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大庾岭路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大庾岭路记
朝代:唐代
原文:
先天二载,龙集癸丑,我皇帝御宇之明年也,理内及外,穷幽极远,日月普烛,舟车运行,无不求其所宁,易其所弊者也。
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迳夤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嶫嵥,千丈层崖之半。
颠跻用惕,渐绝其元,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
而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
而越人绵力薄材,夫负妻戴,劳亦久矣,不虞一朝而见恤者也,不有圣政,其何以臻兹乎?
开元四载冬十有一月,俾使臣左拾遗内共奉张九龄,饮冰矢怀,执艺是度,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宣,革其坂险之故。
岁已农隙,人斯子来,役匪逾时,成者不日,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
於是乎耳贯胸之类,殊琛绝尽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宁与夫越裳白雉之时,尉佗翠鸟之献,语重九译,数上千双,若斯而已哉。
凡趣徒役者,聚而议曰:虑始者功百而变常,乐成者利十而易业,一隅何幸?二者尽就。
况启而未通,通而未有,斯事之盛,皆我国家元泽寝远,绝垠胥洎,古所不载,宁可默而无述也?盍刊石立纪,以贻来裔?是以追之琢之,树之不朽。
从大秦帝国到唐朝丞相张九龄
绵延200多公里的大庾岭山脉,横亘在粤赣两省之间。
上古时期,这里人烟稀少,车马不通。
最初的山道开辟,和2000多年前的一场战争有关。
当时,秦始皇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派遣50万大军分5路南征百越,其中一路经过江西南安(今大余)越过大庾岭时,看见岭上遍布荆棘,到处是悬崖峭壁,只好停下来劈山开道……经过数月的努力,一条从豫章(江西)越岭至东粤(广东)的简便山路才得以诞生。
不过,当时虽然有了山路,但道路崎岖,行走其中,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深谷。
这样的情况,直到那位有着“岭南千年第一流”之称的大唐丞相张九龄出现,才得以终结。
公元716年,张九龄告病归乡时经过大庾岭,看见岭路险峻,百姓苦不堪言,便上奏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
他还在奏折中强调,大庾岭道路的重新开辟对帝国财政将有很大帮助,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才能顺利运进中原内地,朝廷收到的税赋才能够“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
听闻有税收,唐玄宗下诏,命令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
于是,大唐历史上一场重要的道路工程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史料记载,接旨之后,张九龄亲自前往大庾岭,履险攀岩,勘测开凿线路。
为了不影响山民的农业生产,他选择在农隙的时候开工,没有炸药,就把木柴堆积在石头表面,用火烧后再引水灌石,使坚硬的崖石裂破之后,再将一块块大石凿开搬走……
工人们忙碌开凿了近两年时光之后,一条宽一丈,长30里的山间大道诞生了。
这条大道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今大余)。
新路开通之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
后人更是吟出了“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的诗句,以褒扬张九龄整修道路的功绩。
此后,历朝历代都对这条岭路十分重视,仅是有文献记载的国家大规模修铺路面就有10多次。
比如北宋时期,时任广东转运使的蔡抗曾经大修道路,而且还在南雄境内的大道上修建“梅关”,大庾岭古道因此又获名“梅关古道”;公元1518年,广东佥(qian)事吴廷举下令在岭道两旁种上松树、梅树5000 余株,他甚至还亲自参与植树,当地县志记载说:吴廷举“十年两度手栽松、种得青松一万株”。
在历史上,大庾岭新路被看成是岭南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生命之路”。
日本汉学家中村久四郎在《唐代的广东》一书中赞美道:“张九龄开凿新路,就是将南北的喉咙,也就是把广东北面的重镇南雄岭开通,使广东的港口和中原交通得到便利,并且间接使广东与中原及海外各国的通商得到便利……”
