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摸底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摸底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老人与海(选段)
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
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叉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的交点上。
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
只有厚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
不过那是鱼脑所在,老人刺中了这个地方。
他用血汁模糊的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
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
随后鲨鱼又翻了个身,身上裹了两圈绳索。
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
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
这时,鲨鱼四分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
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
“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
”老人大声说。
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
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
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
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不过,攻击我那条鱼的鲨鱼被我给宰了,他想,我见到过的登土鲨就数它最大。
上帝知道,我是见过大鲨鱼的。
好景不长,他想。
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
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
“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
1.这段选文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
”老人大声说。
(试着在提示语中不用“说”,直接用老人说这句话时动作和神态来代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是()
A.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B.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
C.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
4.选段对老人(桑提亚哥)的描写,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描写、
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描写的手法。
5.“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
①螃蟹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外形丑陋奇特。
而它的足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没有了足,就无法生存。
②螃蟹的足是爬行工具。
它的足共有五对,其中四对是一样的。
因为它有独特的爬姿——“横行”,所以别看它足多,爬起来好像互相牵扯,影响速度,可事实上它却一点儿也不含糊,它的足很灵活地来回摆动,而第一对足总是高高朝上翘着,显得气宇轩昂。
③螃蟹的足更是捕食工具。
参与捕食的主要力量是第一对大足,人们把这对足称为“螯”。
它在爬行时,螯张开着用来捕食,像厉害的古代兵器,它的两只螯收缩自如,能把食物送到嘴里,就像外国人吃饭时所用的刀和叉,伸展自如。
④螃蟹的足还是它的“护身符”。
当你用手去捉螃蟹时,它会愤怒地举起
大钳——螯,仿佛在告诫:不要再靠近,不然,我就要不客气了。
当人们稍有不慎,被它钳住时,想摆脱可没那么容易,非得受一番罪不可。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它连同你不幸的手一起放在水中,它会即刻松钳。
如果来犯者强大,招架不住时,它便会忍痛断钳,逃之夭夭。
⑤螃蟹的足也是最佳的“挖土工具”。
螃蟹的洞通常在海边、河边的平滩中,或者在滩边的斜坡上。
它不借助任何别的工具,只靠那五对足,竟能挖出一个很深很长的洞。
一般它是用四对小足扒土,用螯把泥土推开,也就是说,它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螯当作“推土机”。
⑥螃蟹的足又是巧妙的“攀附器”。
螃蟹在各种物体上或石堆、草丛、泥浆中爬行,灵活、迅速,全靠那几对足起着特殊的作用。
它能在很陡的坡上自由爬行,那尖尖的足如锐利的刺刀和有力的根须刺入或黏附在物体表面。
⑦所以,螃蟹的足堪称多功能,多用途。
试想,螃蟹失去了足,就像失去了生命,再也难以“横行”,难以有所作为了。
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A.总—分—总B.总—分
C.分—总D.分—总—分
2.本文最恰当的题目是()
A.足的功能B.螃蟹的功能C.螃蟹的足D.螃蟹足的功能3.“螃蟹的足是爬行工具。
它的足共有五对,其中四对是一样的。
”这两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列数字C.作比较D.打比方
4.“螃蟹为了丢卒保车有断足再生的特异功能。
它的意义是:修补创伤,重新长出失去的器官。
这种现象在动物界很普通,螃蟹也不例外。
”这段话对理解文章最有用的是()
A.第①段B.第②段
C.第③段D.第④段
5.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中的“通常”能删除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马铃薯将成为主粮
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为除水稻、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
与稻米、小麦、玉米相比,马铃薯全粉储藏时间更长,在常温下可贮存15年以上,一些国家把马钤薯粉列为战略储备粮。
许多专家认为,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在未来世界出现粮食危机时,只有马铃薯可以拯救人类”。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马铃薯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及糖尿病等。
据了解,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将马铃薯当作主粮,比如欧洲国家人均消费量稳定在50〜60千克,俄罗斯人均消费量达到170多千克。
当前中国只有少数地区将马铃薯当主粮,更多的是将马铃薯作为菜来食用,未来马铃薯将从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马铃薯主粮化”实际上就是把马铃薯加工成适应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面包、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
据了解,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将达到1000亿斤以上。
但受耕地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主粮品种继续增产的空间变小、难度加大而马铃薯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种植起来更为容易。
属于“省水、省肥、省药、省劲儿”的“四省”作物。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食消费,我们要努力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总产量和主粮化产品在马铃薯总消费量中的比重均争取有显著进步,马铃薯的主粮化产品成为人民群众一日三餐的选择之一。
”
1.下列关于“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理解与选文内容不符的是()
A.把马铃薯加工成主食产品是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B.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是我国农业部即将推出的一项战略。
C.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后,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食消费。
”用“预计”一词使说明更加()
A.生动形象B.准确科学C.富有条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作比较B.列数字举例子C.作比较打比方
4.下列不是我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原因是()
