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4课《尊生》教学设计(1课时3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生》教学设计
广西陆川县中学黎俊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能理解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庄子的尊生思想。

2、过程与方法:本课时着重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庄子的尊生思想。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生命获得应有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庄子的尊生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也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而不应当成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不应当用自己的私利标准去要求别人,要懂得尊重他人。

二、知识疏理
第1则: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古今异义,虽然这样)
夫天下至重也(形作名,贵重的东西)
故天下大器也(古今异义,最珍贵的器物)
冬日衣皮毛(名作动,穿;古今异义,用带毛兽皮做的衣服)
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收获敛藏)
逍遥于天地之间(状语后置)
吾何以天下为哉(宾语前置)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名作动,侍奉;状语后置)
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使动,使……被杀;被动句)
杖策而去之(名意动,以……为杖)
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古今异义,国都;状语后置)
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使动,使……受伤害,使……劳累)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定语后置)
见利轻亡其身(“忘”)
第2则:
至于曲辕(古今异义,到)
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方”)
匠伯不顾(古今异义,不看)
是不材之木也(名作动,成材)
女将恶乎比予哉(“汝”)
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楂”)
实熟则剥(“扑”)
小枝泄(“抴”)
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被动句)
且得有此大也邪(形作名,大用;“耶”)
而几死之散人(“尔”)
三、哲意探究
1、朗读第1则,思考: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为什么被让天下而不受?(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原句来回答)
明确:①子州支父:“夫天下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天下纵使贵重之极,可是因为天下王位而损害本性,子州支父却说什么也不干,又何况其他事物呢?正如成玄英《庄子疏》所说:“夫位登九五,威跨万乘,人伦尊重,莫甚于此,尚不以斯荣贵损害生涯,况乎他外事物,何能介意也!”
②子州支伯:“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成玄英《庄子疏》说:“支伯,犹支父也。

”俞樾《汉书·古今人表》有子州支父,无支伯;则支父支伯,是一人也。

这段文字的寓意,和上段一样,说明隐士眼里,本性和健康比王位更加重要。

要是拿王位和健康做交易,他不干。

这和一般人为争夺天下王位大打出手,恍如两个天地。

③善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看隐士善卷,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多么心满意足。

对于这种超然尘外的人来说,天下王位套在心上,简直像是枷锁,所以当虞舜想把王位让给他时,他要逃进深山,隐居而不知处所了。

2、大王亶父为什么要从邠迁都到岐?(用原文回答)
明确:“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大王亶父又称古公亶父,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周民族兴起的创始人。

邠这地方,古书里也写成为豳,在今陕西省彬县。

这段文字从大王亶父仁爱,说到尊重生命,从而反衬为官为利伤生者的迷惑。

成玄英《庄子疏》指出:“夫乱世浇伪,人心浮浅,徇于轩冕以丧其身,逐于财利以殒其命,不知轻重,深成迷惑也。


3、小结:第一则在世人最看重天下面前,庄子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和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两个方面,阐释“尊生”的内涵,确定了生命的最高价值。

4、朗读第2则思考: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明确: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是散木也”“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得出的结论是栎树无用;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才是有用,“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得出的结论是栎树大用。

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待对方的态度也就不同了,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5、匠石与栎社树的对话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处世哲学?为什么有如此主张?
明确:道家清静无为,更进而至于主张不为世用。

当时天下变乱,群雄蜂起,世事无常,祸福转眼的复杂社会形势之下,个人若要保存自己,最好的办法便是无用无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所主张的“无用无为才是福”“有用有为必有害”的人生哲学、处世哲学。

文章末尾庄子借匠石之口指出:“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

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它只不过是在寄托罢了,反而招致不了解自己的人的辱骂和伤害。

如果它不做社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况且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众不同,而用常理来了解它,可不就相去太远了吗!)真是妙不可言的智者见道之语。

6、栎社树的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意义吗?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提示:尊生,既要珍重自己的生命,又要珍重别人的生命。

从深刻的意义上说,尊生意味着不能使生命沦落为工具。

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反对自身的异化。

如果一个人被外物役使而不能主宰外物,那么他作为人就不是目的了,而是被异化成了手段。


如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经典理论:“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现在生活中,人被异化的危险无处不在。

物质、技术、权力及其相关的欲求都可以把人异化。

面对这种困境,庄子学派提出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对现实人生极有警示意义。

二是反对把他人工具化。

栎社树的寓言并不是要讨论木匠或树木的问题,而是传达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匠石和栎社是两种价值取向的代表。

匠石认为栎社树是无所可用的“散木”,他的价值取舍的标准是树木是否满足做船、做棺材、做器具、做门户、做柱子等一切世俗功利要求。

从他的立场上场来说,树木的价值体现为充当某种工具或手段。

他拒绝跟不符合这种价值取向的对象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所以,面对高大无比、观者如市的栎社树,他“不肯视”“行不辍”,并斥责了对栎社树叹为观止的弟子。

跟匠石截然相反,栎社树把“无所可用”当成了“大用”,不懈追求,一方面坚决拒绝充当工具性价值的载体,一方面坚决反对匠石把自己当做工具。

栎社树用托梦的形式说:“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何哉其相物也?”这句话里的潜台词是,我跟你是平等的,不要期求对方成为满足自己的某种工具价值的物。

庄子提出的不要让生命沦落为工具的思想,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感悟,也大大地夸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引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当用“有利”和“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生命与尊严。

四、课堂小结
节选自《庄子·让王》的部分,主旨在于阐述“尊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

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

既要珍重自己的生命,又要珍重他人的生命。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部分,着力表述“无用”之为“大用”,正同于“无用”才能“终其天年”,张扬了生命价值与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板书设计:
子州支父:不以天下害生
子州支伯:不以天下易生
善卷:不以天下害性
大王亶父: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寓意:尊生,珍重自己生命,珍重他人生命。

匠石:散木,不材之木
栎社树:无所可用为予大用,终其天年
寓意:人不要沦为工具,无用则生则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