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模板(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模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模板第【1】篇〗《在牛肚子里旅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三年级上册,是张之路的作品。
本文主要讲了一篇有趣的科普故事。
文章通过两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牛吞到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告诉我们了一个科学知识:牛有四个胃,牛吃食有反刍的现象,同时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且对通话故事特别感兴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童话这一体裁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其次,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些学习方法也有浅层次的认识。
但是在表达方面还不够准确,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限制自己的想象或者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通过阅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红头和青头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重点】
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红头和青头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复习导入,了解“反刍”
1、直接板书课题导入,指导书写“旅”: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第十课《在牛肚子里旅行》。
2、PPT出示词语:吞细嚼慢咽
3、认读词语,了解牛吃东西时,什么时候用“吞”,什么时候用“细嚼慢咽”
4、指名回答。
5、引出“反刍”:“吞”和“细嚼慢咽”是牛进食的两种方式,这样的进食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反刍”。
【设计意图:“吞”和“细嚼慢咽”是我精心设计的两个生字词,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生字,还让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了解了牛进食的两种方式,进而理解科普知识“反刍”的概念,可谓一举三得。
】过渡:张之路爷爷将“反刍”这么一个复杂的科学知识藏在了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里。
这个故事里有两个小蟋蟀……
二、一路旅行,体会友情
(一)旅行路线画出来。
1、PPT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引读,强调“好朋友”。
2、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红头的旅行?
3、PPT出示:自读课文第7到8自然段,找一找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都经过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4、指名用上连接词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连接词说出红头的旅行路线图,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红头的“旅行路线图”这是穿起整个课堂的主线,在后面的教学中,顺着这个主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在旅行路线中,引导学生学会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品读两个小蟋蟀间的深厚情谊。
】
过渡:现在我们就跟着红头的旅行路线,去感受它都经历了哪些惊险、刺激的事情。
(二)教方法,学朗读,体会心情
1、PPT出示对话: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你在哪?”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2、指名读,想想他们在说这些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拼命地”“!”“……”以及“提示语”去体会人物心情。
指导学生关键词要重读,要读好标点符号所要表达的语气。
4、指名分角色朗读,同学们根据上一个环节的指导评价。
5、小结学习方法:同学们,我们之所以能将主人公的心情,通过朗读入情入境地表读出来,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呢?(指名回答:抓关键词、提示语、标点符号)
6、PPT出示“朗读小锦囊”:“关键词、提示语、标点符号”加深理解。
过渡:红头遇险,作为好朋友的青头又是怎样营救他的朋友的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指导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标点符号、提示语,读好角色的对话以及心情,掌握学法,“朗读小锦囊”再一次凸显学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
(三)扶着学,试朗读,体会心情
1、PPT出示对话: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
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那我马上就会死掉。
”红头哭起来。
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2、尝试自学:运用“朗读小锦囊”里的方法,尝试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
(1)抓住“大吃一惊”以及描写青头动作的连动词,体会青头
着急,关心朋友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2)抓住“哭起来”体会红头的悲伤之情,读出他的心情。
(3)体会青头为什么要先说“躲过他的牙齿”(重要的事情要先说)
(4)抓住省略号,发挥想象,练习说话:青头还会说什么呢?
5、分角色朗读对话:一人青头,一人红头,其他同学读旁白。
【设计意图:在上一个环节,给学生渗透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并出示“朗读小锦囊”巩固学法。
这一环节将知识迁移运用,由“教”到“扶”,让学生先尝试自学,再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
】
(四)放手学,会朗读,体会心情
1、出示对话三: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
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当然有用。
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
“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2、自学对话,PPT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自学课文13到1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青头和红头的心情怎样?读出相应的语
气。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汇报,教师点拨。
(1)抓住关键词“悲哀”以及“!”体会青头对红头的鼓励和红头绝望的心情。
(2)点拨学生读好青头鼓励红头的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
”“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
(3)认知冲突,体会反问句:“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
变成肯定句: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没有用。
对比体会:换成肯定句可以吗?为什么?
