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黑土方言词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地黑土方言词库·东北话大全·“东北臭鼻子话”史上之最强版本
〔作者-王泽生、2010年12月18号下午,于呼兰河中游小城绥化、全文合计39411个汉字〕
中国大东北,乃地理、气候、人文、行政四重身份的独特区域,而且还是多民族聚居杂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等原主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渐有大量的流人、站人等汉民涌入,尤其是清代闯关东移民潮的兴起,以及禁荒政策的废除导致跑马放荒运动忽然崛起,涌入东北的人口骤然增长,东北当地土著民族与移民融合的步伐迅速加快。

这样,从清代中后期至清末民初东北方言逐步形成。

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仍存留着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印记,其中主要集中于风俗方面的别具一格的词汇领域。

东北方言,据东三省大致有三部分,即辽宁的“海蛎子”味、吉林的“苞米楂子”味、黑龙江的“土腥子”味。

譬如,据紫华(陈子华)提供的辽阳方言里:辽阳的“輎坡”一词指人穿鞋子往后歪,在呼兰河则叫“坐根儿”;辽阳的“盖了帽了”一词是“贼好”的意思,在黑龙江呼兰河则叫“头子”。

东北汉语方言有词汇的变迁现象,例如:“夜特”一词是呼兰河方言,指过去生产时代55马力的大型四胶轮的拖车,现在这种农业机械被小型拖拉机取代了,现在俗语称“小四轮子”。

东北方言词汇还有废用的情形,如“电锅”一词指过去乡村放映露天电影所用的小型发电机,现在农村电影业因电视的普及、电脑进入百姓生活而衰败了,“电锅”一词成为家用电饭锅的省称了。

东北荒原,其实是茫茫森林与浩瀚的草原以及林海雪原的结合体,东北古代游牧渔猎的族团驰骋于其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语言,寒地黑土的东北方言具有森林般奔腾的张力和大平原般辽阔的豪性,这即是东北话最真实的围栏。

东北人旷达豪爽、直白昂扬,东北话亦如此,东北话原始而朴实、直白而诙谐幽默、不矫揉造作、纯真而最具亲和力,这种鲜明的词汇特征与东三省作为移民省份分不开的,东北方言是多种方言杂交的产物。

故而东北话浓而醇,到了土得掉了渣的程度,最土的即是原生态的最鲜活的语言。

雪村、刘老根、“药匣子”等人叫东北话大紫大红起来,尤其是东北话为主的小品、影视作品走俏全国。

东北话真“土”,的确,东北话散发着黑土最肥沃的醇香。

诸如:干啥→干哈、旮旯、那疙瘩等靠舌根部发音的词汇,都是东北人自身性格的缩影,俗话说话如其人。

难怪有人说:这样的「乡音,就会不自觉地走入那样一个人群之中,而这人群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把你当作兄弟一般地接纳下来,那种铿锵的语言撞击着人们彼此亲近的欲望。

」东北话里有大量富于表现力的词汇,诸如:得瑟、哥们儿、姐们儿、可着劲儿造、咱爸、咱妈、贼、贼好、贼次(最差的意思)、贼腻歪、贼带劲儿等等,还有:人→yín、让→yàng、侃大山→瞎白乎等。

【以东北方言词汇创作的段子两则】
〔1〕孩子小的时候,玩嘎啦哈,弹流流,扇pia几,滑爬篱,男孩子皮实,不喜欢女孩子成天尿叽的样子,所以长大后特尿性。

东北孩子小的时候,门牙卡掉过,波了盖儿在马路牙子上卡突噜皮了,回到家后爸妈总会问:咋整的啊,一天天毛楞三光的!东北孩子小的时候,贼淘,晒的雀黑,每晚回到家小脸都魂儿画儿的,爸妈总会说:成天遥哪瞎跑,瞅你
那脸,埋了巴汰的!东北孩子小的时候,上课不听讲,唠嗑,瞎闹,滋哇乔叫唤,把老师整激眼了说:天天上课瞎白乎,不听课!东北孩子小的时候,在课堂上喜欢吵吵,吵吵到鸡赤掰脸,旁边的人烦了说:你们俩找削啊!东北孩子各应爱溜虚拍马的屁精,看见了总恨不得谁家的驴撂蹶子踢他一脚。

