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杂谈:如何从面部特征看出病位及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诊杂谈:如何从面部特征看出病位及病情
望闻问切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其中,面诊作为四诊之首,对于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
加上面诊操作便捷,即便不借助任何工具都可进行,对于药店人在门店中的诊断工作有极大帮助。
现代的面诊法则多与生物全息论相结合,因此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略有不同。
一、检查面部
首先,检查患者面部是否有因外力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器质性改变,如:
1.面部骨骼的形状;
2.面部肌肉紧张度、肌肉弹性、肌肉收缩力;
3.面部是否有肿胀、皱纹、结痂等。
如经检查无明显器质性改变者,可根据其面部特征初步判断病变部位,如:
1.如有皱纹、斑点和皮色改变等,表明病变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失调;
2.如面部出现小疙瘩、充血、肿胀等,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或侵入血液。
3.如出现黑眼眶,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功能失调。
4.如巩膜出现黄染,表明肝脏有病。
二、穴区分布口决
针对病变部位对应的脏器,可借助口诀进行记忆:
面部全息观康健,通络美容疗疾患;
额头大脑咽与喉,肺与心脏眉眼间;
人中子宫外膀胱,鼻头脾胃鼻中肝;
颧下大肠外属肾,颧内小肠斜上胆;
两颊膝膑口旁股,下腭亦肾颧上肩。
这看似简单的70个字,可谓暗藏玄机。
下面笔者将一一解析其内在意义:
头面:额正中点。
主治:头面病、脑病。
咽喉:头面与肺的中点。
主治:咽喉炎、梅核气等。
肺:两眉端中点。
主治:咳喘、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心:位于鼻梁骨的最低处。
主治:心悸、失眠等。
肝:心区与脾区联机的中点。
主治:肝病及两胁疼痛。
胆囊:在肝区两旁。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等。
脾:位于鼻尖。
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
胃:位于脾两侧。
主治:胃痛、呕吐。
膀胱:相当于水沟穴的位置。
主治:腰酸背痛。
子宫:与膀胱区重叠。
主治:痛经、阴部痛。
大肠:颧骨下缘。
主治:便秘、腹痛、泄泻等。
小肠:在颧骨的内侧、主治:泄泻。
肾: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的垂直线相交处。
主治:遗尿等。
脐:肾区稍下方。
主治:绕脐腹痛。
胸(乳房):在目内眦稍上方。
主治:胸胀、胸闷等。
看不懂?没关系,双手奉上图片对照理解。
面诊除了可以分辨病位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作用,那就是通
过面诊辨别病情的危重,如:
1.心衰病人多面色黧黑;
2.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多面色萎黄,双颧微红;
3.肝硬化和肝癌病人多面色甚黑;
4.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面色黯黑萎黄;
5.胃下垂患者脸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状;
6.胆囊炎患者多鼻翼两则呈浅黄色或深绿色,豆样,呈椭圆形;
7.面色?白者多为中气不足,主泄泻吐利;
8.面色萎黄者多为脾虚久伤或湿热内蕴;
9.而小儿在患急腹症时,面部多呈青灰色;
10.重症白喉患儿面色多呈蜡样苍白等。
结论:
面诊虽内容繁多,但可归结于下面几个要点:
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
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
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甚;
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
如博聚凝滞一团,则病进而难治。
注意:
虽然面诊对于中医诊断有极大帮助,但中医讲求四诊合参,且有的疾病变化急剧,需要多加留意:
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
中医注重四诊合参,不可通过面诊一项妄下定论。
面诊可能受患者憋气、情绪、天气等因素影响,应注意辨别。
面诊亦可能出现特异性情况。
面诊无明显规定,多为医者自身的经验所得,需要多总结归纳。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发送#精品#到药店人公众号
多篇精品文章任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