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上册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
教学意图和设想:
本课是教材十三册第一单元中的《七子之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为:早日为实现统一祖国大业。

本单元体现了回归和盼归两部分内容,将这两个内容渗透于两课时的教学当中,以旅游景点为线索贯穿两课时,激发学生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2、欣赏《东方之珠》、《1997天地人》交响曲序曲
二、教学目的:
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聆听《东方之珠》、《1997天地人》交响曲序曲,体验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因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主题是;早日实现统一祖国大业,因此在演唱时,应把歌曲的情感至于核心地位。

2、演唱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

教学过程:
1、教师:简要的介绍澳门的历史以及回归事宜(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演唱一首新歌《七子之歌》。

提问:“七子”的含义?你了解闻一多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开篇直抒胸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提问:认真朗读歌词,Ma-cau是什么意思?(书上注解有答案)
教师:放录音,跟音乐一起唱
(二)欣赏声乐及器乐曲
教师;同学们过得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啊?都那里了,讲一讲?要是旅游你最喜欢到那里啊?今天老师带你们起一个美丽的景点-教师哼唱《东方之珠》片段,然后听录音。

提问:这首作品描绘的是那里啊?
学生:香港
教师;大家讨论一下你所了解的香港(风土人情以及地理历史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香港是中国南海之滨的一个小岛,一向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1841年鸦片战争后由满清政府割让给英国。

1997年7月1日,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实行“一国两制,港人制港”的政策。

,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历史,热爱祖国!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与回归有关的器乐曲《1997天地人》交响曲序曲。

请同学们认真的欣赏,然后回答,作品中有那几种乐器?
学生:
教师:复听音乐,完成书上的练习题。

(三)音乐实践活动
看录象片段
分组以“回归”为主题设计活动内容(演唱组、乐器组、朗诵组)
汇报演出:师生同唱,高潮结束
(四)
谈谈学了本课后的感想(教师补充)
网上搜集内容“台湾”(为第二课时盼归内容作准备)
蒋涛教案指导:张惠玉
《鼓浪与之波》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鼓浪与之波》
教学目标
进一步深化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的理解。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及风土人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聆听《鼓浪与之波》,表现期盼祖国早日统一。

行音乐实践活动表现期盼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
方案一
师:上节课我们去了香港、澳门两个景点旅游,且这两个地方都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接下来即将要回到祖国怀抱的是什么地方呀?(出示台湾的相关图片如:日月潭等图片)
方案二
用联想题的形式导出:
[中国的省份] [一个美丽宝岛]
[郑成功收复之地] [ ? ]
方案三
“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另外的一个景点去旅游······”
“你听到了吗?请举手告诉老师。

”(播放歌曲《鼓浪屿之波》)
生:台湾。

师:说说你了解的台湾。

生:讨论回答。

师: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图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

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于台湾的故事有很的多,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首歌曲,再次感受人们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情。

2、点题:《鼓浪屿之波》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指的学生的心理环境和教学情境,因而教学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它将组织教学更加顺利、有效,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吸引进课堂,融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本次的教学活动难点的做好充分准备。

]
音乐欣赏,实践体验
1、初听《鼓浪屿之波》
师:艺术来源与生活,艺术也反映一定社会生活。

请听这歌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它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风光景色?
〈1〉聆听。

〈2〉学生讨论回答。

师: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相思水,思乡水鼓起波浪,情真意切的歌曲《鼓浪屿之波》表达了两岸同胞间的眷恋之情。

多少人用“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呼唤着亲人和故乡。

情真意切的歌曲《鼓浪屿之波》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早日统一之情。

词曲创作者以写统一、盼统一、唱统一、祖国一定能统一的心声,表达了我们共同的期望。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情绪、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以提问的形式来表现,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实践中,并尝试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
2、复听歌曲《鼓浪屿之波》,完成第四题练习。

〈1〉交代问题
〈2〉朗读歌词
方案一
集体朗读.
方案二
前面领读,最后一句齐读。

〈3〉哼唱歌曲前四个乐句的旋律,教师以琴声带唱。

〈4〉聆听歌曲。

〈5〉完成第四题练习。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形成自己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有很重要的作用。

]
三、表演活动,情感深化。

师:同学们,歌为心声,谁无故园之恋,谁无思乡之情,《鼓浪屿之波》唱出了海峡虽隔情难舍,今天有幸请来了台湾的朋友,看他们给我们带了什么?你们想对他们表达什么?
分组
把学生分两组:一组扮演大陆朋友;一组扮演台湾朋友
活动表演
〈1〉两组各派一位代表交谈各自的心声。

〈2〉两组表演节目。

请一位学生支持节目。

方案一
大陆组:表演歌舞《我爱我的台湾岛》。

台湾组:表演歌舞《阿里山的姑娘》。

方案二
大陆组:配乐诗朗诵《美丽的宝岛,我们永远是一家》。

台湾组:表演歌曲《一只鸟仔》。

〈3〉“海峡两岸--手拉手” 师生同台演出《鼓浪屿之波》。

四、小结延伸。

1、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台湾的风光,台湾是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和沧桑,现在台湾与祖图大陆还处于分离的状态。

