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歌的审美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歌的审美特点:
1.形象生动。
“水想田想得心跳,田想水想得心焦。
”这是云南西双版纳长歌《流沙河之歌》中的两句歌词,天与水之间的关系给与拟人化处理,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还有像东北民歌《瞧情郎》、四川宜宾地区的传统山歌《槐花几时开》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比兴手法比比皆是。
2.整齐而有韵律。
整齐而有韵律是民歌具有一种流动的建筑美。
整齐是指歌词整体和内部结构的有条理整饬有条理,韵律指音韵、旋律和节奏。
明代文人冯梦龙搜集的民歌集《山歌·桐城时兴歌》中有一首:“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这首民歌巧妙得用谐音双关语“横也是思(丝),竖也是思(丝)”,动情的书法与核切整齐的韵律相得益彰,含蓄的表达了一个女子对自己钟情人的相思之情。
非洲象牙海岸阿萨克罗村鲍勒人的《鼓的语言》中用股的抑扬顿挫的演奏来模仿实际口语的音调。
这种通体流畅、声声入耳的鼓声,充分体现了整饬节奏的韵律美。
欧洲米噢那个在韵律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功能性均分律动节奏,其强弱拍是有规律的按小节线的划分而循环往复的交替使用。
尤其是在各种民间歌舞中,配合着舞步,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动力感;而其立体性又主要表现在民歌齐唱或合唱的音响组织方面,除了单声性织体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多声性织体。
如俄罗斯的无声伴奏合唱、意大利的“巴特克”和“特拉拉列罗”等。
其多声部思维是以纵向行为基础的,即在注意横向性旋律流畅的同时,又十分讲究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伴奏多采用传统和声进行,具有整齐韵律的建筑美。
3.通感性。
在审美感知中,审美主体的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各种感觉,彼此发生关联,以种感觉可以唤起其他各种感觉。
正中心理现象也叫“联觉”或“通感”。
各种感觉都可以形成联觉现象,产生通感,其中最普遍的是视觉和听觉之间的联觉。
心理学上讲的这种通感现象,即使欣赏着感知音乐形象或意境的心理基础,也是作为听觉意识的音乐所具有的内在性特征。
一般来讲,音乐的造型是通过模拟、暗示、类比和联想来实现的。
民歌不仅具有形象生动和整饬韵律美的特点,而且常常具有一种通感性,从而形成一种美的张力。
如在印度长歌《沙恭达罗》中形容女主角“是一朵没有被嗅过的鲜花,是一个未被指甲掐过的嫩芽,是一颗没有戴过的宝石,是没有被尝过的甜蜜。
”歌者深谙通感的美,既可以使人感到优美(视觉),又可以使人感到娴静(听觉)、温柔(触觉)。
搅动了人们的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加上音韵、旋律和节奏的交互作用,充分显示了民歌美的魅力。
4.绘画美。
由上下两乐句构成的《牧歌》:“蓝蓝的天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是蒙古族的长调歌曲,节奏自由,音调开阔,具有辽阔的大草原气息,使人恍如置身大自然的怀抱里,在音乐美的直接感受中,有间接感受着如画的大草原风光的美。
这种“绘画美”,使人们由民歌所表达的审美意象,通过听歌者的想象所造成的视觉美感带来的。
5.意象美。
意象是人们的主观意念与外界客观事物猝然撞击的产物。
它是民歌中蕴含着而让听歌者得之于歌词和音乐之外的意中之象。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歌词,用诗一样的语言把人带到明月高照、微风轻拂、溪水潺潺的情境中,去叫优美精致、舒展流畅,且手法洗练,毫无矫饰造作之态,在节奏自由、从容舒展、婉转起伏的羽调式旋律中,青年男女倾吐了真挚纯洁的感情,展现出云南弥渡山区的清秀景色,给人一种悠远飘逸,情意无尽的感觉。
6.流动美。
在格陵兰岛上的因纽特人当中,自古以来有一种唱歌的交换会。
冬天,如果从别的村子来了客人,村里的人可以和他结成“歌唱伙伴”。
成为伙伴的两人一起来到村里作为礼仪场所的屋子里。
村里的人也集合到这里来听他们宣布结成“歌唱伙伴”的歌唱。
首先,两人各自创作新歌并把歌交给妻子,接着,由访问者的妻子来演唱访问者创作的歌,丈夫一边用手敲打放在席子上的鼓,一边舞蹈,歌声结束后,访问者把鼓交给对方,由对方的妻子唱歌,其丈夫也同样一边打鼓一边舞蹈。
这一连串的圣佛那个场面和场景随着歌声变换,听者的思绪和注意力也随之变化。
这种富有乐趣、奔放不羁、其内容又无法预测的歌唱,不仅加深了歌唱伙伴之间的友谊,也给他人以神秘感、新奇感,表现了这种歌唱形式的流动美。
在我国,对各打擂台的男女歌手在诸如《小放牛》、《猜调》、《正对花》等即兴应对歌唱中,时而天上,时而人间,处处洋溢着一种充满睿智与机巧的流动美,并给人留下隽永的回味。
由此一部分地区的即兴应对唱山歌活动还同当地的传统节日、庙会等相结合,有的甚至以对歌为主,变集会为群众性的歌节。
如青海、甘肃一带的“花儿会”等。
这些音乐文化习俗,不仅促进了民歌的流传,也有力的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丰富的民歌宝藏,它不仅是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的发展基础,并与之相互促进。
也为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养料,就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许多声乐和器乐作品,也和民歌的音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的还直接采用民歌曲调进行艺术加工。
如作曲家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第一乐章《踏上征途》,其中副部的两个主题,就是取材于云南、贵州一带的民歌《痛苦歌》和福建革命歌曲《风吹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