A.马铃薯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
B.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马铃薯当作主粮,我们得向他们学习。
C.我国人口众多,而马铃薯耐寒、耐旱,属于“四省”作物。
5.请你以推广大使的身份为马铃薯写一则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
鲁迅爱惜时间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他在1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600多万字。
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可是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
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时间内多做一些事情。
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
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道疲倦的。
他常常白天做别人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到天亮。
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桌前不停地工作。
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到了老年的时候,对时间抓得更紧。
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
在他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40公斤,仍然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
他临死前三天,还替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日记。
鲁迅一直工作到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从来就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
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
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
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精神,要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一分钟。
1.写近义词。
爱惜——(__________)疲倦——(__________)
2.写反义词。
浪费——(_________)紧张——(__________)
3.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A.形容要求非常迫切。
(_________________)
B.日夜不停,干劲十足。
(_________________)
4.当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时,鲁迅是怎么回答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5.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它在文中起_________的作用
6.文章从几个方面来写鲁迅爱惜时间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打算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写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或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
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
听说专门有
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
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
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
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
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
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
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
”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
”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
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
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
步一步地缓缓地
.......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
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
他的眼前模糊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全文,用简洁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情感态度变化。
鄙夷——(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
..的。
”句中加点词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理解。
冬夜的灯光
我是小镇上的医生,这里十分偏僻,冬天虽冷,却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
记得一个冬日之夜,有个农民打电话来说只有他一个人在家,而婴儿正在发高烧。
虽然汽车里有暖气,他也不敢冒险带婴儿上路。
他听说我不管多么晩也肯出诊,因此请我上门去给他的婴儿治病。
他住在15公里外,虽然他把到他家的路线说了两遍,我还是弄不清楚。
“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医生。
我会打电话给沿途农家,叫他们开亮电灯,你看着灯光开车到我这里来,我会把开着车头灯的卡车放在大门口,那样你就找得到了。
”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办法,我觉得不错。
启程前,我出去现察了一下广阔无边的苍穹,在冬季里,我们随时都要提防风暴,而山上堆积的乌云,可能就是冬天下雪的征先,每一年,都有人猝不及防地在车里冻僵,没有经历过荒原风雪的凶猛袭击,是不知道它的危险性
的。
我开着车上路,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吼着。
果然,正如那位农民所说的,沿途农家全部把亮灯开亮了。
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候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一路的灯光指引着我,使我终于找到了那个求医的人家。
我急忙给婴儿检查病情,这婴儿烧得很厉害,不过没有生命危险,我给婴儿打了针,再配了一些药,然后向那农人交代怎样护理,怎样给孩子服药。
当我收拾药箱的时候,我一个劲儿地问自己,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么回去呢?
这时候,外面已经下大雪了。
.............那农人对我说,如果回家不方便,可以在他家过一夜,我婉言谢绝了。
我还得赶回去,说不定深夜还会有病人来求诊。
我壮着胆子启动引擎,把汽车徐徐地驶离这户人家的门口,说实话,我的心里满怀着恐惧。
但是,车子在道路上开了一会儿,我就发觉我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
沿途农家的灯都仍然开着,通明闪亮的灯光仿佛在朝着我致意,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我回去。
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天,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在等待着我……我沿途听到的,只是汽车发动机不断发出的隆隆声,可是我决不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船只在黑暗的大海上经过灯塔一样。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猝不及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婉言谢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担心不认识回去的路,又发觉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时候,外面已经下大雪了。
”请发挥想象,把这个场景生动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偏僻的小镇“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地球之水天外来?