东北小小子总喜欢跟东北丫头疯,东北丫头总会先翻愣小小子,然后大叫:又晒脸,是吧!东北丫头不能惹,一惹就炸庙。

东北小小子总是这么说东北丫头,一天天巨能扎哄,长的苛碜不说还跟欠儿登似的,没有消停时候!东北小小子没事时不喜欢和东北丫头叽咯浪,卖呆儿的时候还得听生气的东北丫头在旁边念叨:脑带瓜疼啊!东北小伙要是哪天歇罕哪个东北姑娘还不意思说,东北姑娘倒挺直接:瞅你一天天假假估估,扭扭捏捏,叽叽歪歪,吭吃瘪肚的样,是不稀罕我?说完脸也红。

东北姑娘总是冷不丁的亲她对象东北小伙一口,东北小伙心里美滋儿的,嘴上却说:嘎哈啊,整我一脸!东北姑娘能胡咧咧,小嘴叭叭的,东北小伙不愿听就会鸟儿悄的走开。

东北的冬天大家最喜欢坐夜炕头,拥护啥?脑乎呗!东北男人没事喜欢整几盅小烧,喝的直吐回到家,东北媳妇见了心疼嘴上却骂:瞅瞅你,得儿呵的,又整这么多,成天洋了二正、五迷三道的,让你喝你就喝,虎啊!东北男人血性,尿性,讲究,对人贼拉热情,看到那种二虎巴唧的人总会说:俺们那旮旯儿压根就没有你这种人。

