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浅绿色内的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面对艰辛时所表现出的乐观态度。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看大屏幕,根据老师给的提示猜出相关的人物。

(1)砸缸救人史学家《资治通鉴》
(2)远渡重洋生物学家青蛙卵剥离手术
(3)法国留学画家《奔马》
(4)一万余里“医林二圣”之一《本草纲目》
这些人物分别是?司马光、童第周、徐悲鸿、李时珍
2、我们知道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那李时珍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本草纲目》)。

3、简介《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

全书共计16部,52卷,约200万字,共收录了1892种药,收集医方达11096个,书中附有手绘插图1160幅。

此书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4、这要李时珍付出多少的汗水和心血,才能写出这部巨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而付出辛劳的一个镜头。

二、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湖北蕲(qí)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行程一万余里,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三、出示课题
1、出示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2、理解课题:宿:住宿,过夜。

夜宿古寺:夜晚在古寺过夜。

3、再读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1)李时珍为什么“夜宿”古寺?
(2)“古寺”是什么样的?
(3)李时珍在“夜宿古寺”时做了些什么?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贵有疑,带着问题读书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吧。

要求:大声读书,读准词语,读通读顺句子。

出示:正确通顺响亮
2、检查预习和自读情况
(1)夜宿庞宪李时珍师徒俩
这篇课文里出现了两个人物,是谁和谁?
庞宪是李时珍的弟子,所以又可称为师徒俩。

齐读两遍。

(2)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察访药材
大屏幕出示: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点水,这就叫——饥餐渴饮。

大屏幕出示:白天赶路,晚上住宿,这就叫——晓行夜宿。

大屏幕出示:他们这样辛苦是为了——察访药材。

“察”和“访”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讲述李时珍师徒俩察访药材的一个生活性的镜头。

齐读两遍。

(3)断垣残壁长年累月笔墨砚台若有所悟
这些词语展现了李时珍所住的寺庙的环境以及记录访所得时那认真的工作态度。

齐读两遍。

(4)齐读所有的词语。

五、朗读全文
1、让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到课本中,再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你们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

六、走进古寺,感受生活之苦
1、在这座古寺里,李时珍和弟子庞宪为什么要住宿在“古寺”里?
2、李时珍和弟子庞宪是怎样度过的?请同学们快速通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生活。

(苦)
3、李时珍也深深地知道他们生活得特别艰苦。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出示)
4、李时珍说:“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他们究竟吃了哪些苦呢?读读课文第1—7自然段,把描写他们吃苦的语句画出来。

5、交流1:哪两个词让你看出来他们生活的艰苦?(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样的生活可不是一天两天啊,而是“好几个月”。

(齐读第一自然段)
6、交流2:李时珍师徒俩不仅吃的不好,住的条件也是十分的艰苦。

他们住的竟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请同学们读读第4自然段,找找哪些词语能让我们看出古寺的破败。

(1)到处是灰尘。

(小结:好久没有人到这里住过了)
(2)断壁残垣。

理解词语:垣就是墙的意思。

读了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结: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实在是太危险了)
(3)蜘蛛网。

(神像是寺庙里最神圣的地方,如今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可真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啊!)
(4)小结:这可真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请同学们齐读第4自然段。

7、交流3 :“啃干粮“。

学生谈理解。

(1)引导理解:这里展示的是李时珍师徒俩在古寺住宿时一个特写镜头。

如果他们住在家里,他们可以过怎样的生活?
(2)可是今天他们却住进了这样一座破败的古寺,过着艰苦的生活。

朗读第5自然段。

8、交流4 :“长年累月地奔波。


(1)理解词语。

哪个词语让我们看出他们生活的艰苦。

(2)对于李时珍来说,这长年累月究竟有多少年?(27年)想象一下,在这27年中,李时珍会遇到哪些困难?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下。

9、小结。

(1)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句话,这里说“吃点苦”,真的是吃了一点苦吗?(千辛万苦)可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啊?
(2)引读: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说……(生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读课题)。

你们通过昨天的学习,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过渡: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编写了世界药物史上的一部巨著《本草纲目》。

本课讲的就是他在修订《本草纲目》近三十年、近一万个日夜中极普通的一夜。

二、回顾1—7自然段
昨天,我们讲了李时珍生活条件的不好,渴了就喝口水,饿了就啃干粮,住的还是断垣残壁,破败不堪的古寺,但是他仍然乐此不疲地为了百姓得福而奔走于各地,修订了《本草纲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他是怎么工作的。

三、再入古寺,感受工作之勤
1、为了修订《本草纲目》,李时珍住进了这样破败的古寺,他们是怎样修订《本草纲目》的呢?读课文第8—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使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读书,师巡视指导。

3、李时珍是怎样修订《本草纲目》的呢?(预设)
(1)齐读第8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评价: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李时珍工作的辛勤。

的确,今日事,今日毕,这是李时珍多少年来坚持的习惯啊!(引导学生读)
(2)“边忆边写”。

从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
评价:这个“忆”字不但让我们看到李时珍夜晚工作的辛苦,更让我们看到他白天
采药的艰辛。

(引导学生读)
(3)“记录的内容”,由他记录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他记录得特别仔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才不至于延误病情。

(引导学生读)(板书:工作认真)
4、引导理解“端详”“嚼嚼”。

(1)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端详”这个词。

他为什么要仔细地看呢?原来是在看这两种外形相似的草。

(出示图片)看到这两种草。

你有什么感受?
(2)在古寺里,在月光下,李时珍要想区别这外形十分相似的两种草,他需要怎样看?
(3)小结:这样翻来覆去、仔仔细细地看才叫端详。

这样端详对于年近50的人来说太辛苦了。

咱们劝劝李时珍,别端详了,行不行?(引导:假如有个医生或是药店伙计弄错了药,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4)正因为害怕别人会分不清这两种药草,所以李时珍在端详之后还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

他的工作做得是多么认真、多么细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第12自然段。

5、引领环境渲染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文结尾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风啸鹰叫和皓月当空。

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情感。

(1)指导板书:27年的艰苦生活,27年的辛勤工作化成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本草纲目》。

(2)出示介绍《本草纲目》的内容,看着这本传世巨著,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板书: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晓行夜宿——错过客店
夜宿古寺——不怕吃苦
师徒谈话——以苦为乐、造福万民
月下记载——严谨踏实
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

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

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

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

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4、李时珍的话。

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

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

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三、结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当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名人故事的兴趣,更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增强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