地球之水哪里来?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仍一直在探索。
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时,从那些宇宙物质中分离出来的;而在地球形成以后,从地球内部不断析出水分并聚集在地表。
这由今天的火山活动可以得到证实。
从地下分离出水的规模现在还很大。
一次火山爆发,它喷出的水蒸气就可达几百万公斤。
可以想见,在漫长的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样产生的水是很多的。
此外,地球的重力比较大,它.能把水吸引住;地球上的温度也有利于水的存在,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太高,水就会被汽化跑到太空去了,如果温度太低,水就变成冰了。
最近,科学家又有一个重要发现:地球上的水源靠“天外来客”不断得到补充。
据美国科学家最近在美国地质物理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宣布,卫星观测表明每天有成千上万个小型冰球撞击地球大气层,它们带来的水分进入了地球大气和海洋,对地球上保持充足的水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家解释说,这些冰球由冰和宇宙尘埃组成,实际上也就是小彗星。
当距离地球160公里到2.4万公里时,冰球就分裂成小碎片。
当这些碎片暴露在阳光下时,就会迅速汽化,成为厚厚的云层,然后或被风吹散或形成降水。
弗兰克博士估计,每隔1000到400年,来自太空的冰球可以使地球海平面升高2-3厘米。
天文学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认为陨冰可能就是这些未汽化的冰球。
(选自《环球科学》,有删改)
1.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A.地球有生命存在B.水是生命的源泉
C.地球有大量的水D.地球上水的来源
2.第2自然段“它能把水吸引住”中的“它”指的是()
A.地球B.海洋C.火山D.冰球
3.第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列数字C.作比较D.打比方
4.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文学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认为陨冰可能就是这些未汽化的冰球。
”这句中“可能”一词能不能删除?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卖石榴
①院子里的石榴成熟了,黄里透红,让人垂涎欲滴。
摘下来后,爸妈让我和哥哥到集市去卖。
②星期天一大早,我和哥哥来到集市。
刚摆好摊子,哥哥就一手提秤,一边吆喝:“卖石榴啰,又大又甜的石榴,快来买呀!”不少人过来问价钱,哥哥见集市上石榴不多,就回答:“3块钱1斤!”
③“太贵了!”多数人一听就走开了。
④一个叔叔对哥哥说:“快给我称3斤,我还要赶汽车呢!”说完便拿出9元钱交给哥哥。
⑤“好咧,马上称好!”哥哥熟练地拿起秤,眼睛却偷偷地观察那个人,我一看只有两斤半,哥哥却说:“正好3斤!”那人忙用提包接着,提着包匆匆离开了。
⑥我用手推了一下哥哥,小声说:“哥,咱们不能短斤少两啊!”
⑦“你懂什么?卖东西谁不这样?真是少见多怪!”哥哥竟这样说。
⑧我的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虽然多卖了一点儿钱,可心里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⑨“小兄弟,给我称两斤!”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走过来,哥哥赶忙开秤,倒进了他的方便袋。
“正好两斤?”那人有点儿疑惑。
⑩“当然,少一两补一斤!”哥哥理直气壮地回答。
⑪石榴卖得差不多了,哥哥高兴地吹着口哨,见我不高兴就冲着我说:“弟弟你咋啦?这样拉着脸,不怕变长吗?”
⑫“哥,咱们不能赚昧良心的钱啊!3元就3元,你怎么还坑人家?”
⑬“嘚,你觉悟高……”哥哥还没说完,有人拍了哥哥一下。
⑭原来是刚才那个干部模样的人。
“小兄弟,你少称了半斤!小小年纪可不能这样啊!”
⑮“对不起,马上补上!”哥哥满脸通红,急忙给他称了半斤。
⑯那人接过石榴,语重心长地说:“小兄弟,做人应该像石榴一样啊!”
⑰像石榴一样?哥哥迷惑不解地望着我。
我沉思了片刻说:“石榴是实实在在的,它有水晶般的心灵,做人要讲诚信、心地善良啊!”
⑱哥哥看着石榴,羞愧地低下了头。
1.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
A.干部模样的人B.“我”
C.哥哥D.赶汽车的叔叔
2.文章一开头就描写石榴成熟的样子,最直接的作用是()
A.环境描写,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做铺垫。
B.石榴是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和下文形成照应,凸显了做人的主题。
D.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
3.文章在塑造人物上主要应用了()描写。
A.语言和神态B.语言和心理
C.动作和神态D.动作和心理
4.文中哥哥的一些行为是昧着良心的,下面()项是文中没有写出来的。
A.抬高价格B.缺斤少两
C.多收别人的钱D.不讲诚信
5.虽然许多文章从正面表现主题,如“我”诚实买卖很高兴,但有时从反面表现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哥哥”不讲诚信羞愧地低下了头。
请模仿文章的写法,用两三句话讲个诚信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间即生命
①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地移动,每移
动一下就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撕下一张就表示我们的寿命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有人珍视他的时间。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已,帮助别人,使生命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
可是很少有人真能积极不懈地善于利用他的时间。
②我自已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
我不打麻将,我不经常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
有人问我:“那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
我应该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
但是我没有这样做。
我好多的时间都稀里糊涂地混过去了,“少壮努力,老大徒伤悲。
”
③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xiá()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国是懒。
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是因为活得相长久,十分惊险。
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
假使年轻的时候鞭cè()自己,如今当有较好较多的表现。
然而悔之晚矣。
④再例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
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
我批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打过矣”,我如今过八十,还没在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
史书也很重要。
我出国留学的时候,我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的行李箱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回来了。
直到四十年后才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
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⑤无论做什么事情,健康的身体是基本条件。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
因此jiăo()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
老来打过几年太极,目前则以散步活动筋骨而己。
寄语年轻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这不是xī()戏,不是浪费时间。
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