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传统与叛逆之间的新女性_太阳照样升起_中勃莱特_阿施利的双重形象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作为“迷惘的一代”杰出代言人的海明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著名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颇具魅力,更以含蓄简练的“冰山原则”独树一帜。
尤其是他塑造的“硬汉”形象,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的象征。
谈到海明威时,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硬汉形象。
然而,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日益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在海明威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被评为世界主要文学形象的只有勃莱特·阿施利。
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的处女作《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女主人公。
80多年来,该人物形象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
卡洛斯·贝克在《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作家》中称勃莱特“是个极端伤风败俗的坏女人”。
德孟德·威尔逊在20世纪40年代把勃瑞特定性为“一个唯一有破坏力”[1](P8)的人物。
然而这些评价有失公允。
随着对这部作品的深入挖掘,人们发现海明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太阳照样升起》真实而形象地描述了那个时代新女性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况。
作为女主人公的勃莱特是一个矛盾结合体,其性格具有双重性,她既是颠覆者又是依附者,她的思想与行为介于传统与叛逆之间。
二
《太阳照样升起》刻画了一战后流落在巴黎的一代青年的思想和道德危机,他们痛恨战争,内心痛苦与迷惘。
小说塑造了兼具传统而又叛逆的新女性形象勃莱特。
在战争中,她做过护士,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更不幸的是战争夺走了她的未婚夫。
勃莱特与男主人公杰克是相爱的,却因杰克在战争中丧失性能力而无法结合。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精神上,勃莱特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为了解脱痛苦,勃莱特表现得勇敢而叛逆。
勃莱特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时,海明威是这样描写她的:“她穿着一件针织紧身套衫和一条苏格兰粗呢裙子,头发向后梳,像男孩子。
这种打扮是她开的头。
她身材的曲线如同赛艇的外壳,羊毛套衫使她的整个体型毕露无遗。
”[2] (P24)性感的服饰和象男孩一样后梳的发型无一不是在表现她叛逆的特征。
她还故意闯入一些传统的男性领域,在喧闹的酒吧里酗酒调情,参加巴斯克人的节日狂欢,在血胜味十足的斗牛场看斗牛。
她的叛逆还体现在择偶观念的转变上。
传统的择偶观念是建立在男性主动而女性被动接受的基础之上的。
而勃莱特却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面对众多的追求者,她充分施展她的社交能力和个人魅力,自由地选择着男人,从一个男人转向另一个男人,但从不对任何一个男人许诺终身。
内心痛苦与迷惘导致她采取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借助感官刺激来求得暂时的精神解脱,麻醉苦闷的心灵。
然而这种放荡不羁、声色犬马的生活并没有使她得到满足,反而陷入更深的悲观绝望而不能自拔。
也正是因为如此,勃莱特才会时时在自我克制与自我放纵之间挣扎。
勃莱特的放荡生活正是当时“迷惘的一代”女性反叛的真实写照。
三
值得注意的是,勃莱特并非是一位彻底解放了的新女性。
与其他新女性一样,勃莱特从小就接受传统礼教熏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她很难摆脱它们的影响与束缚。
因此,既受到现代思潮的驱使又受到传统礼教的羁绊的勃莱特总是徘徊于传统与叛逆之间。
勃莱特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她的思想与行为是传统与叛逆两者的折衷。
已经无法回头的她时时受着传统的束缚,这使她更加迷惘与痛苦。
体现她身上的母爱无法抹去勃莱特作为传统女性的性别特征。
当罗梅罗被科恩打得遍体鳞伤时,勃莱特像慈母般地照顾着他。
当科恩要求勃莱特与他一起走时,勃莱特愤怒地将他赶出了房间,就像母亲赶走孩子身边的危险者。
这折射出勃莱特内心深处的母性,而这种母性也正是女权主义者所抨击的。
勃莱特并不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观看罗梅罗斗牛前,她还是和杰克一同走进了教堂为罗梅罗祈祷。
当她跪在神面前,反省自己放荡的行为时,负罪感油然而生。
一个彻底的叛逆新女性是不会为这些标志着新女性特征的行为而痛苦、悔恨的。
虽然勃莱特追求与男人一样的平等,但她在经济上对男人的依赖决定了她不可能完全独立。
通过勃莱特的未婚夫迈克·坎贝尔的讲述,读者可以知到她的经济状况不佳,她需要钱来支付她声色犬马的生活。
她必须依赖于身边的男人,来给她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
在她看来经济上依附于男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从这种意义上讲,勃莱特的行为与传统的家庭主妇是没有区别的。
甚至,人们可以将勃莱特归属于妓女,妓女靠出卖肉体换财,而她施展魅力来赢得男人对她的经济支持,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勃莱特并不直接接受男人的钱,而是让他们为她提供食宿。
在经济上勃莱特对男人的依附性使她降为男人的附属品。
只要经济上不能独立,勃莱特的真正的自由与独立就是空谈。
勃莱特放荡行为的背后,站起来的并非是一个独立、有尊严的女性形象。
人们看到的是颓废、迷惘以及渴望情欲的一位女性。
由于找不到爱情的归宿,勃莱特便在放纵性欲中
徘徊于传统与叛逆之间的新女性——
—《太阳照样升起》中勃莱特·阿施利的双重形象探析
