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件-阿Q正传2 精品 00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鲁迅与《阿Q正传》。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
三、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支持孙中山的革 命主张。原学医,后改攻文,期望以此唤 醒民众。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 从事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 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 师范大学授课。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 化,反对旧文化,在《新青年》上发表 《狂人日记》等文,向封建宗法礼教制度 提出挑战,揭露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成 为伟大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 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通缉,南下至厦门大学、中山大 学执教。1927年“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辞职赴上海,研究 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参加并领导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和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利用文化为武器,与反动派做斗 争。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积极参加文学 界、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遗著 集成《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各十卷,还有《鲁迅日记》《鲁迅 书信集》等。
巧妙的反复一次,便沉痛的显示了敌人从惊慌到得意, 阿Q从兴奋到失意的全过程。敌人有惊无失,反而更得意、 更猖狂;而阿Q们则空喜一场,处境更加艰难。 这就是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由 此可见。
神往
心 理 描
革命
深恶痛绝
快意 幻想
兴奋
写 不准革命
失
落
茫
然
绝 望
个性化的心理描写: 文中对阿Q的心理活动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阿Q对革命的神往,阿Q对革命的憧憬;假洋鬼 子不准阿Q革命之后,阿Q的忧愁、苦闷和愤慨, 以及用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安慰,如此等等。
作业: 今年是辛亥革命胜利九十 周年,请以《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再评阿Q形象》 为题,谈一谈《阿Q正传的 现实意义。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革命
梦中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
情
节
不准革命
未庄没有革命 洋先生不准革命
革命幻想破灭
思考题: 1、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
2、阿Q的革命态度如何?
3、阿Q采取了怎样的革命行 动? 4、假洋鬼子为什么不准阿Q “革命”?
教学目标: 重点分析 一. 动词运用的精妙 二. 心理描写的细腻
心理描写的手法丰富多彩:有对阿Q心理活动 的概述,有阿Q的“内心独白”;有梦境、幻觉 的描写,还有的是将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紧密结 合在一起。
这些个性化的心理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 鲜明、生动,而且有效的深化了主题。
揭示主题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中国 的封建势力盘根错节非常强大;中国的资 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这两个原因,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的 软弱性和妥协性,造成了辛亥革命的不彻 底性。以致革命后革命的基本群众的境遇 没得到改善,而革命对象威风不倒。革命 对象不准革命群众革命的怪事,就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精妙的动词
嚷
喊
唱
飞
游
踱
怯怯地迎
怯怯地 躄
一个“嚷”字形象地 显示了阿Q不能自已的兴 奋和激动,他的兴奋源于 他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他 所嚷的“造反了!造反 了!”正是其自发革命的 心声。
从“嚷”到“喊”,阿Q的气势明显 地增强了,这是“嚷”的效果激发了他, 给了他勇气和力量。但他对革命的认识还 是糊涂的,他高喊的口号就清楚的表明了 他对革命 的理解和要求,两句“我要什 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就绝妙 的反映了他的自私和狭隘,但同时也显示 了他不做牛马要做人的强烈愿望。
怎么一回事!
一个“飞”字,阿Q风风火火、喜 形于色之态跃然纸上,扬眉吐气、得 意忘形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飞”字,再辅之 “嚷”“喊”“唱”,就淋漓尽致的 展示了革命高潮到来之际劳苦大众自 发的革命热情和极大的斗争勇气。
闹腾了一阵子之后,情景实在让阿Q失望。 一个“游”字就清楚的显示了他此时的失落和茫 然。 既而由“游”到“踱”,则更见其情绪的低 落。一个“踱”字,使人不难想到他步履的沉重 和神情的凄然,风风火火一阵子,到头来只落个 “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怎不叫人痛心呢?! “飞”“游”“踱”三个词,绝妙的浓缩了 阿Q的由兴奋到失望的痛苦经历。这不仅仅是他 一个人的经历,也是当时广大劳动群众的真实心 迹。
理解了这三个词,就记住了辛亥革命的惨痛
赵太爷
怯怯地迎
阿Q
怯怯地躄 进去
这两处“怯怯”,看似平淡,却极富深意。同是“怯 怯”,却由赵太爷换成了阿Q。仅此一换,就足以深刻显 示出社会又变了天。前一个“怯怯”是写革命高潮到来之 际,封建势力的惊恐,能反映出革命声势的迅猛;后一个 “怯怯”则反映了阿Q的胆怯和失落,进而折射出反动势 力的嚣张。
与“喊”相比,“唱”更能表现 阿Q的兴 奋和得意,以往在未庄“连姓赵都不配”的他, 今天却不仅敢大声的“嚷” 、高声的“喊”, 而且还敢昂首的“唱”。这就表明他能感觉到 革命对他是有利的,于是他有了革命的热情和 勇气。
但是,他唱词的要点又落在“打”字上, 足以表明他当时最急切的心情就是报仇。在阿 Q身上,自发的革命热情和狭隘的自私心理就 是这样始终交织着。 没有人开导他,没有人指引他,没有人理 解他。他的喜和忧,他的快意与失望,都处在 自生自灭之中,他至死都没弄明白“革命”到底是
