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五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五月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即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年。
B.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
“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D.“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D.有误。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儒客大家、散文家的合称。
范仲淹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故选D。
2.下列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刘备。
B.鲁迅在《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中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两件事触发了他先想“医学救国”,而后决定“弃医从文”。
C.“垂髫”“加冠”“而立”“花甲”“耄耋”在古时代指不同年龄的人,这五个代称是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的。
D.“说”是一种带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跟现代杂文相似。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义绝”刘备表述错误。
《三国演义》一书中,智绝——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就是三国中智商最高的人;奸绝——曹操,字孟德,三国中最奸诈的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义绝——关羽,字云长,最讲义气的人,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
故选A。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
③有意栽花花不发,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
⑤总有一些诗句,让我们遇见美好。
《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表现李白遭挫后仍充满对未来的自信,是美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岑参目送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也是美好。
【答案】(1)山河破碎风飘絮(2)自缘身在最高层(3)无心插柳柳成阴(4)沙鸥翔集(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缘,翔。
三、现代文阅读
4.应聘
李桂芳
①母亲陪看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
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
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②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
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
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③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
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
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
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④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
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
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怍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
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
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
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
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⑤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
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
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
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
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
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
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⑥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
母亲嗔怪地看了几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⑦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
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
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⑧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
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1.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上下文,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表达效果。
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
..
说……母亲嗔怪
..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
3.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兰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被录取的是母亲
B.儿子没被录取
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
4.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短文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1.①两次替儿子领取表格②替儿子填写表格③替儿子打圆场④陪儿子面试⑥替儿子回答问题2.⑴“抱怨”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对当时拥挤在人群中、母亲大声叫他感到不满的心理。
⑵ “嗔怪”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觉得儿子回答不恰当,想提醒儿子在工作人员面前不要乱说,以免给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
3.选择A项,理由可以从文中母亲表现出来的超常能力着手,也可以从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写法着手。
选择B项,理由可以从母亲的心理落差着手。
4.示例:我认为这种现象揭示了家庭教育等问题。
