是否“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及内化的程度的测量和评价。
素质测评包括素质考试、素质考查、综合评价、现场表现、成果鉴定、跟踪观察、量表测试、仪表测试等。
1.理论课程
理论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比例组成,具体如下:
(1)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课程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2)自修课程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0%+期末成绩×100%;
(3)其他课程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2.实习
(1)集中实习:根据学生实习报告(占40%)和实习单位鉴定(占60%),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2)分散实习:学院组成3人答辩小组,根据学生实习报告和学生实习答辩情况由评定成绩。
3.实验:根据学生能否完成实验(占30%)、实验熟练程度(40%)和实验报告(占30%),由任课教师或与实验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评定成绩。
4.课程设计和课程大作业:由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根据设计过程(占50%)和完成质量(占50%)评定成绩。
5.实训:根据学生实训过程(占50%)和完成质量(占50%),由任课教师评定成绩。
6.毕业设计(论文):学院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点对毕业设计(论文)有真题真做的要求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本专业学生第6学期选题、开题和搜集材料,第7学期撰写初稿,第8学期结题答辩。
7.军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博览群书、思想品德素质、成功内省等非专业素质教育实训项目的成绩构成及评定方式按照非专业素质教育相关评定办法执行(见《武昌理工学院非专业素质测评办法》)。
8.创新素质学分和特长素质学分的评定或认定按照《武昌理工学院特殊素质测评办法》执行。
七、教学进程表
八、教学计划表
(一)专业素质教育计划表
(二)非专业素质教育计划表
(三)特殊素质教育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