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对仗的七点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对仗的七点要求
格律诗对仗的七点要求
对仗,是格律诗的“四律”之一。
律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十句及十句以上长律。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长律除了首联和尾联,其余各联必须对仗。
我们通常说的律诗是指八句的律诗。
律诗的中间两联是必须对仗的。
如果一首律诗的这两联不对仗,或者对得不好,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就不是律诗。
律诗的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尾联一般不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仗的本意,是封建社会里官府升堂时衙役手里拿的木杖。
拿木杖的衙役两两相对,所以叫对仗。
以此意比喻律诗词语的对偶。
“对仗”是格律诗词中的术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偶,还须讲究平仄相对,以适应律诗的格律。
律诗的对仗有那些要求呢?基本要求有七点:
律诗对仗联语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
对仗联中对应的词词义要相近或相反(相对),构成对偶;
对仗联中运用叠音词、连绵词和重复词时位置要相对应;
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结构要相同;
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
对仗的两联的结构、节奏要相异;
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
下面把关于对仗的七条规则一一说来。
第一律诗对仗联语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
律诗中的词性划分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划分不完全相同。
律诗中只把词分为九类:代动数位名,颜色副虚形。
代词,即代指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即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数词,即表示数量的词;位词,即单位词;名词,即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颜色词,即表示事物颜色的词;副词,即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虚词,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形
容词,主要是指修饰事物形象的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绝句的对仗联。
联中的“两”和“一”是数词;“个”“行”是单位词;“白鹭”“黄鹂”是名词,而其中的“白”和“黄”又是颜色词;“鸣”和“上”是动词;“青天”和“翠柳”是名词,而其中的“青”和“翠”又是颜色词,这两句诗中相同词性的词处在的对应的位置上,两两相对。
再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这是一联对仗联。
联中“天”和“地”都是名词,“连”和“动”都是动词,“五”和“三”都是数词,“银锄”和“铁臂”都是名词,“落”和“摇”都是动词,对应的词词性相同。
还要知道一点,就是颜色词相对时,可以借对。
如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其中的“清”不表颜色,但可以借用“清”为“青”,用来与“白”相对。
对仗联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想同,这一点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和形容词相对。
如杜甫的《阁夜》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一联对仗联。
上联的“悲壮”是形容词,下联的“动摇”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形容词是与不及物动词相对的。
这种情形在律诗并不少见。
这也是一条规则。
第二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意义要相近或相关,或相对
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对句为例,用“大渡”对“金沙”,都是水名;“水”“桥”相关;“拍”“横”都是动词,表动作;“铁索”“云崖”都是事物,一指桥,一指河岸,相关;“寒”“暖”都是表示温度的形容词,意思相对。
这样是为了保障出句、对句对仗,句型整齐美观。
这一点也是必须遵守的。
不然,就是对仗不工整,是违律。
对仗的诗句分工对和宽对。
工对,一般是指同类次词相对。
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飞鸟对飞鸟,花草对花草,等等。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黄鹂”,飞鸟对飞鸟,是工对。
如果是天文对地理,也是可以的,近类相对也可以看作是工对。
宽对,古代不同类相对就认为
是宽对,现在似乎可以宽松一些,但不能半对半不对。
对仗的诗句,分正对和反对,以反意相对为优。
正对就是对仗联的出句和对句从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写来。
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出句写锦江春色,对句写玉垒山浮云,都是写景,有都是从赞扬的角度写来的,是正对。
反对,一般说来,出句、对句是从不同方面或说相反方面,不同角度或说相反角度写来。
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中”有”“无”是反义动词。
构成反对。
岑参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中的“星初落”“露未干”,出句写已然,对句写未然,角度相反是反对。
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宜将”“不可”,词义相反,构成反对。
对仗联中正对与反对相比,以反对为优。
对仗的诗句,不得合掌。
合掌,就是对仗联的对句与出句的意思相同,重复。
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
古代律诗对仗联没有合掌。
第三律诗对仗联叠音词、连绵词、重复词必须相对应
作律诗对仗联,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就是对仗联的出句用了连绵词,那么,对句的对应位置也必须用连绵词。
如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句用了连绵词“逶迤”,对句用了连绵词“磅礴”,且又同旁。
如果出句用了叠音词,那么对句的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叠音词,如韦应物的“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中用叠音词“黯黯”对叠音词“茫茫”(叠音对古人称作连珠对)。