香药之路
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大庾岭大道开通之后,很快就成为五岭中最庞大的交通要道,取代了原来几条旧路的大部分功能。
南来北往的运输、邮驿、商旅开始络绎不绝——广州沿海及岭南的货物,往往都会转取岭路抵达江西,再沿
章水下到赣江,最后出长江。
交通方便之后,顺着大路而来的货物琳琅满目,但最多的是香药。
曾经,大庾岭古道还有一个别名:香药之路。
史料记载,唐帝国时期,因为国力强盛,海外诸国纷纷“贡唐”和“通商”,“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当时的主要通商口岸广州,也很快成为世界著名港市。
那时候,无论是海外常例贡品香药如龙脑、沉香、磨香等,还是广东本地产的甲香等香料,往往都选择从广州出发,经过大庾岭路下赣江入鄱阳湖,再顺着长江在扬州集散后,通过大运河转运到长安、洛阳等都市和北方各地。
当时,每一个京城的贵族都渴望能够用上来自大庾岭的香药,因为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宋代以后,北往的货物除了进口的犀角、象牙、珍珠、香药等贵重物资和洋货之外,道路上还多了许多重兵把守的车队——他们押运的是铜铁和广盐,也就是宋帝国的命脉。
据县志记载:每年,铜钱币就有五六百万斤途经岭路北运,人力运输需10万人次之多。
而在当时,仅是运送广盐和铜铁器的挑夫商旅,每日就有数千人之多……
历史进入明代之后,每年走岭路北运的广盐已经高达1千万斤。
此时的大庾岭古道,由于为朝廷带来了极高的税赋,已经被称为“黄金大道”了。
对此,过岭路前往南雄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这样描述:“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岭路在历史上的繁盛,让南雄、韶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渔业、矿业全都获益甚多。
前人诗有“南来车马北来船”,“行人虚说小扬州”的诗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商贾云集的盛况。
张九龄与大庾岭路
刘兴洲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广东曲江人。
九龄幼聪敏,13岁以书于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叹赏之曰:“是必远器”。
唐中宗景龙元年(705年)乙巳登进士第,官授校书郎,以道侔(mou)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拜左补阙,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中书侍郎,中书令,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丙子十二月擢升宰相,封始兴伯。
其风度文章为当朝之楷模,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得如张九龄”。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庚辰五月七日遘疾卒,享寿六十有八。
九龄卒后,唐玄宗赐谥“文献”。
其著作甚丰,有《珠玉钞》一卷,《姓源韵谱》一卷,《唐初表草》一卷,《千秋金鉴録》五卷,《曲江集》等;诗有210多首。
有谓:“三唐宰辅无双士,岭南千年第一流”。
开凿大庾岭新路
大庾岭(梅岭),地处南雄市北部323国道27公里处右侧,即正在建的韶赣高速公路开隧道穿其腹部而过。
据明学者郭笃周着《岭海名胜记·梅岭记》云:“谨考梅岭,本名台岭,在南雄府九十里,即百粤五岭之一也。
一曰东峤,以其当五岭之东也。
上有横浦关,即古人入关之路也。
汉初,高帝以将军梅鋗统兵驻此,故曰梅岭。
后令裨(pi)将庾胜戍守,复名庾岭。
”而梅岭得名由来,则因梅鋗功多,封其10万侯。
越(粤)人为重梅鋗之贤,在岭上广植梅树纪念,因此称它为梅岭。
横亘粤赣两省之间,延绵200多公里的大庾岭山脉,上古时人烟稀罕,车马不通。
据史称,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为了完成他“北逐匈奴,南开五岭,”统一中国之大业,派遣50万大军分五路南征百越,其中一路就是经江西南安(今大余)越大庾岭时,但见岭上荆棘载途,悬崖峭壁,秦兵只好劈山开便道通过。
从此,有了一条从豫章(江西)越岭至东粤(广东)的简便山路。
大庾岭虽有山路,但山高嵽嵲(die nie),行路崎岖,雨旸(yang)多艰,商旅告困。
如不小心,易掉深谷,粉身碎骨。
唐立国289年,开元、天宝最为盛极。
在开元之前唐主政近百载,岭南依然蛮荒之地,瘴疠(li)之乡,经济落后,人烟稀薄。
