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内容摘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个值得倡导的方式。

“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体现新的价值的取向。

关键词:激发兴趣亲身经历合作探究情感渗透
小学科学是一门新的综合学科,它是引导学生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一把钥匙,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和体会。

一、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
发孩子的兴趣。

”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好奇心,而科学正是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这种好奇。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

要使孩子学好科学课,我们的起点就是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强的儿童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了促进儿童好奇心的发展。

教师要创设能引起学生
观察和探索的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找到答案。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花、果实和种子》这一课。

由于我所教学的学生生活在农村,知道了许多会开花的植物。

所以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景。

课堂上我提出了同样是南瓜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不结瓜。

桔子、桃子、玉米、苹果、油菜等植物开了花却有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对学生的回答不给予答复、肯定。

继而出示了油菜花让学生用显微镜去观察,区分出雄蕊和雌蕊的不同之处。

及时总结出雄蕊——花丝和花药。

雌蕊——子房、花柱和柱头。

接着让学生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

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讨论雄蕊和雌蕊的构造与花会不会结果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了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让学生及时明白了原来花的结果与传播花粉,花是否受精有关。

这节课,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去观察,去探究花与果实的奥妙。

二、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途径
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在亲身体验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识科学。

形成自己对科学的见解。

教师要悉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学习的快乐。

消除对科学的神秘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定位于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科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途
径?我大致归纳为。

(1)设置重点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的设置是科学探究的重点,在问题设置上应结合学生
实际设置重点探究问题,并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以《哪种纸最有韧性》为例。

出示不同的纸让学生认识。

把重点放在研究“哪张纸最有韧性”这个问题上。

这时学生的探究空间就大了,学生也有了思维主动权,就会提出“把纸放进水里,,看看哪张纸先浸水变软”,“用力撕,看看哪张纸不易撕破”等多种方法。

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发现哪张纸最有韧性。

(2)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
学生在猜测、推理、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中需要一定时间。

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从事活动的时间,只要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种子的萌发》这一课从浸泡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观察发芽蚕豆的其他情况。

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我就让学生在这段时间中去观察,去记录蚕豆每天的变化。

这样让学生既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又体会到了生命的艰辛。

(3)放手让学生操作
动手操作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手段。

目的是让学生借助直观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从而更好的促进对科学的理解。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
和兴趣。

科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
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敢于放手,在思想上敢于“放手”。

在实践中敢于“放手”。

尽量多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潜能,自主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和真谛。

不仅如此还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要适量与适度,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始终以发展
的眼光来看待与开展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三、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全作精神与参与意识
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加全班学生从不同层面参与学习的机会,使
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异质等组的合作学习小组中得到较多的
同伴帮助。

在教学《点亮小灯泡》这课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为6个组。

让每一组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

大家动手开了。

女同学不会的男同学在一旁指导。

同学连接不上的。

其他同学忙着画电路图进行分析。

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减少了因成绩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在科学探究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教学中要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

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动物的繁殖活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珍稀动物的有关信息,讨论怎样建立保护区、观看影片《可可西里》你有什么感想等问题,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但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孤立进行的。

在探究活动中,在科学知识获取过程中,靠长期积累和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辅助达成这一核心目标。

总之,身边的科学是探究活动的源头,时刻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去发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张红霞著
2、《科学(3-6)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
3、《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韦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