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指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去掉旁白男女分角色朗读。
5、深入理解青头的话:青头对红头的鼓励是有根有据的,在文中找出来。
6、感悟青头的品质:一次有惊无险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红头为什么能安全逃离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总结板书:青头的鼓励、安慰知识丰富冷静沉着镇静
【设计意图:这一大环节以红头的旅行路线为主线,以丰实的问题情境为辅线,串联整节课堂。
教师先“教”给学生朗读学习的方法,感悟青头和红头的心情;接着尝试自学对话二,慢慢迁移,“扶”着学生掌握学法,在交流中强调学法,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最后“放”
手让学生运用学法,大胆自学,交流汇报中,设计挑战性的认知冲突,感悟反问句与肯定句不同的表达效果,重点如破冰般慢慢击破。
同时设计深情的过渡语,强调“好朋友”,品读人物心情变化,体会友情的魅力,最后多样化的分角色朗读,将课堂推向高潮!富有层次性的迁移设计,由扶到放,梯度教学,层层铺设,抽丝剥茧,突破难点,青头与红头的深厚友情已如春雨般“潜入”学生心底,而后在分角色朗读中又轻轻浮出水面。
】
过渡:红头成功脱险后,和青头紧紧拥抱在一起,劫后余生的喜悦,对好友的感激之情,都在这深深地拥抱之中。
此时此刻他高兴地留下了眼泪,他会说什么呢?一起来读读对话。
三、升华情感,想象表达
(一)PPT出示红头和青头的拥抱图以及第19、20自然段。
(二)指名按照学过的朗读方法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抓住省略号体会红头的心情。
(四)想象表达: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红头除了“谢谢你”,还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同学们还有很多话想对青头说,而青头却只是笑眯眯地说:(教师引读)“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
过渡:明明很惊险,青头却只说是一次旅行,他这是在安慰自己的好朋友呀!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组对话,重温这感人的画面。
(六)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七)在这场旅行中,青头给了红头太多的帮助,太多的鼓励。
这让我又想到了那一句话。
出示句子“他们是一对好朋友”,相信经过了红头这次的惊险旅行,你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以深情的过渡语烘托气氛,以青头和红头的对话再现情感画面,以丰富的想象表达,升华两只小蟋蟀深厚的友谊,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最后再现课文第一段“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一咏三叹,将课堂又推向了新的高潮,让人意犹未尽。
】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着红头,进行了一次惊险刺激的旅行,感受到了红头劫后余生的喜悦,青头急朋友所急,遇到危险时的沉着冷静。
我们还学到了牛胃反刍现象的科学知识,学会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也感受到了标点符号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在牛肚子里旅行
青头沉着冷静知识丰富
鼓安
牛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草地上
励慰
红头惊慌害怕难过绝望悲哀
【设计意图:板书用流程图清晰地呈现红头的旅行路线图,将青头和红头的心情根据路线图示,分别写在上方与下方,一目了然,图
文结合,相得益彰。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模板第【2】篇〗课文内容分析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与童话完美结合。
讲述了蟋蟀红头和青头捉迷藏,不小心被牛吞进了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危急关头,蟋蟀青头沉着地安慰它,给它出主意,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
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红头被大黄牛卷到嘴里——进了牛肚子——从第一个胃到第二个胃又回到牛嘴里——和草一起喷了出来,这一旅行路线蕴含着牛反刍的科学知识。
课文在表达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贴近生活。
蟋蟀和黄牛都是大家熟悉的动物,捉迷藏也是学生经常做的游戏,从生活出发,写大家熟悉的事情,读着有亲切感。
第二,在平常的生活中出现了不平常的事情——蟋蟀被牛吃掉了。
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蟋蟀后来怎样了?在这个悬念下,故事不动声色的介绍了牛有4个胃、会反刍的科学知识。
第三,语言丰富而生动。
文中对话有丰富的提示语,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心情变化,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插图再现了故事中的重要场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感受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友谊。
学情分析
本课是童话单元中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
在低段和本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童话这一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这种理趣结合的科学童话,学生不一定很清晰。
所以,梳理牛反刍的科学知识,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是重点。
为了帮助学生既能了解科学童话的知识,又能感受到童话的趣味性,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画一画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关注人物的对话和提示语,感受红头和青头的人物形象,读出相应的语气。
然后通过讲故事,边讲边演,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为单元习作编写童话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咱、偷”等11个生字,读准“答、应”等4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9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语,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3.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旅行经历,字理识记“旅”
1.学生分享假期旅行的经历,并说一说旅行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2.过渡:有一位旅客也作了一次旅行,不过,它的旅行有点儿特殊,它在牛肚子里旅行,板书课题。
3.引导思考: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你觉得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场怎样的旅行?学生口头填空:一场()的旅行。
二、初读课文,检测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轮流读课文
2.检查字音
第一组:易读错字音
咱们拼命
第二组:多音字
答应回答答案应该应有尽有几乎几个茶几一骨碌
花骨朵骨头风骨骨气
3.难读句子
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下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
4.说说故事大意
故事先讲蟋蟀红头和好朋友青头捉迷藏时,不小心被牛吃进牛肚子里,再讲青头在危急关头运用智慧,给红头鼓励,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脱了出来。
最后他们高兴地重聚一起。
三、再读课文,理清路线图
四、再读课文,了解“反刍”
1.过渡:红头得以逃脱,全靠谁的帮助?哪些知识帮助了红头逃脱呢?默读课文7—18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相机出示:
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1)教师引导:你平时是怎么吃东西的?
(2)随文识记“齿、嚼、吞”。
(“嚼”“吞”都有“口”字)
3.过渡:为什么要躲过它的牙齿?躲过牙齿就有生还的机会吗?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
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5.引导思考:红头都被吞到胃里了,还有生还的希望吗?