其时,番禺(广州)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经济、文化虽有发展,由于五岭的阻隔和陆路交通不便,山高皇帝远,信息缓慢,致使岭南地区仍然孤悬岭外,遥远难制。
当时主要靠走连县到湖南桂阳,或溯武江上泷口,或沿西江而到灵渠湘水,或走海路过江淮,这些路途遥远,非常艰险。
相比之下,大庾岭路通岭南较近,但也因险峻视为畏途。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在朝廷门下任左拾遗(从八品)的张九龄,时因直言得罪了当政者,告病回归曲江时越大庾岭,见岭路峭险巉絶,人苦峻极,便上奏玄宗帝请求,建议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运进中原内地,可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之目的。
因此,九龄的奏章得到了玄宗帝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
九龄接旨之后,亲自前往大庾岭,履险攀嶝,勘测开凿线路。
随后,为不影响山民的农业生产,利用“岁已农隙;人斯子来”,在当年未普及应用炸药的情况下,用木柴堆积表面用火烧石,而后引水灌石,使坚硬崖石裂破,将一块块大石凿开搬走,真是鬼斧神工的惊叹。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辛,凿通了一条长二十多丈,宽三丈余,高十多丈的大山坳。
且沿南北延伸修整岭道,宽一丈,长30多华里的山间大道。
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大余),从而使大庾岭路变成“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康庄大道。
新路开通之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使岭路“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的畏途变成了通途。
张九龄作为封建社会的
朝廷命官,开岭路躬亲其事,而且进展很快,为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后人褒扬九龄像大禹治水一样的功绩,如旧志载浙江诗人杭世骏《大庾岭谒张文献祠》诗有:“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之句。
历代重视修岭路
大庾岭路,又称驿道和官道。
历代官府对这条交通要道修铺极为重视,曾10多次大规模的修铺路面和种植路树,较大规模的是北宋嘉佑中,时任广东转运使的蔡抗,与其任江西提点刑狱佥事的胞兄蔡挺协商议定,瓷砌大庾岭路各自所辖境内段。
此次修筑岭南路宽一丈三尺,长三百二十五丈;岭北路宽八尺,长一百零九丈。
且种松、梅树,在南雄境内立表“梅关”。
元泰定二年(1325年),路总管亦马都丁调集民工修桥铺路。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崖石铺砌路面九十余里。
成化五年(1469年),广东布政使陈濂会同南雄知府江璞,共商修整岭路事宜,征发民工重修路面。
正德十三年(1518年),广东佥事吴廷举指令南雄府,在岭道两旁种松、梅树5000 余株。
吴亲自参与植树,自称“十年两度手栽松”、“种得青松一万株”。
旧志载:“自宋迄(qi)明,往来宦游者多有补种,某推官女亦植30株,镌诗于石。
”清嘉庆四年(1799年),两广总督觉罗吉庆捐银千两,交南雄州修整岭路,并在官道旁增植松、梅,以资休憩。
迄至清末民初,大庾岭路屡遭兵燹(xian),关楼焚毁,吊桥被烧。
在上世纪初粤汉铁路和1932年的曲江至大余公路先后开通,大庾岭路失去了五岭南北交通要道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日晒雨淋侵蚀,路面破烂,文献公祠倾圮(pi),路松被砍,石碑残缺,古亭倒塌,梅树稀少。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间,南雄党政重视大庾岭路(今谓梅关古道)的修葺(rong)工作,拨专款重修梅关和古道。
重建来雁亭、半山亭、望江亭、陈毅在梅岭临危赋著名《梅岭三章》诗篇碑刻;以及六祖庙、夫人庙、玉皇殿等,重现千年古貌。
为恭迎四方怀古游客,市区至梅岭323 国道两旁种植梅树27公里,形成“一路梅花一路诗”的靓丽风景线。
繁盛的黄金大道
大庾岭新路开通之后,很快取代了原来几条旧路大部分的功能,南来北来往的交通运输、邮驿、商旅络绎不絶,成为五岭南北主要交通要道。
它是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结起来的水陆交通纽带,正如宋余
靖着的《武溪集》云:“沿汴絶淮,由堰道入槽渠,溯大江,度梅岭,下浈水,至南海之东西江者,唯九十里马上之役,余皆篱工楫工之劳,全家坐而致万里。
故之峤南虽三道,下浈水者十有七八焉。
