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一种减少复发、提高疗效的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方法。

方法:对106例翼状胬肉患者,分别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移植术(60眼)和翼状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辅助疗法术(46眼)。

经12个月随访,比较其复发率。

结果: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移植术的复发率为5%,翼状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辅助疗法术无一例复发。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辅助疗法术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手术方法。

标签: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丝裂霉素C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外眼疾病。

病理学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主要成分是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并由其导致相应的病变。

本病多发在农民、渔民以及户外工作者,因此,翼状胬肉为眼科一种多发病。

此病在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用射线照射或局部注射抗癌药物疗法,可能使翼状胬肉萎缩,但疗效不确切,同时上述疗法,对角膜上皮或眼内组织存在毒性损害[1]。

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治疗,但传统手术术后复发率高,有报道复发率高达30%~50%[2],为了使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得到最大限度降低,有必要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近5年我们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移植术(60眼)和翼状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辅助疗法术(46眼),共治疗翼状胬肉106例,并观察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移植术组(A组)60眼,年龄38~62岁;翼状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辅助疗法术组(B组)46眼,年龄40~65岁。

所有病例均经过临床检查,呈典型的翼状胬肉表现,并见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3 mm以上。

经统计学检验,2组年龄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A组,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按常规局部麻醉和开睑,用显微有齿镊夹住胬肉头部,用显微结膜剪在胬肉颈部剪开结膜并向胬肉体部作钝性分离,然后用小尖刀沿胬肉头部与角膜交界处仔细分离出胬肉头部至胬肉颈部腹面,暴露出巩膜面,提起胬肉头部沿巩膜面向胬肉体部分离,完成后用蚊式钳夹胬肉体根部,用显微剪沿钳夹部剪除胬肉,烧灼巩膜面渗血点及血管并彻底清除变性增生组织,巩膜暴露面积控制在5 mm×5 mm大小为宜,然后于上方12点处分离,并取下一5 mm×5 mm或稍大的带有宽约1~2 mm透明角膜缘上皮组织的结膜组织,将其与巩膜暴露区对位间断缝合,带透明角膜缘一面固定在角巩缘处与暴露区角巩缘对齐,另一面与球结膜缝合,务必挤尽结膜瓣下积血,使结膜
瓣保持平坦。

于下方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单位+地塞米松2.5 mg混合液,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并包眼。

次日起每日换药1次,同时每日滴用抗生素眼药水4次,术后10~12 d拆线。

B组翼状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辅助疗法术:用1%地卡因表面麻醉,每5分钟1次,共3次。

常规消毒,铺巾,开睑器开睑。

用2%利多卡因5 ml+0.1%肾上腺素3滴混合液1 ml行翼状胬肉颈部结膜下注射。

沿胬肉头颈部正常交界处弧形剪开结膜,潜行分离结膜和胬肉体至泪阜处,充分暴露胬肉体部,钝性分离体部和巩膜,注意内直肌,沿胬肉根部剪去胬肉和增生的球结膜下组织,用显微有齿镊从颈部逆行撕去胬肉头部或从角膜隆起的胬肉边缘撕去胬肉头部,残留少许变性组织用无齿显微镊撕去,留下光滑角巩膜面,若有明显活动出血进行烧灼止血,用刀片刮除巩膜上粘连的变性组织。

用2 mg 丝裂霉素C+8 ml生理盐水混合液棉片平捕于祼露巩膜上,约5 min,用生理盐水冲洗,平复球结膜,用庆大霉素2万单位+地塞米松2.5 mg混合液,行残端球结膜周围注射,无需缝线,巩膜暴露区约3 mm,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包眼,次日常规换药。

2结果
2.1疗效标准
治愈:刺激症状消失,结膜无充血、水肿及增生,角膜创面全部修复,无新生血管;显效:刺激症状基本消失,结膜轻度充血、水肿,角膜创面基本修复,无新生血管;复发:刺激症状加重,结膜充血水肿,角膜创面出现新生血管。

2.2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2个月,术后早期眼部均有程度不同的局部充血、水肿、畏光、异物刺激感。

A组中50眼原胬肉区结膜平复不充血,13眼少量周边角膜薄翳,3眼复发,复发率5%。

B组中46眼原胬肉区结膜平复不充血,20眼少量周边角膜薄翳,无复发病例,但有3眼角膜表面有少许浅层点状荧光素染色,不同程度的畏光、流泪及异物感,无明显疼痛及其他不适,术眼结膜创口延迟8~15 d愈合。

A、B两组复发率经统计学检验χ2=12.367,P<0.05,有显著性差异,A组高,B组低;两组角膜薄翳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χ2=1.720,P>0.05),无显著性差别。

3讨论
翼状胬肉的病理基础是局部球结膜纤维组织增生,进而侵及角膜,引起前弹力层甚至基质层变性、混浊导致美容缺陷、眼部刺激症状,甚至引起散光,影响视功能。

近年来认为[3],造成胬肉发生的环境因素,在损害角膜缘部组织的同时,对局部的干细胞也造成极大的破坏,致使其功能受损,病变随之发生。

胬肉发生的根源在于角膜缘部干细胞障碍,角膜缘部干细胞分布在角膜缘上下方较
多,鼻、颞侧较少,似可解释翼状胬肉在鼻颞侧多发的临床现象。

当然,睑裂暴露的部位过多地接受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是主要的外因。

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很多,保守疗法除应用药物外还包括冷冻、超声波及激光等,但一般认为效果较差,因而手术仍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

为提高手术效果,尽量避免胬肉复发,人们对术式进行了诸多改进。

角膜缘部干细胞上皮移植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比较新的概念[4],对A组由于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角膜缘干细胞具有更新和再生功能,有阻止结膜上皮血管向角膜内生长的栅栏作用,因此,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移植片可以重建有功能的角膜缘,通过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的向心性移行来修复角膜表面,抑制、防止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入侵,从而防止翼状胬肉复发,使术后重建正常和牢固的角膜上皮,且干细胞移植片存活率高,无排斥反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易行,术后较美观,因此,笔者认为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治疗翼状胬肉理想的方式之一。

B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辅助疗法术,因丝裂霉素C能减少和预防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其机制主要是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因此也能抑制翼状胬肉术后的新生血管及残留的组织的再生[5]。

该药使用浓度及放置时间应合适,并避免丝裂霉素C接触角膜。

同时用生理盐水尽量彻底冲洗局部以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5]。

B组病例无一例复发,与A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该术式相对安全,仅有3例短期轻度浅层点状角膜炎,可能与术中丝裂霉素接触角膜有关。

未见有巩膜坏死、角膜穿孔及前房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可能与使用较低浓度0.2 g/L丝裂霉素有关。

观察发现,两种手术方法均未出现危及视功能的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美容上有明显改善,两组病例都有部分患者残存角膜薄翳,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 >0.05)。

可见角膜薄翳与手术方式无关,推测这与部分胬肉组织侵犯角膜前弹力层,实质层有关。

该研究显示,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辅助治疗有明显减低其术后复发率的作用,并发症少和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
[2]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2):116.
[3]李凤鸣.眼科全书中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22-1223.
[4]陈剑.眼部化学烧伤治疗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2,16(6):337-340.
[5]罗兴中,贺雅琳,崔华.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1999,35:4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