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可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五规划水环境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 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项目建设的理由 (3)
1.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 (4)
1.4可行性研究范围和内容 (5)
1.5结论与建议 (6)
2 项目投资环境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8)
2.1项目投资环境 (8)
2.2项目提出的社会背景 (8)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
2.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2)
3 市场分析与预测 (15)
3.1市场供需分析 (15)
3.2竞争优势分析 (18)
3.3市场营销策略 (19)
4 土地利用与建设条件 (20)
4.1土地利用 (20)
4.2建设条件 (21)
5 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24)
5.1方案设计原则 (24)
5.2总平面布局 (24)
6 项目建设方案 (30)
6.1方案设计原则 (30)
6.2土建工程方案 (30)
6.3景观工程设计 (31)
6.4蓄水工程设计 (34)
6.6给排水设计 (42)
6.7暖通工程设计 (44)
6.8供电设计 (45)
7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48)
7.1设计依据 (48)
7.2劳动安全 (48)
7.3消防 (49)
8 环境保护 (51)
8.1评价依据 (51)
8.2评价分析原则 (51)
8.3环境现状分析 (52)
8.4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52)
8.5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53)
8.6环境影响评价 (54)
9 节能方案 (55)
9.1节能原则 (55)
9.2编制依据 (55)
9.3主要能耗指标计算 (55)
9.4节能措施 (57)
10 项目组织与管理 (61)
10.1项目组织 (61)
10.2项目管理 (62)
11 项目实施进度 (64)
11.1建设工期 (64)
11.2工程实施进度安排 (64)
12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5)
12.2投资估算 (66)
12.3资金来源 (67)
13 项目招投标管理 (69)
13.1编制依据 (69)
13.2招标原则 (69)
13.3招标方案 (70)
13.4评标要点 (71)
14 社会效益分析 (74)
14.1社会效益分析 (74)
14.2社会影响分析 (75)
14.3互适性分析 (76)
14.4社会效益分析 (76)
15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78)
15.1评估意义 (78)
15.2评估原则 (78)
15.3风险调查 (78)
15.4项目的组织运作问题 (80)
15.5风险估计 (80)
15.6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80)
15.7风险等级及结论 (81)
16 结论与建议 (83)
16.1结论 (83)
16.2建议 (83)
1 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
1.1.2 项目主体单位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1.3 项目主管单位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1.1.4 项目主管单位负责人
1.1.5 项目建设工期
2016年5月-2018年10月
1.1.6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7 项目建设地址
项目在前期防洪治理的基础上,对泥河两岸一定范围内进行精心打造,突出生态、休闲、人文等功能特色,以城市景观的要求来定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1.1.8 本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分蓄水工程、截污干管工程和景观工程三部分。
蓄水工程规划布设3座梯级拦河坝,1处涵闸、蓄水区3.8km长蓄水区堤防改造工程,安全排水区1564m长新建堤防工程,2.82km河道疏浚工程,1处引水工程,7座浆砌石溢流坎,以及管理设施和防渗措施组成。
景观工程以“水”、“绿”为底,分文化展示区、遗址体验区、亲水参与区、生态湿地区四个功能区,丰富泉水文化,重现遗址,与水相融。
截污干管工程沿河道两岸护岸防汛路布设,从护岸防汛路起点至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长度6.0公里,采用DN1800钢筋砼管道。
同时为公园内配套相应的场地硬化、绿化、给排水、停车场、管理等配套设施。
公园内部用地比例:公园为带状特点,水面积较大,岸线较长,管理建筑用地比例小于0.5%,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用地比例小于1.5%,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比例范围为10-25%,绿化用地比例大于70%。
建筑基底控制面积12720平米,总建筑控制面积10000平米,建筑密度1.4%,容积率0.015,道路和广场铺装控制面积10.05公顷,水面控制面积16.75公顷,绿地控制面积29.75公顷,绿化用地超过70.0%。
1.1.9 项目总投资与资金来源
根据本项目确定的建设方案及建设内容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为33000.00万元。
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为国家补助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本项目可采用PPP模式进行运作,并可将项目法人由政府方转换为项目公司。
1.1.10 项目区的主要建设条件
⑴供水
项目区采用市政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供水满足运营、生活用水需求。
⑵排水
排水系统采用生活、雨水合流排水系统,枝状布置,埋地敷设,排水管道选用钢筋砼管,水泥砂浆接口。
项目运营期间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于项目区绿化或排入市政管网。
⑶供电
本项目建设用电由市政电网供电,就近接入即可。
项目区电力供应充裕,线路布局合理。
⑷供暖
本项目区取暖采用空调取暖,可满足项目区供暖要求。
1.2 项目建设的理由
1.2.1 建设背景
在国家环保部关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中,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成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
而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贯穿陕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关中城市群。
迅速发展的沿河工业带动了经济腾飞,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加之渭河堤防设防标准低、造成两岸洪水频发。
为此,从2011年开始,陕西先后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和三年水质变清行动,铁腕治理,把渭河打造成一条润泽关中的绿色生态长廊。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污染防治工作,并将污染防治纳入目标责任考核。
把渭河水变清,是陕西省重拳综合治理渭河的左手,右手则打出渭河沿岸堤防、绿化和宜居拳。
2011陕西省启动了渭河综合整治工程,计划投资607亿元进行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和绿化污染等。
如今渭河流域部分区段的十里荷香不光使渭河恢复了湿地生态功能,也成了当地百姓休闲的去处。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陕西制定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将渭河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
《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计划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使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把渭河建成关中生态长廊,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
陕西将用三年时间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
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
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流经乡村河段建成堤净、水清、有鱼虾的生态河。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属于规划中的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的建设项目,该工程已列入《关中水系咸阳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作为关中水系规划示范项目进行打造。
本项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治理母亲河、建设安澜渭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目标,促进关中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
项目根据污染源、水污染物浓度、水功能区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结合综合整治、源头预防、防控结合、生态修复等措施,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种植管束状植物,通过生物降解进一步削减污染。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即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的建设进程,促进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生态基流保障与湿地建设相结合,合理调配水资源,进一步降解污染,在确保生活、工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尽量保障渭河生态基流,弥补生态水不足。
