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2)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

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

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
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

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

其次,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
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

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的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