三、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支持孙中山的革 命主张。原学医,后改攻文,期望以此唤 醒民众。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 从事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 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 师范大学授课。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 化,反对旧文化,在《新青年》上发表 《狂人日记》等文,向封建宗法礼教制度 提出挑战,揭露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成 为伟大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 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通缉,南下至厦门大学、中山大 学执教。1927年“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辞职赴上海,研究 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参加并领导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和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利用文化为武器,与反动派做斗 争。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积极参加文学 界、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遗著 集成《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各十卷,还有《鲁迅日记》《鲁迅 书信集》等。
巧妙的反复一次,便沉痛的显示了敌人从惊慌到得意, 阿Q从兴奋到失意的全过程。敌人有惊无失,反而更得意、 更猖狂;而阿Q们则空喜一场,处境更加艰难。 这就是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由 此可见。
神往
心 理 描
革命
深恶痛绝
快意 幻想
兴奋
写 不准革命
失
落
茫
然
绝 望
个性化的心理描写: 文中对阿Q的心理活动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阿Q对革命的神往,阿Q对革命的憧憬;假洋鬼 子不准阿Q革命之后,阿Q的忧愁、苦闷和愤慨, 以及用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安慰,如此等等。
作业: 今年是辛亥革命胜利九十 周年,请以《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再评阿Q形象》 为题,谈一谈《阿Q正传的 现实意义。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革命
梦中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
情
节
不准革命
未庄没有革命 洋先生不准革命
革命幻想破灭
思考题: 1、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
2、阿Q的革命态度如何?
3、阿Q采取了怎样的革命行 动? 4、假洋鬼子为什么不准阿Q “革命”?
教学目标: 重点分析 一. 动词运用的精妙 二. 心理描写的细腻
心理描写的手法丰富多彩:有对阿Q心理活动 的概述,有阿Q的“内心独白”;有梦境、幻觉 的描写,还有的是将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紧密结 合在一起。
这些个性化的心理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 鲜明、生动,而且有效的深化了主题。
揭示主题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中国 的封建势力盘根错节非常强大;中国的资 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这两个原因,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的 软弱性和妥协性,造成了辛亥革命的不彻 底性。以致革命后革命的基本群众的境遇 没得到改善,而革命对象威风不倒。革命 对象不准革命群众革命的怪事,就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精妙的动词
嚷
喊
唱
飞
游
踱
怯怯地迎
怯怯地 躄
一个“嚷”字形象地 显示了阿Q不能自已的兴 奋和激动,他的兴奋源于 他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他 所嚷的“造反了!造反 了!”正是其自发革命的 心声。
从“嚷”到“喊”,阿Q的气势明显 地增强了,这是“嚷”的效果激发了他, 给了他勇气和力量。但他对革命的认识还 是糊涂的,他高喊的口号就清楚的表明了 他对革命 的理解和要求,两句“我要什 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就绝妙 的反映了他的自私和狭隘,但同时也显示 了他不做牛马要做人的强烈愿望。
怎么一回事!
一个“飞”字,阿Q风风火火、喜 形于色之态跃然纸上,扬眉吐气、得 意忘形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飞”字,再辅之 “嚷”“喊”“唱”,就淋漓尽致的 展示了革命高潮到来之际劳苦大众自 发的革命热情和极大的斗争勇气。
闹腾了一阵子之后,情景实在让阿Q失望。 一个“游”字就清楚的显示了他此时的失落和茫 然。 既而由“游”到“踱”,则更见其情绪的低 落。一个“踱”字,使人不难想到他步履的沉重 和神情的凄然,风风火火一阵子,到头来只落个 “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怎不叫人痛心呢?! “飞”“游”“踱”三个词,绝妙的浓缩了 阿Q的由兴奋到失望的痛苦经历。这不仅仅是他 一个人的经历,也是当时广大劳动群众的真实心 迹。
理解了这三个词,就记住了辛亥革命的惨痛
赵太爷
怯怯地迎
阿Q
怯怯地躄 进去
这两处“怯怯”,看似平淡,却极富深意。同是“怯 怯”,却由赵太爷换成了阿Q。仅此一换,就足以深刻显 示出社会又变了天。前一个“怯怯”是写革命高潮到来之 际,封建势力的惊恐,能反映出革命声势的迅猛;后一个 “怯怯”则反映了阿Q的胆怯和失落,进而折射出反动势 力的嚣张。
与“喊”相比,“唱”更能表现 阿Q的兴 奋和得意,以往在未庄“连姓赵都不配”的他, 今天却不仅敢大声的“嚷” 、高声的“喊”, 而且还敢昂首的“唱”。这就表明他能感觉到 革命对他是有利的,于是他有了革命的热情和 勇气。
但是,他唱词的要点又落在“打”字上, 足以表明他当时最急切的心情就是报仇。在阿 Q身上,自发的革命热情和狭隘的自私心理就 是这样始终交织着。 没有人开导他,没有人指引他,没有人理 解他。他的喜和忧,他的快意与失望,都处在 自生自灭之中,他至死都没弄明白“革命”到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