1.2.2 项目研究过程:
⑴了解委托单位对本项目的具体要求。
⑵组织设计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了解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设工程情况、规划路网现状,配套设施建设规模,以及公园内地质、水文等资料,论证工程建设规模并且为确定合理的方案创造条件。
⑶了解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情况。
⑷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结合规划确定工程功能定位,结合工程实施条件,确定研究重点及工程总体方案。
⑸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⑹编制报告。
1.3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⑸《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⑹《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陕政办发〔2011〕116号
⑺《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陕政办发〔2015〕38号
⑻《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⑼《某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⑽《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
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⑿某县环境保护局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⒀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1.4 可行性研究范围和内容
1.4.1 可行性研究范围
按照国家和行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范围和深度要求,结合本项目的特点,确定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为:
⑴对项目投资环境、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
⑵对市场进行分析预测;
⑶分析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⑷对项目的市场进行分析论证;
⑸分析项目建设期及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⑹初拟项目的组织管理机构,确定项目的招标方式和范围;
⑺提出项目建设的进度安排计划;
⑻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确定资金筹措方案;
⑼对项目建成后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做出可行性研究结论,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1.4.2 可行性研究内容
⑴根据研究的要求和深度,从建设要求、基础设施状况、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发展等多视角论证工程建设必要性。
⑵分析项目性质与功能定位及基础设施,合理确定相应工程技术标准。
根据建设需要分析,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情况。
⑶结合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实际情况、使用安全可靠、造价经济合理、施工简便可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工程设计方案。
⑷提供工程投资估算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 结论与建议
1.5.1 结论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属于规划中的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的建设项目,本项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治理母亲河、建设安澜渭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目标,促进关中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
项目根据污染源、水污染物浓度、水功能区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结合综合整治、源头预防、防控结合、生态修复等措施,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种植管束状植物,通过生物降解进一步削减污染。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即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的建设进程,促进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生态基流保障与湿地建设相结合,合理调配水资源,进一步降解污染,在确保生活、工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尽量保障渭河生态基流,弥补生态水不足。
项目建设进一步
巩固提高泥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将泥河流域某县城段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
根据对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建设条件、工程方案和对财务可行性的分析研究,本工程建设条件具备,工程方案合理可行。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1.5.2 建议
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
⑵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施工,遇到特殊地段要采取防护措施。
合理、科学地做好施工现场设计和工期安排。
⑶与当地居民要做好协调,争取得到居民的支持,不要因为建设产生纠纷而影响工期。
建议及早做好外部环境的协调工作,确保项目如期进行。
⑷应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尽早落实工程款项到位情况,确保工程建设资金的需要。
⑸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做好媒体宣传工作,加大对渭河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监督渭河治理工作。
确保项目运营能力得到合理利用,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⑹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立项实施,以便早日建成早日受益。
2 项目投资环境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2.1 项目投资环境
2.2 项目提出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某县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某县生态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
由于经济总量较小,多年以来环保欠账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镇生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未得到严格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大部分河段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河段污染极其严重,河水发黑发臭,完全失去水质功能。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保护水环境做了不少工作,开展了河涌整治、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
在国家环保部关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中,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成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
而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贯穿陕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关中城市群。
迅速发展的沿河工业带动了经济腾飞,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加之渭河堤防设防标准低、造成两岸洪水频发。
为此,从2011年开始,陕西先后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和三年水质变清行动,铁腕治理,把渭河打造成一条润泽关中的绿色生态长廊。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污染防治工作,并将污染防治纳入目标责任考核。
把渭河水变清,是陕西省重拳综合治理渭河的左手,右手则打出渭河沿岸堤防、绿化和宜居拳。
2011陕西省启动了渭河综合整治工程,计划投资607亿元进行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和绿化污染等。
如今渭河流域部分区段的十里荷香
不光使渭河恢复了湿地生态功能,也成了当地百姓休闲的去处。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陕西制定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将渭河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
《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计划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使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把渭河建成关中生态长廊,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
