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实词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积极备战高考,培养学生在语境中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字形推断法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从”页”的字,词义就和”头”有关;从”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
2.通假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通假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
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
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②声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句中”亡”通”无”字。
③韵母相同。
如:”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句中”详”字通”佯”。
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3.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
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其中”逸豫”义可由”忧劳”来推断,词义相反。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
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同义。
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蒙故业,因遗策”句中”因”字意思可由”蒙”推断是”沿袭”的意思。
”拥雍州之地,据崤函之固”句中”固”字应与”地”字词性相同,为”牢固的地势”之意。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以”字意思和”用”相同”任用,重用”的意思。
4. 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根据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判断词性,理解含义。
例如信”
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齐人追亡逐北”句中”北”字做”逐”的宾语,是名词,译为”败北的军队”。
”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句中”行旅”词做句子的主语,是名词,译为”旅行的人”。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句中”曲折?词做句子的宾语(中心词),是名词,译为”隐情,复杂的、不顺当的情况”。
5、课内迁移法
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含义时,我们可以运用相关联想,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
联系相关的课本语句或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来推断词义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如”威自京都省之”句中”省”字意思,可由课本语句”省坟墓”以及”元妃省亲”的典故推断,是”探望”的意思。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句中”讽”字意思,可由课本语句”邹忌讽齐王纳谏”推断,是”劝告”的意思。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句中”凶”字意思,可由课本语句”凶年免于死亡”推断,是”收成不好”的意思。
如要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意义,可以联想成语”日薄西山”,不难推断出”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又如1997年高考卷第12题目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有关选项的解释是”捆绑”,这种解释对不对呢?我们可以联想成语”绳之以法”,这成语中的”绳”是(依法)制裁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句中”责”字意思,可联想成语”求全责备”,推断为”要求”的意思。
6、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
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
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再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如1993年六省市高考卷第13 题,要求选择文末”予访得之”中的”访”字的词义,四个选项分别为:咨询;探望;寻求;访问。
联系上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他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
又如1999 年高考卷14 题翻译题A项,”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这实际上是考查”出息”一词的意思。
联系上文”资产巨富”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就可推断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不是指发展前途和志气(如”这孩子有出息”),而是指资产的租息收益、利息。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两句中,”言”字意思不同,因郦元、渔工水师的身份、文化程度的不同,可推断两句中”言”字意思分别为”记载”、”叙述”。
7、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8、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
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复习和应考中,要灵活利用一些技巧,正确推断实词的意义。
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从而做到准确地读懂文章,提高文言翻译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