律诗中对仗联语必须运用重复词的,在上下联中的位置必须对应。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出句的“惶恐”是重复词,在句首和句尾,对句的“零丁”也必须用重复词,且位置必须对应,也要放在句首和句尾。
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的“峡”是重复字,在第四、第七字位置,对句的“阳”也是重复字,也同样在第四、第七字的位置。
这几点也是必须遵守的。
不然,同样也是违律。
此外,有同旁对、双声对、叠韵对等,这些应属于技巧,可加留意。
第四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结构要相同
讲诗句结构,首先要讲一下汉语的句子成分。
汉语语言有六大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什么是主语?一般说来,一句话中表示陈述的对象,施动的成分就是主语。
如:我参观工厂。
“我”是动作的发出者,就是施动者,就是主语。
再如:我们消灭了敌人。
“我们”是动作的发出者,施动者,就是主语。
如:花儿是美丽的。
“花儿”就是主语。
什么是谓语?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其中大多数情形是表示主语的动作的。
如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参观”“消灭”这两个动词,都是谓语。
什么是宾语?在句子中,用来陈述主语或接受动词支配的句子成分,就是宾语。
如上面例子中的“工厂”“敌人”,都是宾语。
什么是定语呢?在句子中修饰名词的成分就是定语。
如:鲜艳的红旗高高地飘扬。
其中的“鲜艳的”是修饰名词“红旗”的,就是定语。
再如:我们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中“我们的”就是修饰“祖国”的,是定语。
什么是状语呢?在句子中用来修饰动词谓语的成分,就是状语。
状语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的句子成分。
如:她飞快地跑着。
其中“飞快地”就是状语。
什么是补语呢?补语就是用来补充说明谓语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等情形的句子成分。
如:解放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其中的“落花流水”就是补语。
上面说明了六种句子成分。
这六种成分,不是每个句子中都有的。
作律诗的联语时,出句有哪些成分,对句的对应位置必须是同样的成分。
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联对仗联。
其中的“金沙”与“大渡”是江河的名称,在句中作定语,分别修饰主语“水”与“桥”,“拍”与“横”是动词,分别作谓语,“云崖”和“铁索”是名词,与“暖”和“寒”是主谓关系,形容词作谓语。
这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定——主——主——谓”式的结构。
这一点很重要,写律诗是必须做到,不能违背的。
古人没有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但在意念上是明白的。
第五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
诗句和文章一样,读起来要有节奏。
律诗的对仗联出句和对句的节奏必须一致。
如上面举的例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颈联,其
节奏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句、对句的节奏都是“2——2——2——1”,是相同的。
这一点也是不能违背的。
第六律诗对仗两联结构、节奏要相异
这一条规则应该在讲律诗结构时讲,但它与对仗有些关联,写律诗作对仗联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也要讲到它。
律诗的颔联、颈联的结构是不得相同的,这是为了避免节奏的过多重复。
因为律诗要求对仗联的出句、对句的结构必须相同,这就是说一联的两句的结构已经是相同的了,如果另一联的结构再相同,那就意味着两联四句的结构是都相同的,其节奏也必然是相同的,一首诗共八句,有四句的结构、节奏是重复的,可以想象那时很烦人的。
所以,这两联的结构、节奏是不得相同的。
如王禹偁的《村行》的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其中“万籁”“数峰”是数词修饰名词作主语,“有声”“无语”是动宾,“含晚籁”“是动宾“立斜阳”实际是动补语关系,而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动宾。
这一联的结构是“主——谓——宾——谓——宾”。
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其“棠梨”“荞麦”是名词作定语,修饰“叶”和“花”(当然也可以把“棠梨叶”“荞麦花”看作是一个名词),“叶”和“花”是主语,“落”和“开”是谓语,“胭脂色”和“白雪香”都是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作宾语。
诗句的结构是“定——主——谓——宾”,很明显,这两联的结构是不同的。
其节奏也是不同的。
颔联的节奏是“2——2——1——2”,颈联的节奏是“2——2——2——1”,这两联的节奏也是明显不同的。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的结构和节奏不得相同,这一点是容易被忽视的,但又恰恰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第七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要遵守“三相律”
“三相律”就是一句诗句内平仄节(以二字为一节,以每节第二字平仄为准)相邻(相间),一联内的两句诗的平仄节要相对(相反),两联之间相邻的两句诗的平仄节要相粘(相同)。
这是律诗声律的基本要求。
律诗对仗联的平仄要合律,这是声律的要求,更是必
须做到的。
如崔颢的《行经华阴》的颔联、颈联“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其中“武帝”仄声,“词前云”平声,“欲散”仄声;“仙人”平声,“掌上雨”仄声,“初晴”平声;“河山”平声,“北枕”仄声,“秦关”平声,“险”仄声;“驿路”仄声,“西连”平声,“汉畤”仄声,“平”平声,以上四句,句内平仄声节相邻(相间),每一联的两句诗平仄声节相对,如“仙人”平声对“武帝”仄声,“掌上雨”仄声对“祠前云”平声,“初晴”平声对“欲散”仄声。
下一联完全相同,不再赘述。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河山”平声粘“仙人”平声,“北枕”仄声粘“掌上”仄声,“秦关”平声粘“雨初”平声,可见颈联的出句与颔联的对句相粘。
作律诗,对仗联语是要合于律诗的声律的。
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违律,不能算作是律诗。
律诗一般不要重字,一联的对句与出句更不得用重字。
以上概括地讲了关于律诗对仗的七条规则,都是学作律诗时必须严格遵守的。
依此写来,就可以写出合于规则的对仗句子了。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写律诗,也就算提高一步了。
但要学会写对仗联,还是要多读律诗的对仗联和经典联为好。
此外,要增强文字、语言、历史等多方面文化知识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