□河北医科大学王昕陈净刘彦娟
179
摘要:莫斯的《礼物》是人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阅读该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学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同时也有助于理解莫斯以及评价他的学术贡献。
书中,作者对“礼物交换”这种极其广泛的习俗首次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研究,激发了学者与读者的多重解读,也引发了人类学及社会科学领域中关于“礼物”的一系列研究。
另外,作者对大量资料和文献的驾驭能力、分析与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以及通过这些所展示出来的社会学或人类学方法,也充分奠定了此书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莫斯;礼物;人类学
人类学对于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它是研究关于他者的学问;同时强调“跨文化”的比较。
这是我在初次接触“人类学”这门学科时,从课堂上学到的“人类学”与其他研究文化的学科之不同的三个特点。
阅读完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莫斯的《礼物——
—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一书,不仅使我深切地领会到以上特点,而且也感到此书的独特之处,并引发我进一步的思考。
接下来,我将以导论和结论这两个章节为重点,从该书创作的背景介绍、几个核心概念的理解、该书所体现的一般性与独特性特点、由该书引发的思考四个部分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作背景的介绍
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是“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外甥和最杰出的学生,是一个能力超群、学养非凡,而且胸怀坦荡、意志坚定的人物”。
1898年涂尔干创办《社会学年鉴》,莫斯负责该刊物宗教方面的研究与编辑。
一战以后,由于其师长、同事相继故去,莫斯承担了延续涂尔干学派的传统和继续自己专业研究的双重任务。
后来,因为工作负荷过重,他“只能放弃自己的专业兴趣,而去接手亡友们所擅长的种种研究。
”至此,莫斯的学术重心从对原始宗教和祭祀的研究转移到比较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上来。
《礼物——
—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
1923——
—1924年,《礼物》最初发表于《社会学年鉴》,1925年正式出版。
“该书是理解莫斯以及评价他的学术贡献的重要依据。
”书中,作者“对‘礼物交换’这种极其广泛的习俗首次进行的系统性的比较研究”,激发了学者与读者的多重解读,也引发了人类学及社会科学领域中关于“礼物”的一系列研究。
另外,作者对大量资料和文献的驾驭能力、分析与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以及通过这些所展示出来的社会学或人类学方法,也充分奠定了此书的重要地位。
二、几个核心概念的理解
书中多次出现以下几个概念,掌握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古式社会
该版本(《礼物——
—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陈瑞桦校,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5年9月)书名的译法比2002年的版本要好(《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
了解他者反思自身
——
—以莫斯《礼物》为例
□湖北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陶慧敏
来弥补内中的缺憾,这也明了她的情感与生活是永远也不能脱离男人的。
在小说的结尾处,勃莱特伤感地说道:“唉,杰克,我们要是能在一起该多好”。
[2](P270)无论勃莱特多么的堕落与放纵,但作为一位女性,她所渴望与追求的仍然只是一个归属。
这个叛逆的现代女性兜了一大圈后最终还是回到了杰克的身边,完成了从叛逆到回归传统的过程。
四
虽然海明威是一位具有强烈男性气质的作家,但他仍然给予了女性世界以特殊的关注,在两性世界中,他从未否定过女人的重要地位。
在女权运动蓬勃兴起的年代里,男人和女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机会日趋平等。
海明威真实地记录了她们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迷惘与困惑。
在《太阳照样升起》中,海明威通过对勃莱特·阿施利的描绘,成功地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新女性的特点与风貌。
勃莱特·阿施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她身上人们能看到那个时期女性地位的变化。
由于受到当时自由思想的影响,勃莱特渴望独立与自由。
然而,经济上对男人的依附使她不可能寻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她本身具有的历史局限性使她无法真正走出迷惘与彷徨。
通过对海明威的作品的深入挖掘之后,我们发现勃莱特既不是“妖女”,也不是“荡妇”,而是西方20世纪20年代,具有时代矛盾特征与反叛精神的新女性。
她既有独立意识较强,追求个人幸福的一面,也有及时行乐、自我放纵的一面。
只有把勃莱特置于她所在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人们才能为她的其行为举止找到合理的解释。
虽然勃莱特有缺陷,但从总体上来说,她是一位徘徊于传统与叛逆之间的新女性。
参考文献:
[1]Wilson,Edmund.The Wound and the Bow:Seven Studies in Literature[M].New York:OUP,1947.8.
[2]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M].赵静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美)库尔特·辛格著,周国珍译:《海明威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