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沙星在鱼体内残留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丙沙星在鱼体内残留的研究
葛虹深圳市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518031
张杨齐采霞葛雷陈霞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430071
环丙沙星是合成的第三代含氟的喹诺酮类抗菌素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作用强、体内分布广、杀菌效果好、对所有细菌的抗菌性均较诺氟沙星强2-4倍。
因此近年来环丙沙星已广泛的被应用于动物产品养殖,尤其是水产品养殖中对于致病性细菌病的治疗。
使用环丙沙星后,其药物的残留问题十分严重。
环丙沙星对生物体的危害是通过药物在鱼体的残留,又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摄入环丙沙星残留较高的鱼类会造成人体内脏损伤,消化系统的出血,肝肾功能异常炎症及衰竭,血液系统白血球减少症,神经系统的疾病和过敏症也有发生。
环丙沙星在鱼体中残留研究较少,使用后残留水平变化的报道不多。
本文就环丙沙星在鱼体给药及停药不同时间的残留水平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在鱼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富集后残留在鱼体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本实验安排了采用不同给药期及不同休药期环丙沙星药饵连续投
喂斑点叉尾鮰,检测其鱼体环丙沙星残留量,并分析其代谢速度。
同时做了一组空白和一组自行研制的“肠炎灵”中药饵投喂对照,进行养殖后鱼肉样本的检测,鱼体中环丙沙星残留为未检出。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采用养殖场成批购进斑点叉尾鮰 (规格60-100g/尾左右),在室内
驯养10天,投饵驯养,剔除伤残后分组,每组12尾。
1.2 养殖药饵试验
药饵试验组以投喂药饵7天、14天、21天、25天、32天以及停药7天、14天、21天、25天等分阶段采集鱼肉样。
中药制剂组及空白对照组,随试验同时进行投喂,按时采集鱼肉。
1.2.1药饵
采用江西汇仁药业公司生产的盐酸环丙沙星片剂(0.25g/片),添加到鱼饲料中.添加量为1%,混匀,制成颗粒饵料.每天投喂2次。
药饵量为鱼体重的3%。
中药组为投喂自行研制的“肠炎灵”中药,为3%的药饵投喂。
(中药饵为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 空白组仅喂普通饵料。
1.2.2 养殖时间
5月13日至5月20日,驯养期。
设对照饵(饵料配方相同)。
5月20日开始投喂,实验到6月19日结束。
实验期间定时换水,定时充氧。
实验期间各组实验鱼基本无死亡。
1.2.3鱼肉采集时间
5月20日,第一次采样,空白样。
同时开始投喂实验饵。
5月27日,第一次采肉,投药饵7天;
6月2日,第二次采肉,投药7天,停药7天;投药14天;
6月9日,第三次采肉,投药14天,停药7天;投药7天,停药14天;投药21天。
6月13日,第四次采肉,投药7天,停药18天;
6月20日,第五次采肉,中药组的鱼肉样对照;投药7天,停药25天;投药32天。
在各药饵试验组采肉样的同时采集空白对照组。
1.3 检测方法与仪器
1.3.1 检测方法
环丙沙星检测方法按农业部2003年公布的236号文《12种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执行。
本方法检出限为1.0µg/kg。
1.3.2 检测仪器
采用Agilent1100液相色谱仪,检测器为荧光检测仪(FLD),
E X=280nm,E m=280nm。
1.2.3试剂
乙腈,甲醇均为色谱纯;
正已烷,无水硫酸钠,柠檬酸、乙酸铵均为分析纯。
1.2.4色谱条件
色谱柱:ODS C18柱(4.6×150mm);
流动相:甲醇:柠檬酸-醋酸铵混合缓冲液=25:75;
流速:1.2ml/min;
柱温:40℃。
1.3.5 分析检测步骤
取5.0g样品,加入10g无水硫酸钠,加15ml酸化乙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振摇15min,转入离心管中以4500 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
再用15 ml酸化乙腈重复上述操作一次,合并上清液。
上清液置于分液漏斗,加入25ml正已烷,烈剧振动5min,静置分层,取下层乙腈层移入烧瓶,55℃旋转蒸发至干。
用1ml流动相充分溶解残渣。
经0.45µm微孔滤膜过滤,供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1.3.6 实验质量控制
在样品测试时采用了加标回收的方法。
实验回收率为91%。
2.结果
2.1 投药饵不同时间环丙沙星残留结果见表1。
表1 投药饵不同时间环丙沙星残留(µg/kg)
2.2投药饵天后不同停药期环丙沙星残留量结果见表2。
表2 投药饵7天后不同停药期环丙沙星残留(µg/kg)
2.3对照组及中药组鱼体中环丙沙星残留结果见表3。
表3对照组及中药组鱼体中环丙沙星残留
3.分析与讨论
环丙沙星长期以来作为鱼用药物使用,尤其是特种水产品因其经济价值较高,驱使养殖者使用这种高效、广谱的杀菌抗生素。
环丙沙星残留限量标准在NY 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和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已规定为禁用药物,不得检出。
本实验通过32天不间断的投喂环丙沙星药饵和不同停药期后,检测鱼体环丙沙星残留水平的变化,验证环丙沙星残留代谢速度以及停药后药物残留情况。
3.1.表1的实验结果表明,鱼体在接受药饵后,体内的环丙沙星水平随投喂时间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呈正相关性。
在投喂药饵14天内药残量明显提高,达71.20µg/kg。
在14至32天的连续给药后,药残水平表现持续增大。
(见图1)
图1 投药饵不同时间环丙沙星残留
3.2.环丙沙星在投药饵7天后,进行不同投药期和停药期鱼体环丙沙星的残留实验。
环丙沙星的药残检测结果(表2)表明,投喂药饵7天后,停药7天,14天,18天和25天鱼体内药残水平降解不明显。
在停药7天时水平与停药25天鱼体药残水平差异不大,分别为8.64和8.18µg/kg。
停药14天的药残水平稍高,或为鱼类个体之间的差异所致。
结果见图2。
图2 投药饵天后不同停药期环丙沙星残留量
实验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在鱼体中的代谢过程十分复杂,在鱼类的残留时间也较长。
3.3.表2的实验结果还表明,投药饵14天后,鱼体内环丙沙星残留水平在停药7天和18天时,分别为9.02µg/kg和8.18µg/kg,只降解了9%,残留水平变化不大。
十分明显,使用了环丙沙星鱼体的残留水平高,降解慢,将给食用这些鱼类的消费者带来食用安全隐患。
结果见图3。
3.4. 本实验结果表明环丙沙星作为药饵投喂后,鱼体有明显的富集。
表3的检测结果则表明,在空白未投药饵组鱼肉中环丙沙星均为未检出。
“肠炎灵”投喂的鱼体中无环丙沙星残留。
中药饵“肠炎灵”为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是以中药合理配伍为准则,绝不添加任何抗生素类药物。
因此在实验中连续投喂,鱼体中没有检出环丙沙星残留。
图3 投药饵天后不同停药期环丙沙星残留量
小结
环丙沙星为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常用的为盐酸盐水合物。
本文实验结果证明:
——鱼体在接受药饵后,体内的环丙沙星水平随投喂时间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呈正相关性。
——在仅投药7天停药25天鱼体环丙沙星残留水平下降不明显,属于高毒、高残留渔药。
环丙沙星在农业部《NY5071-2002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已被列入禁用渔药。
——自行研制的“肠炎灵”投喂实验鱼无环丙沙星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