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专练: 第2章 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 对点专练3(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点专练3关键虚词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选自曾巩《戚元鲁墓志铭》) (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显达的人。
解析要点:“好恶”“游”“闻人”,状语后置句“有异于流俗”。
(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寄来告诉我。
解析要点:“且”“属”,状语后置句“乞铭于余”。
参考译文
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白敏捷通达,喜欢谈论当今世事,能透彻分析其中的得失。
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显达的人。
我因此认为元鲁的学问品行,精进却未停止,预料他将会长寿,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
谁能料到他非常不幸地现在就去世了呢!元鲁开始时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建州崇安县尉,他没有赴任。
后来凭进士登科,做亳州永城县主簿,后来又做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因为疾病死在官任上,年仅三十五岁。
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寄来告诉我。
我很悲痛元鲁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想通过我的这篇文章彰显给后人,所以我没法推辞他。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
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
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
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
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注]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
”(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1)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遭逢父亲丧事,薛聪在墓旁修建房舍守孝,哭泣的声音,使路人悲伤感动。
解析要点:“父忧”,父亲丧事;“庐”,修建房舍;“酸感”,使……悲伤感动。
(2)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孝文帝想要提升他的名爵地位,他总是坚持推辞不接受,孝文帝也很体恤了解他。
解析要点:“苦让”,坚持推辞;“雅”,很;“体悉”,体恤了解。
参考译文
薛聪,字延智,品行正直有见识,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
遭逢父亲丧事,薛聪在墓旁修建房舍守孝,哭泣的声音,使路人悲伤感动。
屡经升迁到直阁将军,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依然担任直阁之职。
薛聪很受孝文帝的信任,对外把他看作德才兼备的能臣,对内把他视为可靠的心腹。
孝文帝想要提升他的名爵地位,他总是坚持推辞不接受,孝文帝也很体恤了解他,对他说:“你的道德修养已经很高了,本来就不是用官爵可以使你感到荣耀的。
”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
少举进士。
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
”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
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
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
宿深衔之,卒为所构,
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
”
解析要点:“说者”“骤”“且”“诣”。
(2)其事遂寝。
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
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
解析要点:“寝”“衔”“构”,被动句“卒为所构”。
参考译文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
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
德宗末年,有人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
”(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
”韦贯之维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
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
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
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
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
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
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耳。
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
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
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
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选自方苞《田间先生墓表》)
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
解析要点:“焉”代指他们;“笃”,深;“未之能笃信也”,否定句中代词前置句。
参考译文
我的父亲闲居在家时,经常喜欢谈论前辈们美好的志向节操,来说给我们兄弟听。
然而所能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浚先生。
杜浚先生寓居金陵,天天到我们家,教导我们屏除俗学,专心研究经书、古文,和钱先生对我们的勉励一样。
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等到我的哥哥猛然醒悟有志于此,可是各位先生都已经去世了。
我常常后悔独自学习而无所取法,并且我的哥哥中年也去世了。
我每每想起父兄和各位前辈的话,未尝不内疚自己有负于平素的志愿。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
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注]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
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 注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因做官而显名,到了梅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
解析要点:“家世”“从父”“显”“以”。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
解析要点:“达”“穷人”“殆”“工”。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郑雍,字公肃,襄邑人。
宣仁后知其贤,及临政,擢为起居郎,进中书舍人。
周穜乞以王安石配享神宗庙,雍言:“安石持国政,不能上副属任,非先帝神明,远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今穜以小臣辄肆横议,愿正其罪。
”从之。
吴中大饥,方议振恤,以民习欺诞,敕本部料检,家至户到。
雍言:“此令一布,吏专料民而不救灾,民皆死于饥。
今富有四海,奈何谨圭撮之滥,而轻比屋之死乎?”哲宗悟,追止之。
侍御史贾易沽激自喜,中丞赵彦若
懦不自立,雍并论之,遂罢易,左转彦若,以雍为中丞。
雍辞曰:“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
”不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
(1)非先帝神明,远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不是先帝神明,疏远而不任用他,那么,他造成的损害,怎能说得尽呢!
解析要点:“远”,使动用法,疏远;“所败坏”,名词性短语,造成的损害;“胜”,尽,(说得)尽。
(2)雍辞曰:“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郑雍推辞说:“中丞因为我的言论而失去职位,而我自己却填补他的空缺,这不是用来让风俗淳厚的办法。
”
解析要点:“以”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所以”表凭借;“厚”,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郑雍,字公肃,襄邑人。
宣仁皇后了解郑雍的贤能,待到临朝执政的时候,提拔郑雍为起居郎,进职中书舍人。
周穜请求把王安石的牌位立在神宗的庙宇里,郑雍说:“王安石主持国政,对上不能完成朝廷的委任,如果不是先帝神明,疏远而不任用他,那么,他造成的损害,怎能说得尽呢!现在,周穜以一个小臣的身份妄加议论,希望皇帝治他的罪。
”皇帝听从了郑雍的意见。
吴中发生大的饥荒,正在商议赈救抚恤,却因为那里的百姓习惯欺诳,命令所属官员挨家挨户检查清理(户籍)。
郑雍进言说:“这个命令一发布,官吏专门清查百姓而不去救灾,老百姓都被饿死。
现在朝廷富足拥有天下,为什么要计较这小小的贪欲,而轻视了到处饿死的百姓呢?”哲宗醒悟,追令制止了错误的做法。
侍御史贾易假装真情骗取名誉而自鸣得意,中丞赵彦若懦弱不能做好本职工作,郑雍一起弹劾了他们俩,(皇帝)于是罢免了贾易,贬降了赵彦若的官职,让郑雍担任中丞。
郑雍推辞说:“中丞因为我的言论而失去职位,而我自己却填补他的空缺,这不是用来让风俗淳厚的办法。
”皇帝没有答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