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导致儿子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归纳能力。
解答时,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阅读文章可以知道,文章第三、四段,“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主要描写了母亲两次为儿子取表格;第四段“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主要描写母亲为儿子填写表格;第四、六、七段,“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主要描写了母亲为儿子圆场;第六、七、八段都是在描写母亲陪儿子面试、替儿子回答问题的过程。
综合
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赏析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阅读上下文的基础上,结合加点词语进行分析。
①联系文章上下文可以知道,儿子并不乐意来招聘,是母亲硬拉着儿子参加招聘会,面试的工作也是母亲挑选的,并不是真正被儿子接受,因此儿子被叫去面试的时候是“抱怨”的态度。
②工作人员在面试儿子的时候,他的表现并不好,母亲怕儿子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得不到这份工作,因此“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发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小说的结局。
联系上下文可知,在等待电话的过程中,儿子和母亲都是十分激动的,但是在听过电话后,母亲却惊呆了,显然,电话里的消息不是他们所期望的那样。
联系上文母亲在面试中的表现可以知道,母亲是十分出色的,“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这都反映了母亲的表现会得到工作人员的认可。
4.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情况和感悟能力。
解答时,需要结合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形成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的看法。
文中的母亲不仅带儿子去招聘会,而且亲自帮儿子填写简历,帮儿子回答面试的问题体现了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导致儿子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试题。
大婶和流浪猫
贾飞黄
①流浪猫是城市的一部分。
②作为一个有三千多年被驯养史的物种,猫“对付”人的本领或许是刻在基因里的。
它们用娇滴滴的声音叫住路人讨食,吃饱后舔舔嘴巴拂袖而去;它们敏锐地对怀恶意者“敬”而远之,对软心肠者欲擒故纵,若即若离的态度更让人揪心;它们水灵灵的眼睛惹人怜爱,有着让人不设防的娇柔身躯(相比之下流浪狗们就常常遭人戒备);它们善于攀爬跨越,城市里高低错落的建筑设施是它们独享的“立体交通”;它们懂得利用城市里的种种设施,在喷泉喝水,在空调外机下躲雨,在刚熄火的汽车下取暖,在地下停车场夏乘凉冬避寒……它们是与人相处的高手,是动物中“城市求生”的专家。
③静谧的校园里有猫。
温馨的小区里有猫。
热闹的旅游景点里有猫。
高端大气的商务区里有猫。
在都市人的行色匆匆之间,猫们伸懒腰、晒肚皮、追逐求偶,少惹凡尘,与世无争。
它们蹲在豪车天窗上舔毛,趴在自行车筐里酣睡,视“财富”“成功”如浮云。
④对猫们而言,城市是开放的,也是平等的。
⑤我如今住的小区楼下,便有一处流浪猫的猫舍。
那是在自行车库的角落里,用一个破旧的橱柜搭成的。
虽然简陋,却颇受这一带的猫们钟爱,少时四五只,多时八九只,啸聚于此。
主动负责打点这处小窝的,是一个五六十岁的妇女,小区里的人叫她猫婶。
每天晚饭时分,就能听见她招呼猫们开饭的吆喝声,望见她矮矮小小提着猫粮口袋和矿泉水桶、有些吃力的身影。
春夏秋冬,四五年未曾间断。
⑥我和大婶攀谈过几次。
想象中肯照顾这些流浪猫的人,应该是慈眉善目面容的。
大婶不是。
耷拉的
八字眉,高颧骨,两片薄嘴唇,很有些刻薄相。
嘴上一刻不停地训斥着猫们,抱怨它们吃相难看、浪费粮食;或者对空咒骂小区住户养的狗,抢吃猫粮,咬坏食盆。
猫们倒不介意。
老的少的,公的母的,亲人的怕生的暴脾气的,在大婶面前都丢掉古灵精怪,不矜持地招之即来,围着食盆吃得呼噜作响,尾巴根根竖成桅杆。
这个时候,它们才退去游侠儿的孤傲,显露出漂泊的饥馑与风霜。
⑦我想,大婶几年如一日照看流浪猫们,靠路人投喂般一时兴起的“爱心”是不够的,总得憋着一股劲才行。
⑧一天,我见到大婶拿着看起来簇新的被子,给猫舍“铺床”。
她说是小区里一个年轻姑娘搬走时送她的,说我走了,被子留给猫们,做个窝好过冬。
大婶感慨说:现在的年轻人好啊,心善。
我突然心里一动。
大婶,还有那个姑娘,还有许多未见过面的、悄悄往猫舍送过猫罐头和肉饭的邻居们……人们对流浪猫们释放的善意,折射着一座城市的心意。
⑨春天,窗外又有了猫们喧闹的声音。
小区里来了新租客,猫舍里也来了新猫。
也有猫老去,也有猫消失。
大婶依旧絮絮叨叨地照料着它们。
人,猫,这座城市,都开始了新的一年——这样,不也挺好的吗?
1.文章开头“流浪猫是城市的一部分”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是与人相处的高手,是动物中“城市求生”的专家?请分点概括回答。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它们蹲在豪车天窗上舔毛,趴在自行车筐里酣睡,视“财富”“成功”如浮云。
4.请从写作手法或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耷拉的八字眉,高颧骨,两片薄嘴唇,很有些刻薄相。
5.结合本文,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18年3月26日,有网友发帖称,他在石家庄市动物园游玩途径丹顶鹤观赏区时,看到工作人员拿着棒子打丹顶鹤,丹顶鹤被打得鲜血直流,无法站立。
《天天有喜》摄制组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特地买来一只刚过周岁的白狐狸充当“赤尾白狐”,并将其尾巴染成了红色。
拍摄过程中,剧组并没有对白狐悉心照料,并且为了缩短拍摄周期,夜以继日地赶工拍摄,经过数日连番折腾,彻夜长嚎之后,小白狐终于体力不支,当场毙命。
【答案】1.独句成段充分引起读者注意,收到突出强调的效果,更好地点明猫是城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或者写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作者对善待、关爱和呵护城市流浪猫的大婶等市民及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新型城市做铺垫。
2.它们善用声音讨食;它们能识别善恶,保护自己;它们善于攀爬跨越,自在生活;它们懂得利用各种设施为己所用。
3.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猫们少惹凡尘、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特点。
4.欲扬先抑或外貌描写,凸显出大婶很有些刻薄相的外貌,目的是与她关爱和呵护城市流浪猫的善举形成反差,突出了大婶的善良,对猫的关爱。
5.链接材料中的两起故意伤害动物的行为很不文明,我们要坚决制止。
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是一个社会文
明和谐、充满爱意和善良的表现。
我们应和文中的大婶、年轻姑娘、关爱流浪猫的市民一样去爱护小动物,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能根据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表达流畅,有层次。
)
【解析】
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做答。
从内容上看,开头段强调了流浪猫是这座城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结构上看,下文主要写了大婶善待流浪猫以及还要许多好心人对流浪猫的照顾,所以开头段是为下文的这些情节做铺垫。
2.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根据题干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从第二段“它们用娇滴滴的声音叫住路人讨食,吃饱后舔舔嘴巴拂袖而去;它们敏锐地对怀恶意者“敬”而远之,对软心肠者欲擒故纵,若即若离的态度更让人揪心;它们水灵灵的眼睛惹人怜爱,有着让人不设防的娇柔身躯(相比之下流浪狗们就常常遭人戒备);它们善于攀爬跨越,城市里高低错落的建筑设施是它们独享的“立体交通”;它们懂得利用城市里的种种设施,在喷泉喝水,在空调外机下躲雨,在刚熄火的汽车下取暖,在地下停车场夏乘凉冬避寒……”可归纳出答案,即它们善用声音讨食;它们能识别善恶,保护自己;它们善于攀爬跨越,自在生活;它们懂得利用各种设施为己所用。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需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角度、描写方法等方面去做答。
