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敲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精选8篇)
推敲的故事篇1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那里。

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但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立刻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

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

韩愈听后不仅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之后构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

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推敲的故事篇2
“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以前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推敲的故事篇3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推敲的.故事篇4
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

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

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

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

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应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

”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
‘一’字贴要。

”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

文人们明白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推敲的故事篇5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能够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之后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

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推敲的故事篇6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齐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推敲的故事篇7
那就是“和尚在月亮下面推门”。

但是他认为推不合适,所以他不妨敲门。

他用嘴仔细地说。

不知不觉中,他骑着毛驴走进了韩愈的仪仗队。

韩愈比刘启楚更独立。

他问贾岛为什么闯进来。

贾岛自己写了一首诗,但他不知道是“推”还是“敲”。

韩愈笑着对贾岛说:“我想还是敲门比较好。

门是关着的,怎么能把它推开呢?此外,在晚上敲门是有礼貌的!一声“敲门声”让夜晚变得更安静、更嘈杂。

静止中有运动,不就是热闹吗?贾岛连连点头。

这一次,他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还和韩愈成了朋友。

从那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大众化的词,用来指在做一篇文章或工作时反复思考
有一个叫齐吉的和尚,他对诗歌很感兴趣。

他一直很欣赏郑谷的才华,并带着自己的诗歌来拜访他。

齐国让郑谷一个接一个地朗读诗歌。

当郑谷读到《晨梅》这首诗时,他不禁思索起来。

郑谷寅说:“在前村的大雪中,昨晚有几个树枝开了”郑谷英说:“梅花开几枝还不算太早。

”郑谷又想了一会儿,说:“不如把‘数’改成‘一’吧。

”齐听了,惊奇地说:“太好了!”他对郑谷表示了敬意。

当作家们理解后,他们称郑谷为气的“一句话老师”。

推敲的故事篇8
伊万・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寓言作家。

他的寓言,被公认为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开端,曾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一世界各地出版。

列宁曾经不止一次地引用他的寓言,同革命的敌人进行思想斗争。

一次,几位文学研究家正在翻阅克雷洛夫的手稿。

翻着翻着不由得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一篇寓言《杜鹃和雄鸡》,草稿写了约有二百行,而发表出来却只有二十一行。

类似的情况还不少。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家为了锤炼自己的作品,花了多少苦心啊!
的确,克雷洛夫那些窝言都是心血凝炼而成的,他对写好的作品,要反复不断地重抄,苦苦推敲,寻觅贴切的词句。

有时甚至经过数月的苦思,才能写好一行字。

一直要锤炼到听起来流畅入耳,象活泼生动的口语时,他才感到心满意足。

与克雷洛夫同时代的画家弗多托夫有一句名言:“修改一百次,看起来就朴实了。

”如果以此形容克雷洛夫的创作,那是非常合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