”这时,广州沿海及岭南的货物,溯北江经韶州,入浈江到达南雄,转取岭路至江西南安,再沿章水下赣江,出长江。
故韶州、南雄古来水陆交通两旺,浈江船艇来往如梭,岭路驮担摩肩接踵,古有“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之称。
韶州、南雄因有水陆交通之利,成为五岭南北货物集散地,迢迢岭路,车水马龙,历代不衰。
宋代,北往的货物除进口的犀角、象牙、珍珠、香药等贵重物资和洋货外,主要是韶州岑水的铜和广盐。
单铜钱币每年约有五六百万斤途经岭路北运,这项人力运输需10万人次之多。
还有广盐和佛山的铁器等货物,每天来往岭路的挑夫和商旅日有数千人。
嘉佑间,推官萧世范为解郡民官运之苦而教民造车,一车可胜数人之载。
明景泰元年(1450年),广盐在南安(今大余)、虔州(今赣州)、吉州(今吉安)、临安四府大量销售,广盐经韶州溯浈水上南雄的木帆船五六百艘,每年走岭路北运广盐1千万斤。
加上其他货物的人力运输,“南货过北者日有数千。
”
到了清代,清政府实行海禁,只限广州为对外通商的唯一外贸特区,这使广东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汇之地,中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进出口各种商品淋琅满目,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这些进出口的各类商品大多走水运,经岭路运往中原内地。
古代,南雄境内90华里的岭路设置有珠玑、石塘、里东、灵潭、火径(通济镇)、中站、小岭、新路口等8条街市,岭路两旁茶馆酒肆、饭庄客栈鳞次栉比,为南来北往商旅食宿提供方便。
从州门铺至新路口经商店家有八九百间,其中火径(通济镇)就有120家、经商者收入可观。
民国10年(1921年),据《南雄县农业调查报告》称:县城至新路口的岭路上,“茶亭饭店,一里数间,贩客往来,日计盈万。
”
随着外贸的日益发展,由广州进口的各种货物日增,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闽西等地的土特产,如丝绸、茶叶、药材、火腿、腊鸭、香菇、土纸、粮油等源源南运广州,每年来往岭路的客商、夫役达四五十万人次。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南雄传教后,越岭路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象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絶于途”。
由于岭路的繁盛成为黄金大道,对南雄、韶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渔业、矿业等商品生产发展,实在得益于大庾岭路,尤对南雄经济繁荣获益甚佳。
前人诗有“南来车马北来船”,“行人虚说小扬州”的诗句,生动描写了当时商贾云集之盛况。
仅税收一项,南雄在北宋熙宁十年( 1077年),商税
岁额一万贯。
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税课司岁征各色课税钞10048贯,保昌县署岁征1622 贯,府、县合计11670贯。
天顺二年(1458年),广东巡抚都御史叶盛于县城太平桥(今河南桥)南设太平关征税。
嘉靖十七年(1538年),沿河有盐店、牙行221间,船艇500艘,牛车100辆,共征牙税等银1290.5万两。
万历六年(1578年),太平关征收商税、铁课等银达4.3 万两。
清康熙九年(1670年),太平关移至韶州府征收。
干隆十八年(1753年),府、县共征工商杂税银1516.6万两。
道光四年(1824年),额征工商杂鋭银1942.6 两。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征杂各税实收银5765.74两。
宣统元年(1909年),征杂各税实收银为6439.1 7两。
从上述史记,九龄先贤对社会效应作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千载官民谒公祠
张九龄奉旨开大庾岭新路,后人感其功德,分别在南雄城、梅岭、始兴、曲江(今韶关)先后建有四间文献公祠。
祠内塑像和立碑,以记其事,以供后人敬祭和瞻仰九龄之遗风。
《直隶南雄州志·坛庙》载:南雄城、梅岭、始兴城张文献祠有三:
一在南雄城,原在儒学讲堂东。
宋嘉熙三年(1239年)己亥岁,教授翁甫创。
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岁,教授赵若铦迁学西。
明朝,命有司岁仲春,择日致祭。
宣德九年(1434年)甲寅岁,通判郑建修。
正统十二年(1447年)丁卯岁,知府郑述修。
成化十二年(1476年)丙申岁,知府江璞迁大中书院西。
弘治元年(1488年)戊申岁,林符迁七松堂。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岁,知府黄伟迁关王庙。
五年(1526年)丙戌岁,伍箕迁率性社学,即旧东岳庙。
