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简史:八一15首古代军歌献礼英雄解放军组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一15首古代军哥献礼英雄解放军组图
古代军队打了胜仗,奏着胜利的乐曲回来,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社稷,是古代军礼之一。

而凯歌也就是军乐,亦作“恺乐”。

“恺”与“凯”通。

《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

”又云:“王师大献,则令奏凯乐。

”可见这是一种蔚然可观的礼乐制度。

为什么有这一套排场?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编辑的兵书《司马法》说:“得意则恺乐、凯歌示喜也。

”原来是表示向皇天后土、祖宗神灵报喜,可以起到鼓舞军心、提高斗志的作用。

当然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宣传手段。

从春秋战国起,奏凯歌的军礼代代承袭下来。

最早的“左执律”,说明有一排于执十二律吕乐器的军乐队在吹奏,列队在左边,与执黄钺的队列形成仪仗,作为先导走在前面。

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有待考证。

不过《晋书〃乐志上》记载明白:“其有短萧之乐者,则所谓王师大捷,今军中凯歌也。

”由此可知,时至晋代短萧是凯歌的主
奏乐器。

大约是从宋代开始,不一定局限于在王师凯旗献俘时才奏凯歌,中间要是一个战役或者一场战斗取得胜利,士卒们是可以高唱凯歌的。

既然是唱,就有了歌记词。

古代只有诗人、词人、文学家,而没有专业军歌作家,所以凯歌词一般是士卒自编的,不外乎是“下里巴人”的作品,只要能表达胜利喜悦的心情就行了。

北宋时,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 ~1095)在元丰五年(1082)前知延州(今陕西延安),西夏常来侵扰,他加强防御,时得胜仗。

他发现“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吭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

但是“凯歌词其多,皆市井鄙俚之语”。

(《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五)于是这位支持王安石变法、颇有改革精神的州官,一气呵成,“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

军歌,作为一种兼有教育、宣传、娱乐等多种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宣传军队宗旨、严明纪律、壮大声势、鼓舞军气和瓦解敌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早在上古武王伐纣时,“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之后,金戈铁马、铿锵有力的军歌历代有之,如楚汉相争,张良策划四面楚歌以助汉灭项羽;抗倭名将戚继光亲编《凯歌》、《风涛歌》等训练部队、鼓舞士气。

1、《诗经·国风·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中国最早的军歌,就是这首《诗经》中描写的,秦国抗击西戎入侵的一首诗歌。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怎么说没有征衣?我们将同披战袍。

大王已下令集合,赶快准备好兵器,我和你同仇敌忾。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虽然此歌所唱,只是战前动员的情形,并没有出征作战的内容。

但《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2、屈原楚辞《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屈原所作《国殇》,开头四句写战士披
坚执锐,战车迎敌,短兵相接,很像是一首沙场厮杀的战歌。

然而,它整篇却只是祭歌,祭奠那些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接下来便是战败的惨烈景象,“严杀尽兮弃原野”,“子魂魄兮为鬼雄”。

3、东汉军歌《马踏燕然》
批铁甲兮,挎长刀。

与子征战兮,路漫长。

同敌忾兮,共死生。

与子征战兮,心不怠。

踏燕然兮,逐胡儿。

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附注:军歌“建威扬德,风敌劝士”,这是东汉的蔡邕
在其所著《礼乐志》论述军乐时提出的。

也有人说“大风起兮云飞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西汉的军歌!
4、柔然汗国战歌
北朝时,与西魏对峙的柔然汗国有一首颇为大气的军歌:
茫茫瀚海,亲亲我家。

滚滚尘土,悠悠我穴!
朗朗乾坤,男儿热血,
浩浩苍穹,佑我柔然!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柔然战歌的汉译文。

三国时,曹操命缪袭作鼓吹曲,于是有《魏鼓吹曲》组歌十二首《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等;吴国让韦昭作鼓吹曲,于是有《吴鼓吹曲》组歌十二首《摅武师》、《伐乌林》、《克皖城》等。

有人称其“字硬句坚,一扫沉靡,颇有
些《长征组歌》的气势”。

然而,这些都是战后的追叙,并非战时的军歌。

如《获吕布》赞颂曹操率军东围临淮,生擒吕布:
获吕布,戮陈宫。

芟夷鲸鲵,驱骋群雄。

囊括天下,运掌中。

5、如《克官渡》歌唱曹军以少胜多,官渡一战,大破袁绍:
克绍官渡,由白马。

僵尸流血,被原野。

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

沙塠旁,风飞扬。

转战不利,士卒伤。

今日不胜,后何望。

土山地道,不可当。

卒胜大捷,震冀方。

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6、大唐战歌《秦王破阵乐》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
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天威直卷玉门塞,万里胡人尽汉歌!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
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
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7、宋·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8、明朝《红巾军》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这是元末起义红巾军的军歌,至今仍在传唱不休。

整首军歌朗朗上口,非常振奋士气。

9、明·戚继光《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据说,当时戚家军“一唱三和,声震林木,兴逸起舞,上下同情,抵掌待旦,浩然南征”。