陕西将用三年时间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
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流经乡村河段建成堤净、水清、有鱼虾的生态河。
水资源最突出的特点式它的整体性,有限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在开发利用时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全面考虑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水等各类水资源之间的互补关系非常明显,具体到一个地区,其互补性在很大程度上式直接的,在一个流域内不同的水资源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河流的水量与地下水位,以及与湖泊面积大小,水深等紧密相关,在一条河流,一个湖泊,地下水径流的不同部位取水,必须考虑其他部位的取水需求。
否则很容易造成类似黄河断流的现象发生,直接影响其他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此外,水资源的利用还会影响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及构成的生态环境。
如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地面植被,湖泊和沼泽的干枯影响局部气候,造成干旱土地退化等。
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时,要根据水资源可开采量,考虑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从持续利用水资源出发,近远期结合,合理规划水体功能,取水位置分布,取水量和取水方式,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佳效益。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属于规划中的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十三五”期间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治理母亲河、建设安澜渭河、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目标,促进关中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
项目根据污染源、水污染物浓度、水功能区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结合综合整治、源头预防、防控结合、生态修复等措施,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种植管束状植物,通过生物降解进一步削减污染。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的建设进程,促进黄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将生态基流保障与湿地建设相结合,合理调配水资源,进一步降解污染,在确保生活、工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尽量保障渭河生态基流,弥补生态水不足。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建设为某县的城镇扩容带来了持久的发展潜力。
公园周边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也为县城土地升值带来巨大的空间。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
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目前项目区基本现状如下图所示:
⑴河道基本没水,水患调节功能残缺。
⑵河床洼地有小面积水,无连通体系,又缺少湿地,水生态维系功能丧失。
⑶城市发展依水而居,缺水少景,景观娱乐功能没有。
⑷水系统不健全,相应水文化设施、水文化场地,水文化活动不完善,文化载体功能退化。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是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建设实施的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是从某县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促进某县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宜居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在前期防洪治理的基础上,对泥河沟及其两岸一定范围内进行精心打造,突出生态、休闲、人文等功能特色,以城市景观的要求来定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某县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近年来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不够完善,明显地就是缺乏一定数量的作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湿地公园。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建设,将为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积累经验,并为某县实施水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积累一定的经验和培养优秀人才。
公园地处某县城以北,可依托县城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通过合理的市场运作,法律制度的保护,政府全方位的指导运行、维护和投入,都将有利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公园内具有不同形态的水体、多样性的生物,加上规划建设的生态湿地,使公园具备开展湿地保护和科普宣传教育的基础与能力。
由某县人民政府协调,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支持、法律护航的开发形式,各主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与矛盾。
根据公园生态
系统现状条件,该公园对区域内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4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某县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
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着力加强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互相配合,齐抓共管,使区域内水环境、水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环境保护问题为重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科学发展道路。
2、效益原则
从最佳效益出发,合理安排有限资金。
对减排效果明显、有一定经济基础、技术条件成熟、具有规模效益、符合国家和行业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安排。
3、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既要解决目前突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又要采取治本之策,从源头上加强污染防控和治理,切实控污减排,从根本上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
4、规划相衔接
水污染整治重点项目安排应与现有规划、计划相协调、相衔接,保持水污染控制工作的连续性,促使水质保护目标的实现。
5、依靠科技,公众参与
加强某县水环境问题综合研究,科学合理制定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加强水环境治理集成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保护和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加强协作,落实责任
加强各县间、部门间协作,合力治污。
落实地方政府水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评估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
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定期公告制度,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
秉承以上原则进行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的建设,既可以带动社会投资,推动居民安居,扩大社会就业,又可以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平安社会建设,是扩内需、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结合点。
更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德政工程,福利工程,对于改善和促进区域内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完成后,对于推进及加剧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长足的推动作用,并达到以下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1、历史—城镇—水网,三位寻源再现水文化体系。
2、景观—生态—人文,三相共融城镇水景观体系。
3、林带—水体—湿地,三维综治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4、爱水—护水—亲水,三美一体景观打造体系。
5、土地—环保—设施,三优共建城市人居体系。
某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建设工作。
县委、县政府在收到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项目的请示后,及时召集财政局、发改局、水利局、环保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作了专题研究,决定对泥河水环境生态治理建设项目进行建设。
建设地位于县城区地质条件良好,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齐全,建筑材料丰富,适合该项目建设。
且某县当地有较强的建筑施工队伍,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