〔2〕春天到了,咱这疙儿又要暴土扬灰,埋了八汰了。

大家出门多注意啊,别杨了二正的,加小心,沙子别整到眼睛里。

工作上也别老突鲁反仗,半拉科机的,有点敬业精神。

虽说这年头挣点钱都不容易,但也别老买那便宜娄搜的破玩意儿,对自己好点儿。

家里头家务活也多干点,别总整得屋里屋外皮儿片儿的,墙上也魂儿画儿的。

工作一天回来看着夺闹听啊!性格外向的,稍微收敛点,别老二虎八叽,毛愣三光的,说话办事有点谱,武武玄玄的瞎忽悠,时间长了,也让人咯应。

性格内向的呢,多和人沟通,说话别老吭吃瘪肚的,做事要七吃咯嚓,麻溜儿利索儿的。

年纪轻的呢,不要习里马哈,的的搜搜,跟老人说话客气些,有点耐心,别总鸡吃掰脸的。

年纪大的呢,也不要脚着自己已经老天扒地,老么喀嚓眼了,要保持年轻心态。

总之,春天来了!大家都多到户外溜达溜达,别老趴家里把自己整得罗锅拔象的。

【东北农家“四大”俏皮嗑】如今,由荧屏小品而来的所谓的文化儿人“没事走两步”,很是诙谐。

其实,东北话相当的诙谐了,东北乡间有很多“四大”之类俏皮嗑,特别在上世纪集体劳动的生产队时代特别流行。

这类俏皮嗑的“著作权”归农家所有,而且有不少是“荤的”(黄的),比如:四大欢、四大蔫等等。

这类荤段子的别称有:扯大春(辽阳方言)、攋大膘、扯大拦儿、扯片篮儿、侃大山、说伢子话、扯犊子话、扯耳马卵子等等。

四大累:杈大墙,脱大坯,生孩子,娶后妻。

四大嫩:黄瓜扭,河边柳,小孩的鸡鸡,大姑娘的手。

四大憋屈:蹲小号,挖菜窖,家被盗,戴绿帽。

四大香:开河鱼,下蛋鸡,回笼觉,二房妻。

四大绿:大葱的芯,西瓜皮,绿豆蝈蝈,邮电局。

四大红:杀猪的盆,庙上的门,大姑娘的唇,火烧云。

四大娇: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跑腿子的行李,大姑娘的腰。

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四大小:金钢钻儿,绣花针,几子的脸皮,跳蚤的心。

四大长:高压线,老河套,万里长城,火车道。

四大脏:褪猪的水,数钱的手,茅楼儿里的大蛆,骂人的嘴。

四大慢:车进站,船靠岸,王八爬山,慢性子汉。

四大黑:炕洞土,大烟枪,猪八戒的老脸,屎克郎。

四大没脸:喝酒的嘴,破鞋的腿,耍钱的爪子,大烟鬼。

四大老:癞蛤蟆的皮,老母猪的脸,卤水多的豆腐,瞎马的眼儿。

四大松:耍圈的筐,大裤裆,老娘们的肚皮,马腮帮。

四大宽:铺着地,盖着天,海里洗澡,枕着山。

四大窄:独木桥,小茅道,老农的扁担,皮鞭梢儿。

四大欢:顶风鱼,顺风旗,二口子的被窝,叫春的驴。

四大破:粘帘子的豆包,冻坏了的茄,济公的扇子,大破鞋。

四大蔫:霜打的草,入笼的鸟,撒了气的皮球,老头的屌。

四大损:骂哑巴人,踢寡妇门,踹瘸子大腿,挖祖坟。

四大忙:狼叼猪,狗咬羊,孩子掉井,找茅房。

四大硬:门洞子的风,练武的弓,房檐上的冰溜子,老山东。

【东北方言特殊的发音】
r→y:“人”读作“银”
sh→s:“声音”读作“僧音”
ch→c:“赤字”读作“刺字”
zh→z:“张灯结彩”读作“脏灯结彩”
东北方言,山东方言,不会翘舌,只能平舌,故r→y、sh→s、ch→c、zh→z
东北方言声调最明显就是平声字读出来就变成入声,如:高兴gao1、xing4:读出为gao4、xing4
到银行取钱:qiu钱。

地方:嘎达。

我:咱。

【大连方言】
我:俺
傻:biao1
吃:dai3
踢:juan3
药:yue3
特:xie3
你:nan3
抹布:ma3布
俺真叫你给开了:an3、zhen4、jiao4、ni2、gei2、kai4、la
我们嗯呐:wang、men、nen、na
说话:xue、hua
河:huo
车:qie
特别:cheng、di
热:ye4
东西太脏:太埋汰
【沈阳方言】
喜欢:好使,没毛病。

耍尼吆:耍大刀呢吆
客人:qie3
大街:大gai1
人作事脱拉:太默记
【吉林方言】
heng2、di4:可能。

咱:我、她。

【东北方言举例】
很:贼。

很好:贼好。

肥皂:夷子。

糟蹋:造。

东西结实:扛造。

啥:哈ha2
干:ga4
干啥:ga4ha2
瓜子:mao2、ke4
【风物词语·房舍】
1.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东北俗话。

2.口袋房:满族老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

3.外屋、外屋地:一进正屋屋门的厨房。

4.里屋:厨房西侧的卧室。

5.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

正屋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

5.南北炕:以南炕为上,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

烟囱在屋外西山墙旁独立筑起,为圆形,高出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

6.对面屋:现在的东北民居一般是砖瓦结构,中间开门。

中间一进门是“外屋”,东西两侧是“里屋”,大多只有一面南炕。

7.下屋:除正房(上屋)外的东西厢房。

8.院套儿:房前屋后再用墙或“障子”(栅栏)围起来。

9.地窨子:现在一般指室内地面低于室外且低矮简陋的小房子。

最早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冬季寒冷时居住,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10.马架子: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1.窝棚:马架子,现在东北的一种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只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多为看护瓜菜的临时住处。

【风物词语·用具】
1.悠车(儿):是东北的满、鄂伦春、达斡尔、汉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悬于空中可悠荡的摇篮,以薄木板揻成,长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或檩子的挂勾上,离地或炕一般有三四尺。

摇篮四壁涂彩绘画,有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

满族有悠车来历的传说,清代蒋良骐《东华录》载:「太罕始生时,仙女以桦皮为车形,摇渡鸭绿江。

以故北地婴儿弥月,即行上车。

车为椭圆形,悬革于梁下,结铜环,人往来推之,婴儿自睡。

」东北俗谚说“养个孩子吊起来”。

2.爬犁(雪橇):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

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代一些书籍称赫哲族为“使犬部”或“狗国部”,元朝及明清之际都在此设置“狗站”。