但它只是一时的奏凯之歌。

10《风涛歌》明·戚继光
日晕则雨,月晕则风。

何方有阙,何方有风。

日没脂红,无雨风骤。

反照没前,胭脂没后。

星光闪烁,必定风作。

海沙云起,谓之风潮,名曰飓风。

大雨相交,单起单止,双起双消。

早晚风和,明日更多。

暴风日暮,夜起必毒。

风急云起,愈急必雨。

雨最难晴,应防暴生。

春易传报,早生晚耗。

一日南来,一日北到。

南风防尾,北风防头,
南吹愈急,北必不专。

云多车形,大主风声。

云下四野,如雾如烟,名曰风花,主有风天。

云若鳞次,不雨风颠。

雨陈西北,风如泼墨。

起作眉梁,风雨先。

雨急易霁,天晴无妨,水生靛青,主有风行。

海燕成群,风雨便临。

白肚风作,乌肚雨淋。

海猪乱起,风不可已。

逍遥夜叫,风雨即至。

一声风,二声雨,
三声四声断风雨。

虾龙得纬,必主风水。

蛇盘芦上,水高若干;
头垂立至,头高稍延。

月尽无风,来朔风雨。

廿五、六若无雨,初三、四莫行船。

春有廿四番花信风。

梅花风打头,楝花风打尾。

正月忌七、八,北风必定发。

二月忌初二,三月忌清明,五月忌夏至。

正月落雪起,算至百廿日,期内必难止。

欲知彭祖忌,六月十二日,前后三四宵必不爽,
此朝七、八三日内,必有北风还。

九九当前,后三、四日内难消。

十月忌初五,三、四日前后,冬至风不爽。

腊月二十四间,月临箕、毕、翼轸四宿,风起最准。

抗倭名将戚继光之《风涛歌》词,是一篇关于天气现象的文章,便于让士兵上口传唱,利于军事行动。

于今得之,不止可以参考气象,更增加对名将的敬佩景仰。

11、清朝陆军军歌《颂龙旗》
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
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坦率的说,看起来不像军歌,反而很像国歌。

1902年,黄遵宪一口气写出了《军歌二十四章》,包括《出军歌》、《军中歌》、《旋军歌》各八章。

词风大气磅礴,雄浑雅正。

试看其第一章:
四千余年古国古,是我完全土。

二十世纪谁为主?是我神明胄。

君看黄龙万旗舞,鼓鼓鼓。

第二章:
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

感生帝降天神种,今有亿万众。

地球蹴踏六种动,勇勇勇。

其二十四章,每章的结束句均为三个重叠的字,二十四个叠字连缀起来就是:
鼓勇同行,敢战必胜,
死战向前,纵横莫抗,
旋师定约,张我国权。

12、清末的一首《出征歌》得文辞典雅,古风犹存:
风飘飘兮雨潇潇兮军容照严寒
誓捐躯于酬国兮壮志不复还
千人万人相送兮欢呼夹道旁
祝吾师之长征兮扬名于四方
秣尔马兮荷尔戈兮决胜于沙场
救万民于水火兮箪食而壶浆
直捣黄龙之穴兮奏凯旋之章
扬汉声于绝域兮军乐其洋洋
13电视连续剧《亮剑》主题歌《中国军魂》气势磅礴,节奏铿锵,不同凡响,让我们领略了一种听觉震撼力和阳刚之气:
如果祖国遭受到侵犯?熏热血男儿当自强,
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给我生命,给我力量,
就让鲜血染红最美的花,洒在我的胸膛上。

红旗飘飘,军号响,
剑已出鞘,雷鸣电闪,
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向前进,向前进,中国军魂!
中国军歌竞起。

且国家不幸诗家幸,军歌往往出手不凡,
各见风骨。

如《从军新乐府》:
飞龙招展汉旗黄,十万横磨剑吐光,
齐唱从军新乐府,战云开处阵堂堂。

海外冤氛逼九州,吾人今日赴同仇。

牺牲血肉寻常事,莫负生平爱自由。

《义勇队》:
执干戈,卫我山河,
莫蹉跎天时地利,恃人和。

《海战》:
烟雾深重重,响澎湃波浪排长空。

战舰坚且雄,一只只排列阵图工。

《从军》:
枪在背,刀在腰,壮志不肯消。

《女革命军》:
女革命,志灭清,屏弃那粉黛去当兵。

《妇人从军》:
天有美人虹,地有少女风,谁云巾帼不英雄?
这些军歌在清末民初,流行于军队,也流行于学校。

14、北伐战争中流行《国民革命军军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

齐欢唱,齐欢唱。

15、红军时期流行《工农兵联合起来》:
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
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消灭敌人!
我们勇敢,我们奋斗,
我们团结,我们前进,
杀尽那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大本营
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工农兵。

1931年东北沦亡,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空前的救国热情,激发了军歌创作的新高潮,产生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中国军歌。

其中有些是我们至今仍然熟悉的,如《抗敌歌》“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旗正飘飘》“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奔向那抗战的前方”,《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八路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

但也有不少是不应该被遗忘却已经被我们遗忘了的。

试举两例:《二十军(川军)军歌》共十段,第一段是这样的:
男儿乘风破万里,最好沙场死,国辱未雪怎成名,宝刀携出征。

抗强权,除国贼,扫夷氛兮征禹域,莽莽长城,出入纵横,大地播英声。

其第七段则以“朝鲜缅甸与安南,原是我外藩”开头,这是现代中国人久违了的一种表达。

抗日名将孙立人所部新一军,其《知识青年从军歌》也极有气势,其三段歌词分别这样开头: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