本题难度不大,已让考生从修辞手法这一角度做答,通过“酣睡,视“财富”“成功”如浮云。
”等词句,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文中“在都市人的行色匆匆之间,猫们伸懒腰、晒肚皮、追逐求偶,少惹凡尘,与世无争”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出流浪猫那种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特点,做答时将这两点整合即可。
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表达作用。
从“耷拉的八字眉,高颧骨,两片薄嘴唇,很有些刻薄相”可以看出,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中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大婶的外貌丑陋,但是从上文“我如今住的小区楼下,便有一处流浪猫的猫舍。
那是在自行车库的角落里,用一个破旧的橱柜搭成的。
虽然简陋,却颇受这一带的猫们钟爱,少时四五只,多时八九只,啸聚于此。
主动负责打点这处小窝的,是一个五六十岁的妇女,小区里的人叫她猫婶。
每天晚饭时分,就能听见她招呼猫们开饭的吆喝声,望见她矮矮小小提着猫粮口袋和矿泉水桶、有些吃力的身影。
春夏秋冬,四五年未曾间断。
”可以看出,大婶富有爱心,她尽心尽力照顾流浪猫,四五年从未间断,这就与她的外貌形成了对比,更能突出大婶心地善良,对猫的关爱。
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链接材料主要讲述了两起伤害动物行为,即动物管理人员用木棍将丹顶鹤打得站不起来和剧组虐待小白狐,结果致其暴毙。
这种伤害动物的行为,是令人发指的,是惨无人道的。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对于朋友,我们应该要去关心,去爱护,而不是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们,文中的大婶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做答时,要表达流畅,有层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今年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读什么书?
②中国人每年平均到底读多少本书?乐观的说法是,纸质书加上电子书,差不多将近8本。
从数量上
看,和前些年相比,进步不小了。
说到阅读,阅读量多少只是一个方面,读什么才是关键。
据统计,娱乐化的幽默搞笑、恐怖魔幻、探秘考古、悬疑八卦等,通常都是最受欢迎的大众读物。
就是大学生,除了本专业的必读和选读,系统地读过中外经典的似乎也不多。
“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时不时成为媒体话题,“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排行榜”上,经典名著往往高居榜首。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玩笑似乎成了现实的写照。
③所谓趣味无争辩,读书也是非常个人的事。
从个人的角度说,读不读,读什么、怎么读,都是自己的权利,旁人是不容置喙的。
但从社会着眼,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倡导多读书,读好书,总归是善莫大焉。
④什么是好书,能称为经典的肯定是好书。
一本书能称为经典,是要历经时间、历史的检验和一代代读者千挑万选的。
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经典于我们特别重要,经典是一代代人青春的养料,因为其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全部天才创造,这种创造,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
不去阅读,你就永远不会知道人类的心智可以达到何等辉煌的程度。
经典总是对人的处境有着真切的关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察,对社会万象、人生百味、人性之美丑善恶怀着感同身受的体谅与同情。
阅读经典,可以提升我们追求尊严、自由与终极价值的能力;可以提升我们更好地认知自然、社会与自我的能力;可以提升我们感知人性,抵抗丑和创造美的能力。
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灵魂的铸造,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是重要支撑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青少年时期学到的东西对一生都影响很大。
对年轻人而言,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读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经典。
”全民阅读,回到经典。
特别是趁年轻的时候多读经典,回到阅读之源,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方可能长期保持思想活力,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
1.上面的文章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
(限15个字以内)
2.阅读文章②—⑤段,补充横线内容。
文章第②段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___,第③段从社会角度强调要多读书和读好书,第④段阐释了经典的特点和阅读经典的重要性,第⑤段发出号召: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经典”,在文章中马克·吐温、博尔赫斯和莫言都有自己的认识,你同意谁的观点?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
【答案】1.年轻人要多读经典(我们要趁年轻多读经典)(趁年轻多读经典)等。
2.第②段:中国人读书的现状(读书应该读经典,但读经典的人很少)第⑤段:全民阅读,要回归经典,特别是年轻人要阅读经典。
3.解释观点,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论述。
【解析】
1.“文章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其实就是考查寻找或提炼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
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
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此文的论点要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我们要趁年轻多读经典。
2.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第②段“中国人每年平均到底读多少本书?”说明了中国人读书的现状如何。
3.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同意哪一个观点都可以。
如,同意马克·吐温,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
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
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
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日:“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魏文侯①使乐羊②伐中山③,克之,以封④其子击⑤。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节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
②能谤.议于市朝(____________)
③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____________)
④向者
..任座之言直(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是以知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