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狗最多十几条,至少要两条以上,“狗橇”是冬季的主要交通工具。

现在,东北还可以看到狗爬犁。

【风物词语·服饰】
靰鞡(也作乌拉):也叫棉靰鞡、胶皮靰鞡,或“靰鞡头子”(略含贬义),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由满族人最先发明的。

一般用牛皮或鹿皮缝制,帮与底为一整块皮子,鞋脸带褶并有穿鞋带的耳子。

《鸡林旧闻录》说:「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

」靰鞡鞋得名于靰鞡草(乌拉草),相当于鞋里垫的棉絮,其「草色深碧,其细如发,长者有四尺余,吉省各地皆产;溪谷岩石中蒙丛下垂,入冬不枯,性温暖,能御寒避湿,东人常取之铺卧榻,农工等人均以著履。

」故有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

“者儿”与“褶儿”谐音。

【风物词语·饮食】
1.满族:萨其玛、豌豆黄、白肉血肠。

2.鲜族:冷面、打糕、各种“饽饽”。

东北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即“豆面卷子”;夏天吃“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在柞树或椴树叶子上摊粘面和豆馅后对折蒸熟而成;秋冬时节,用黄米磨成水面,或夹小豆泥蒸粘糕饽饽,或包上小豆馅烙“粘火勺”,或大量地蒸“粘豆包”——且冻于户外随吃随馏。

3.满族:苏子叶饽饽(苏耗子),是用粘面做皮,小豆做馅,用苏子叶裹上蒸熟。

【风物词语·动植物】
1.与古高句丽、朝鲜族、鞑子有关的植物:高丽参、高丽果儿、鞑子香(兴安杜鹃)、金达莱。

2.与满语有关的植物:乌拉花儿、乌拉草、乌拉。

3.与满语有关的动物:飞龙(榛鸡,《黑龙江外纪》载“江省岁贡鸟,名‘飞龙’者,应系‘斐耶楞咸’之转音也”)、哈什玛(哈什玛油,中医用作强壮剂,哈什玛是满语音译)。

【习俗词语·游戏】
1.抓嘎拉哈:俗称“背式骨”,嘎拉哈是满语译音。

流行于东北地区汉、满、蒙、赫哲、达斡尔等民族民间的游戏,以羊、猪、狍子、鹿的后腿关节小骨头做成。

满族有金兀术勇取狍子、野猪、黑瞎子的嘎拉哈的传说。

各地“嘎拉哈”的别称:吉林叶赫——珍儿、肚儿、轮儿、坑儿;辽北——珍儿、轮儿、壳儿、背儿。

嘎拉哈,本是男人的游艺,后渐成妇女儿童的游戏。

2.跑马城:是满人闯关守城的儿童游戏。

由人数相当的两队相对而站,相距约十几米,
手拉手成人墙。

甲队喊“急急令”,乙队喊“跑马城”,甲队喊“马城开”,乙队喊“打发小姐送信来”,甲队喊“要哪个”,乙队喊“要某某”,甲队喊“某某不在家”,乙队喊“要某某某”,这时,甲队某某向乙队人墙奔撞,若把乙墙撞开,就赢回一人,如没撞开就归乙队。

然后,由乙队先喊,反复之,最后谁人多乃胜。

3.骑马战(骑马打仗):本是满族、锡伯族儿童尚武精神的游戏,骑于同伴身上的双方或几方互相推拉,设法拉对方下“马”,拉对方下“马”者为胜。

【习俗词语·风俗】
1.蒸面灯:即“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乃元宵节晚农村之俗,源于满族习俗。

具体制法:(1)用豆面或荞麦面为原料,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1-12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下锅蒸之,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

(2)也可在面灯内放黄豆粒,蒸熟后,以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

2.轱辘冰:东北农村正月十五的一种起源于满族的习俗,俗话说“十五十六走百病”,大姑娘小媳妇于郊外冰上翻滚,念诵民谣“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疼。