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岁,知府陆世楷建天峰书院,以文献公与王文成公合祠。
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岁,设在道南书院(今市迎宾馆大楼址),每年春秋,官民合祭。
二在梅岭云封寺旁,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丁酉岁,达鲁花赤察里沙建,宣文阁监书博士、金华王余庆记。
明成化九年(1483年)癸卯岁,知府江璞迁祠后,翰林学士江朝宗记。
正德七年(1512年)壬申岁,知府张顶修。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岁,巡抚张岳修,尚书何维柏记艺文。
清顺治南安副将董大用重修,岭北道参政李际期记。
干隆三十年( 1765年)乙酉岁,广东布政使胡文伯倡修并记。
嘉庆二十年(1815年)乙亥岁,布政司曾燠重修。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岁,布政司赵慎珍、知府罗含章捐廉重修并记。
梅岭顶上的文献公祠塑有像,立有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记》石碑。
历代仕宦贤达越岭于此,都进祠拜谒文献公祠,瞻仰遗像并赋诗、词。
另在岭路的城东五里山接官亭旁,明弘治五年(1494年),奉议大夫广东提刑按察司佥事、于都袁庆祥,建有神龟负文亭。
亭内雕凿一大石龟,长约1.5米,碑高2.6米;宽1.2来。
“文革”期间碑毁,石龟下落不明。
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记》碑拓片,馆藏于南雄博物馆。
三在始兴县城隍庙左的张文献公祠,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己卯岁、知县赵彦偃建。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丁卯岁,训导黄缓、主簿吴应峻相继修。
年久朽圮,知县胡世科谕后裔等倡捐重修门堂寝室,因地布置并树风度楼,与文阁相辉映,为邑之壮观。
于清干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岁告成。
曲江公张文献公祠,在今韶关市区内,创建和毁于何时不详。
韶州古有风度楼,明弘治十年(1497年),韶州知府始建风采楼,与纪念张九龄之风度楼相对。
民国7年(1918 年),驻粤滇军总司令兼督粤赣湘边防军务李根源,对九龄家族墓进行大规模修缮,同时重建飨堂,即张文献公祠。
这些古建筑,是为纪念张九龄而建的。
上述四间文献公祠,历代骚人墨客、仕宦贤达、绅商百姓,对张九龄非常敬重。
为感恩载德,饮水不忘挖井人,每年举行春秋祭祀外,常年有不少人谒拜公祠。
如梅岭山上的文献公祠,几百年来,谒拜者数以万计,其传统美德思想影响深远。
旧志载,明嘉靖时任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过岭谒拜时,作一首《文献祠》诗云:“文献凿庾岭,功与九河同。
河凿免鱼鳖,岭凿免兵锋。
无险不负固,割据无奸雄。
广民永安堵,要领保善终。
岂惟保善终,风气示渐通。
文运以日昌,中土争污隆。
有功弘王化,无田俎豆空。
家徒千顷者,过此无郝客。
”
番禺人士方殿元,清康熙甲辰进士,官知炎城、江宁。
越岭时作《张文献祠》五言诗一首,诗曰:“宰相开南国,文章在日中。
临朝问风度,幸蜀忆精忠。
古庙烟霞合,高峰道路通。
应知遗像内,金鉴明丹衷。
”
清韶州人士冯佩芳作《谒张文献祠》七言律诗一首,诗云:“巍巍风度仰高楼,碧瓦朱薨殿宇幽。
庾岭路通梅信早,书堂岩复树阴稠。
三唐宰辅无双士,百越人才第一流。
飞鸽送书犹细事,尚留金鉴足千秋。
”
为褒扬张九龄为唐代“开元之治”作出的贡献,传承九龄精神,乘纪念张九龄诞辰1330周年活动的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力推介九龄先贤的政治业绩、文学成就、刚正不阿的品质。
这不仅有助于韶关、南雄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对于推动韶关、南雄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重建好韶关风度楼、梅关古道张文献祠。
为韶关、南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增添重彩,促进韶关、南雄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更上新台阶。
注释:
〔1〕自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建科举制,盛唐继之。
张九龄为岭南籍最早登进士第一人。
〔2〕张九龄于唐开元二十四年擢升宰相,乃岭南籍仕林中典范第一人。
〔3〕据清屈大均着《广东新语》第345页称:“东粤诗盛于张曲江,公为唐人物第一、诗亦冠絶一时”。
