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A组2014—2015é
时间:20分钟分值:42分
题组一太平天国运动
1.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杨秀清频繁使用代天父传旨的特权,其中多是为了处理内部矛盾,排挤异己。

后来他更假借代天父传旨,要求洪秀全把他加封为“万岁”。

这体现出( )
A.拜上帝教与中国皇帝制度相结合
B.太平天国定都后战局渐趋恶化
C.杨秀清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权
D.太平天国权力争夺借助宗教迷信
2.对于下图两个文件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②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
③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④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

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

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

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8分)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6分)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4分)
题组二辛亥革命
5.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要求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两广总督张鸣岐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再集会选举张鸣岐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岐已逃出广州。

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 )
A.商绅斗争目标不同于革命党人
B.革命党暴力活动得到了商绅支持
C.当时封建统治的支柱是商绅阶层
D.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
6.黎元洪在1916年6月就任大总统时的宣言如下:“现在时局艰难,补救之方,以遵守法律为主。

元洪谨本前大总统救国救民之意,继任职务。

嗣后一切设施,自应谨遵法律办理。

惟元洪武人,法律知识较浅,尚望诸公同心协力,匡我不逮,无任感盼。

”这段话主要表明( )
A.“法律”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民国初期中国政局分裂动荡
C.黎元洪是“法律”的积极拥护者
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7.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8.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8日,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根据宪政原则,参议院的行为( )
A.变更了政体使社会动荡
B.分散了权力导致效率低下
C.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
D.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
B组2014—2015é
时间:20分钟分值:4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

孙中山这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基于( )
A.其与辛亥革命革命动力的一致性
B.其与辛亥革命革命纲领的一致性
C.其与辛亥革命革命对象的一致性
D.其与辛亥革命革命目标的一致性
2.1912年5月,同盟会成员戴季陶在文章中写道:“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并未下令追捕戴季陶。

据此可以推断( )
A.民国初年,国民党与袁世凯存在着激烈冲突
B.辛亥革命后,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C.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坚决反对
D.辛亥革命后,大众传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2015广东惠州质检,15)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

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有成功的机会。

这可用来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
4.《张季子九录肺穆肌啡衔ª,“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5.据史载,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木匠居然做大人”,“良民不肯为旅帅、为司马、为百长,市井无赖及蛮横仆妇喜充之”。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 )
A.拜上帝教理论遭到读书人抵制
B.农民成为其政权的支撑
C.绝对平均主义丧失社会吸引力
D.统治依靠力量和社会秩序实现重建
6.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
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次社会运动应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7.“实际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他们几乎一直无视名义上在北京统治这个国家的民
国政府。

”材料主要描述的是( )
A.辛亥革命后民国有名无实
B.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C.官僚和军阀支持清朝复辟
D.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8.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有一批人鉴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亡的感情使他们感觉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才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

我提出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据《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沈渭滨教授访谈录》整理材料二我国1962Ç“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Ç“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
¾”。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推断这两种观点不同的出发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10分)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分)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运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

(4分)
A组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
题组一太平天国运动
1.D A项并非题干材料主旨;B、C两项不符合史实;杨秀清假借代天父传旨来争夺权力,故D 项正确。

2.B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并且都涉及经济领域改革问题,由于不切实际都未能实现,故①②④正确;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是《资政新篇》,故③错误。

B项符合题意。

3.A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都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正确;两者前途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是要建立农民的政权,辛亥革命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不正确;两者纲领也不同,故C项不正确;两者主体也不同,太平天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辛亥革命的主体是民族资产阶级及其追随者,故D项不正确。

4.答案(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理由: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

未能成功的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环境紧张;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方面的
变革回答;“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是由小农经济的本质决定的。

第(2)问根据《资政新篇》的内容可知,其经济主张是发展资本主义,这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小农经济的政策相对立;“未能成功的原因”应从社会环境、阶级基础等方面回答。

第(3)问可从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回答。

题组二辛亥革命
5.D 从材料可以看出,商绅与革命党人都想光复广州,斗争目标指向清政府,故A项错误;商绅是采取请愿、和平方式,而革命党采取暴力方式,故B项错误,D项正确;商绅阶层要求光复广东,反对清朝统治,故C项错误。

6.C A、B两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根据材料信息“嗣后一切设施,自应谨遵法律办理”,可知黎元洪是“法律”的积极拥护者,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7.C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可知其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不再为磕头而准备”到“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平等观念的传播,故C项正确。

A、B、D三项是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成就的,不符合题意。

8.D 从总统制到责任内阁制的政体变更,并没有导致社会动荡,故A项错误;责任内阁制的实行,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专制,没有导致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宪法上的规定,并不能说明已经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故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而设立,从宪政的原则上讲是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故D项正确。

B组2014—2015年模拟·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C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民族大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民族大革命”强调的是反满,即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这与辛亥革命时期民族革命的含义相似,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其领导阶级的差别,决定了革命的动力、纲领、目标也是有差别的,故A、B、D三项错误。

2.B 戴季陶写文章批判袁世凯不能说明国民党与袁世凯冲突激烈,故A项错误;戴季陶写文章批判政局却未受追捕说明民国初年人民有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故B项正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3.B 由“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有成功的机会”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明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故B项正确。

4.D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错误;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体现;结合所学可知,“一朝一姓之变革”是指封建君主专制的延续,“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为国体之改革”应指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5.D 根据材料信息“木匠居然做大人”“良民不肯为旅帅、为司马、为百长,市井无赖及蛮横仆妇喜充之”可知太平军建立起以贫苦劳动人民为骨干领导的革命政权,政权的依靠力量和社会秩序实现重建,故D项为最佳答案;A项中的“拜上帝教理论”和C项中的“绝对平均主义”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

6.B 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是具有排满色彩的狭隘民族观,因此他说具有“民族主义”精神,说明这场运动矛头对准清王朝,又从材料“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说明这场运动仍属于旧式农民起义,只不过是改朝换代的工具,由此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7.A 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政府时期,中央政府无实权,权力的实际掌控者是地方官僚和军阀,故A项正确;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官僚和军阀支持清朝复辟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8.答案(1)鸦片战争: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

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务运动:近(现)代化的角度。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

(2)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1962年教材:革命史观。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1992年教材:全球(整体)史观。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革命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政治上主权部分被破坏,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依据近(现)代化史观,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开端,主要从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一方面分析。

第(2)问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依据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等方面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1962年教材观点运用的是革命史观,因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开始上升为统治阶级;第二小问1992年教材运用的是全球(整体)史观,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统一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