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

《柳边纪略》卷四载:「十六日,满洲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

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


【地理名词·与东北古族团相关的山】
摩天岭:位于吉林舒兰、永吉,原意为“阻隔”,满语译音。

老爷府:位于永吉黄榆乡,原义为“峭壁”,满语译音。

半拉:来自满语bula,荆棘、草刺。

在永吉、蛟河、桦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窝、半拉窝集(屯名)。

完达山:完达,是满语“梯”之义。

大兴安岭:锡伯语为“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为“兴阿林”,即兴安岭。

锡窝山:锡窝,即锡伯的口语读音。

光绪年间,屠寄编绘的《黑龙江舆图》中,海拉尔正南辉河口以西四十余公里之河北岸,标有“锡窝山”。

【地理名词·与东北古族团相关的江河湖泊】
松花江:松花为女真语,意为白色。

卡伦湖: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乌苏里江:乌苏里,一说满语天王之义,一说满语顺流而下之义。

嫩江:嫩为蒙语碧绿之义,一说意为满语妹妹。

呼兰河:呼兰,满语,烟囱。

木兰达河:“木兰”系蒙语,江也,“达”系满语,源也。

呼玛尔河: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义。

雅鲁河:雅鲁,满语意为“田边”,蒙语意为“河边”。

绥芬河:绥芬,满语,意为椎子。

挠力河:挠力,满语,意为禽鸟集栖之地。

额穆尔河:额穆尔,蒙语,意为平安。

拉林河:拉林,满语,意为爽快。

兴凯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锡伯河:《依兰县地方志》,黑龙江通河县东,即三姓西北松花江北岸有“锡伯河”。

【地理名词·辽宁省地名】
(包括: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录汉族向东北迁徙的轨迹的)
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云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

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

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


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

“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

“法库”,满语,意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

新民市:名称源于新民屯。

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

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

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

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清光绪六年置康平县,采康乐太平之义。

【地理名词·吉林地名】
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舒兰:满语,意为果实,因在此地采集进贡山果得名。

靖宇县:原名蒙江县,蒙江,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因产珍珠而得名。

图门:系满语“图门塞勤”的简称。

“图门”意为万,“塞勤”意为河。

汪清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保垒。

【地理名词·黑龙江地名】
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义。

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扎龙:也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

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

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

在佳木斯东郊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

一说系满语驿丞之义。

依兰县:清代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据载,清初努尔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移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勒(卢姓)民于此地,因此称此地为“三姓”。

富拉尔基:蒙语,意为红酒。

富锦:原称富克锦,赫哲语,意为高岗。

逊克县:是逊河县与奇克县的合称,“逊”,满语,意为奶浆,奇克,鄂伦春语,意为薪屋。

【鹰城】营城,应作“鹰城”,原为笼鹰之所,训养“海东青”之地,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县城西北,拉林镇东南约十公里之拉林河畔。

《柳边纪略》卷三记载:「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尤多,设把式十八名。

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


【西伯古城】亦作锡伯城,位于洮儿河流域、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25公里。

今天,于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之南、原伯都纳界内,尚有锡伯屯。

锡伯古族,兴起于中国北方,17世纪中叶之前,游牧于大兴安岭和松嫩一带。

藏于沈阳太平寺(锡伯家庙)的碑文曰:「有表史世传之锡伯部族,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

嗣后,移居墨尔根(嫩江)、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地,编有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载。