〔4〕开大庾岭新路,沟通五岭南北主要交通大道,是为古代发展岭南经济第一人。
〔5〕张九龄的政绩、风度以及在盛唐时为百姓、为朝廷所做出贡献,堪称岭南籍第一人。
(刘兴洲:原南雄市政协副科干部,从事文史编研工作。
)
张九龄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北陆路交通干线。
此博文包含图片(2008-10-01 20:58:22)转载▼标签:开元交通干线陆路张九龄大庾岭杂谈分类:见录文记
张九龄,唐朝仪凤三年(678年)生于始兴清化石头塘村。
九龄七岁能文,三十岁擢进士第二,授校书郎;先天元年
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开元四年(716年)秋,九龄辞官归养,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南,北陆路交通干线。
张九龄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北陆路交通干线。
开元六年(713年)春,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迁任司勋员外郎;开元十年,宰相张说荐九龄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张说罢了宰相,九龄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
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
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
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龄进封为始兴开国子,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龄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受株连,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七年,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龄归故乡扫墓,五月七日于韶关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被追封为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张九龄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北陆路交通干线。
张九龄不仅是唐代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著作有《曲江录》十二卷,可惜的是《千秋金鉴录》已失传。
张九龄是始兴的历史名人,而“九龄”在始兴的知名度很高,像九龄街,九龄公园等等都是以九龄公的名字命名的。
江西在“一带一路”中的历史地位与当下作为
2015-06-01 09:28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确定的重大战略。
江西虽是内陆省份,不沿边、不靠海,但在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着深厚渊源,因此,理应在“一带一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新的作为。
历史上江西为丝绸之路的建设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江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输出地。
江西出产的瓷器、茶叶举世闻名、远销海外,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商品。
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来看,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新疆伊犁地区在1976年出土了元代的青花碗和青花瓷片,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宫收藏的元代青花瓷数量世界第一,而元代青花瓷的主产地正是景德镇,这充分证明了江西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来看,近年来从东亚到东南亚、南亚,再到西非、东非,有70多处的考古发现都出土了景德镇瓷器。
特别是在南宋沉船“南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