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价、历史和对比中理解人物-《邓稼先》-学习任务单-【大单元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3课时《邓稼先》学习任务单
————核心任务:从评价、历史和对比中理解人物————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学习资源
《邓稼先》、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
任务一:走近邓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1.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的贡献或精神品质。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

提示: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情或某个人物进行判断或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同学们勾画评价性语句时,要注意将之与叙述性语句区分开来。

2.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

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揣摩品读三个程度词:
(1)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不要”: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导读1】这个句子中的“最不要”,以前有的教材版本中写成“最不”。

联系文章,你觉得哪一种表述更贴切呢?
(2)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绝对”: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导读2】“绝对”的意思是排除了一切可能性。

作者用“绝对”来形容人们对邓稼先的信任,是否不够准确?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的判断及依据。

(3)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高”: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导读3】联系本部分内容说一说,如何理解邓稼先的最高奉献精神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小结】抓住评价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物,理解文章内涵。

同学们,当我们对邓稼先进行核武器研究的艰苦卓绝有了深切感受后,我们不由得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是什么支撑着他二十八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阅读文章第一部分。

任务二:走近邓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1.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其言行会或深或浅地打上时代烙印。

将人物放在历史的时间轴上进行观察,我们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会更为深透。

接下来,我们就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根源。

从这个部分中,你能找到邓稼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吗?
2.这一部分前后除了内容有反差之外,构段方式也很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来加以体会。

我们分成两个大组来朗读以下两个片段,并注意比较:哪一种形式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为什么?
原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改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3. 这一部分运用的对比,突显了邓稼先对时代变迁的巨大贡献。

对比手法还可以直接用于人物的对比,以突出主要人物。

例如,本文第三部分。

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任务三:致敬邓稼先
同学们,假如在国庆前夕,国家要表彰一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你最想授予邓稼先什么称号?你将如何撰写他的颁奖词?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想,100字左右。

提示:写颁奖词,需要将获奖对象的事迹、精神和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尽量言简意赅、表述优美。

示例:
他, 28年默默戈壁滩上勤研究,辐射危险逼近只说“我不能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开创了中国核武器新纪元,使任人宰割的中国真正站了起来。

他如一座坚定不移的丰碑,屹立在我国国防事业的山峰上;他如一枝不畏严寒的梅花,盛开在我国光彩不屈的历史长河中。

他就是——中国男儿邓稼先 !
结语
这两节课,我们由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开始,通过对关键语句字斟句酌地精读,在特定场景细节中感受到了他的坚毅奉献,从作者评价中认识到了他的忠厚平实,于历史纵深和人物对比中理解了他的赤胆爱国、全心报国。

本课值得我们学习的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引用资料、小标题结构等,同学们可以课余自己探索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