」17世纪中叶以后,锡伯人先后被
清政府内迁于辽河平原、新疆伊犁、云南诸地。

【东北小地名】
兴凯湖:兴凯,是水往低处流的意思。

抚顺的章party:原为满语“扎克party”,意为“松树”。

富拉尔基:达斡尔族语,意为红色之岸。

吉林: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的意思是沿近,“乌拉”的意思是“大川”。

舒兰:满语“舒兰”,意思是果实。

蛟河:满语“蛟河必拉”简称。

“蛟河必拉”意为乞丐(叫花子)。

哈尔滨:女真语“哈里宾忒”,满语“哈勒费延”。

汉译“扁状的岛”。

牡丹江:满语牡丹乌拉,汉译“弯”。

佳木斯:满语甲木克寺噶珊,汉译“驿丞屯”。

延吉市:原满名延吉冈,意为“有岩羊的地方”。

和龙市:原满名合隆,意为“山谷”。

汪清县:原满名旺钦,意为“堡垒”。

图们市:原满名图们色禽,意为“万水之源”。

【外来词汇】
由于历史原因,在东北语言中存在着不少外来词汇。

如:
巴篱子:20世纪80年代常说的“巴篱子”,本是俄语pol.ice的意思,在东北便引申为了监狱。

拔盖子:工厂里的水桶。

这类是日本战败后留下来的词汇。

秀(秀球):一起打篮球时,指投篮,朝鲜语。

【东北口语中的少数民族的音译词】
东北方言有很多词来自从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吸收时按音近义通的原则。

例如:
妈狐子:“妈狐”为满语假面具之意,指舞蹈时戴在脸上道具而言。

现在增添了妖魔之意,常用来吓唬小孩。

佩:满语“讥诮人之辞也”,如两人发生口角,说“你佩?”、“你佩不佩?”
罗嗦:满语“不利落”的意思。

忽剌:满语“风动物声”,为象声词。

喇忽:满语,意为疏忽、马虎。

也作拉忽、拉乎
秃鲁:满语食言、爽约说秃鲁,也作秃噜、秃撸、秃露。

邋遢:满语“迟慢也”,现在用来形容不整洁,不利落。

撇拉:满语“碟子”,后称器物口向外张叫“撇拉”,如“撇拉碗”。

愕哟哟:满语“轻笑人之词也”。

戈楞:满语“块”的意思,如“木头戈楞”,后指人脾气怪或合群,如“戈楞子”。

特特塔塔:满语“轻浮不定之貌”,今为“泄泄沓沓”之意。

哈拉巴:满语,指肩胛骨,特指牛的肩胛骨。

哈喇:满语,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质,产生异味。

古鲁:满语,意为移动。

伍的:满语,意为什么的,用在项目列举之后。

白:满语,意为极。

划拉:满语,意为扫(院子)。

马勺:满语,意为带把的大勺。

磨蹭:满语,意为拙钝、拖延。

撒目:满语,意为(快)看。

屯:满语,村庄的意思。

【来自满语音译的东北方言语素·满语汉语融合的“混血儿”】东北汉族大部分迁自中原各省,尤以山东为多。

咸丰年间,法国传教士嚣克游历东北后说:「满洲境内无一村非汉化,实与中国本部各省无异也。

」东北数民族语言因民族融合而汉化,其母语中的一部分词汇却保留下来,演化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活化石也。

譬如:关里家:东北人对关内的惯称。

山东家:东北人对山东的惯称。

哨卡:“卡”是满语“边关”。

笨笨拉拉:“拉拉”是满语“末尾”。

有一搭无一搭:“搭”是满语“首领、头目”。

公子哥:“哥”是满语“少爷”的。

藏猫:“猫”是满语“树丛”。

压马路:“压”是满语“行、走”。

【东北汉语满语名词】
痕兜:训斥。

撒楞:行动迅速。

唬咙:欺骗。

溜达:散步。

撩(一声):跑。

嘎达:球状的小东西,也泛指老末儿。

疤瘌:伤痕。

淋达:甩。

袅(niao):呐吗.感叹词,用在疑问句(正在进行时)的句尾。

如:你玩麻将袅。

支楞儿:挺起来.形容跃跃欲试。

唧咕:吵架。

mia耷:吃。

弧勒:斜扫。

bia叽:嘴一张一合。

哩根儿楞:没用的,用不着。

噶股:怪异。

咕哝:心术坏。

者道:犹豫,不痛快,故意不说出真相,以达到自私的目的。

千儿灯:整天不闲着,形容小孩很闹。

哈士蟆(东北山区的一种林蛙):现在人管青蛙都叫蛤蟆了。

隔路:特殊,另类。

喇撤:形容人“厉害”,不好惹。

嘎(四声)东:打赌。

拉拉:弄得到处都是。

譬如:农村鸡架上的一副对联:“上联:金鸡满架。

下联:有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