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

同学们,为实现祖国早日统一,你会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2、学生扮演各自角色离开。

七子之歌》(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
作者(来源):城关一中发布时间:2004-09-0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澳门的历史与今天、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企盼完整统一的赤子情感。

2、体会“七子”的内涵,能够用充满渴望、深情的歌声去演唱《七子之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2、歌曲中第11小节,六度大跳。

3、旋律的走向致使歌曲情绪的多层变化。

教具: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礼仪
二、诗歌导入
[出示组诗《七子之歌》中首篇《澳门》,并将《七子之歌》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播放] 1、教师深情朗读诗歌,并提问:诗中所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强烈情感?
2、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2、提问何为“妈港”?何为“襁褓”?学生了解澳门的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1、介绍诗的作者和诗歌“七子”的由来。

5、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教师轻声弹奏《七子之歌》的旋律为学生伴奏。

三、新歌教学
1、师:从刚才的诗句中我们体会到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是澳门同胞共同企盼的心愿。

现在我们一起来聆听澳门人民是用怎样的歌声表达对祖国无限思念之情的。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2、学生欣赏歌曲后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教师简介歌曲和曲作者。

3、聆听教师范唱,然后相互讨论一下歌曲应该分几个乐段?每个乐段它的“旋律”、“情绪”是如何表现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4、模唱歌曲旋律——第一乐段用hm哼唱旋律,第二乐段用a母音唱旋律。

(前后分别用闭口和开口音去模唱歌曲旋律,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旋律的走向,表现歌曲情绪的变化,而且也能学会保持好气息和控制好音色的去演唱歌曲。


5、学生填词轻声演唱歌曲一遍,如发现唱错处可再分句跟唱。

演唱要求:(1)第二乐段开始处出现的六度大跳,在气息上提早做好准备。

(2)休止符,让学生了解是情绪的换气口。

(3)长音的时值要唱足。

四、创作表现
1、请学生尝试自己来设计不同的演唱方式,如第一乐段可以用独唱、男或女单声部童声,第二乐段全体齐唱等并在演唱时加上适当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表现歌曲。

2、观看澳门风光图片结合歌曲《七子之歌》,让学生们了解美丽的澳门现已是中西合璧的国际大都市,在祖国的怀抱中变得更加的繁荣。

3、学生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去演绎《七子之歌》。

(综合表演:第一遍用诗歌朗诵,接着用哼鸣的演唱形式表现;第二遍唱歌曲,即兴舞蹈伴舞。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所学唱的《七子之歌》是一首意味深长,感人至深的歌曲,这首歌曲它所要表达的是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呼唤,代表着祖国是不可分割的。

如今澳门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盼望它在母亲的怀抱中将更加繁华和美丽。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在地图上找到“七子”的正确所在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1)聆听《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和《1997·天地人》序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主动了解香港与台湾相关的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要求在课前查阅有关“七子”的历史相关资料,特别是香港和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师: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展示

请大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七子”的所在位置。

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指出“七子”的位置,并说出是何时被帝国主义所侵占?又是何时回归祖国的?中国地图及相关文字介绍

1、展示香港风光图片,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们对香港有哪些方面的了解?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吗?
(1)香港因盛产什么而得名?(鸦片、沉香)
(2)香港的通行语言?(普通话、粤语)
(3)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3、展示香港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

1、说出图片所拍之地为香港。

2、回答问题
3、交流课外查阅到的香港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

1、香港维多利亚港图片。

2、文字题目
3、香港地图及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1、欣赏歌曲《东方之珠》并提问: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和意境?
歌曲以含蓄而富干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

2、引出作者罗大佑
3、钢琴伴奏并一起演唱《东方之珠》
1、聆听歌曲后讲述自己的感受。

2、说说他们眼中的罗大佑,唱唱他们熟悉的歌曲,如《童年》、《明天会更好》等。

3、跟琴轻声哼唱《东方之珠》
1、香港的美丽夜景结合歌曲播放
2、罗大佑的相关介绍

1、介绍《1997·天地人》及其作者谭盾
2、欣赏音乐并听辨乐曲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先后顺序,启发学生想象这些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编钟:表现天之遥远空旷
大提琴:表现地之深沉浑厚
童声合唱:美妙的童声,天使般的歌唱,天作地合、人杰地灵
乐队合奏:天地人合为一体,表现欢乐祥和的气氛,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

1、认识谭盾
2、欣赏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1、谭盾的相关介绍。

2、香港回归庆典的图片,结合音乐播放
3、听辨题及文字介绍

1、展示诗歌《乡愁》,深情朗诵后提问;这者诗表达了什么?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它表达了一个台湾同胞期盼两岸早日统一的思想情惑,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2、提问:对于台湾,你们有些什么了解呢?
3、出示台湾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介绍。

1、小议对诗歌《乡愁》的理解。

2、交流课外查阅到的台湾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

1、《乡愁》
2、台湾地图及文字介绍 </P<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