6.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
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
(1)引导学生在这句话中找出“咽”的近义词。
(吞)
(2)学生说一说其他带“口”的字。
7.链接“小贴士”,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反刍”。
小贴士:反刍(chú)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反刍主要出现在哺乳纲偶蹄目的部份草食性动物身上,例如羊以及牛,这些动物被统称为反刍动物。
8.小结:张之路爷爷可真厉害,把“反刍”这样复杂的科学知识巧妙地通过红头旅行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五、指导书写
1.出示左右结构的字:怜、救、拼、流
2.引导学生观察:“怜”第4笔撇穿插到竖心旁点的下面;“救”反文旁的撇穿插到点的下面;“拼”的第二横穿插到提手旁提的下面;“流”的第8笔撇穿插到三点水下面。
3.学生规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精彩情节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知道了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还知道了牛反刍的科学知识。
谁能借助路线图,把故事简洁地说一说呢?
红头在进行惊险旅行的时候,青头一直在帮助他、陪伴着他,和
他一起度过了难关。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体会一下红头和青头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体会心情,分角色朗读
聚焦红头、青头间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7—18自然段,并布置学习任务,请学生一边听一边用横线画出红头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青头说的话。
2.学生交流对话内容。
(1)指名同桌合作朗读红头和青头的对话,并引导学生思考,圈画:红头和青头经历了哪些心情变化,圈出关键词。
(2)学生交流红头的心情变化,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呀!救命呀!”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
”红头哭起来。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3)引导学生体会红头从害怕到悲哀的心情变化,并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4)学生交流青头的心情变化,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
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5)引导学生体会青头从着急到镇定的心情变化,并指名学生
有感情朗读。
(6)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红头和青头的对话。
过渡:红头的获救离不开青头的帮助,它们真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啊!
三、抓关键词,体会深厚友情
1.默读课文,提取信息,体会友情深厚
出示: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边读边用横画出有关句子,至少找到三处来说明。
2.边读边找,交流汇报。
(1)汇报找到的句子。
(2)寻找依据,方法指导
例:
青头大吃一惊,他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
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他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预设
师:你为什么找到这句?
生1:我从青头“蹦一骨碌爬起大声喊”感受到青头内心焦急万分,担忧朋友而顾不上自己的安危。
生2:他不仅不顾自己安危,还机智地告诉红头应该怎样应对危险。
只有好的朋友才会那么关心你的安危。
师:通过青头的动作、语言、心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很深厚,你们很会思考!
3.小结学法:圈一圈说一说读一读
4.运用学法小组内汇报交流。
5.引读巩固,体悟深情厚谊
当红头被大黄牛吞到嘴里拼命喊救命时,青头——
当红头被吞进牛肚子里害怕得哭起来时,青头——
当红头感到悲哀绝望的时候,青头——
当红头重新回到牛嘴里,但已经一动也不能动,青头——
当红头脱险的时候,青头——
6.小结:从青头的所作所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7.红头终于脱险,你认为红头能脱险的原因是什么?
青头的临危不惧、见多识广、机智勇敢,对朋友的鼓励、帮助。
红头的忍耐不放弃。
8.总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我们自己一定要学会忍耐和不放弃。
当朋友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我要给予帮助和鼓励,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四、借助路线图,趣讲故事
这个故事科学童话故事里的角色语言、动作生动形象,如果两人合作,边讲边演,别人一定也能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
1.同桌合作演练
要求:
(1)借助路线图,把故事讲完整。
(2)抓住人物的动作、心情、神态的词,把故事讲有趣。
(3)能把科学知识讲清楚
2.同桌互讲互评——推荐展示——同学间互评
五、推荐阅读,向课外拓展延伸
1.回家把《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推荐《蚯蚓的日记》《高士其科普童话》、《杨红樱科学童话》
六、板书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模板第【3】篇〗教学目标:
1.认识“咱、答”等15个生字,会写“旅、咱”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答、应、骨、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引导、感悟,帮助学生揣摩红头和青头对话的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3.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牛吃东西会反刍的现象。
教学重点:
结合文本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语句,感受青头的遇事冷静、机智、勇敢和见多识广。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家住暗角落,身穿酱色袍,头戴黑铁帽,打仗逞英豪。
(打一动物)生交流,教师出示谜底:蟋蟀
2.谈话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是两位蟋蟀朋友,一位叫“青头”,一位叫“红头”。
(板书)有一天,其中那只叫红头的蟋蟀跑到牛肚子里旅行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3.我们一起来写课题,板题,指导书写“旅”,读题。
4.有的文章借助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我们把它称为——科普童话。
(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科普童话,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分行出示词语,学习词语
(吞和细嚼慢咽是牛进食的两种方式,我问你们牛什么时候是吞的?谁再来说一遍?什么时候是细嚼慢咽的呢?谁来说说?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什么时候是吞什么时候是细嚼慢咽?这样的进食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反刍,牛一般是在吃食物后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开始反刍。
)
2、学习多音字:答、应、骨、几。
3、齐读词语。
4、指导书写
管:竹字头要写的扁,左右两部分要紧凑。
中间的宝盖写得宽一些,下面部分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横折、横。
算:中间的目要写的短而扁,最下边的横要写的长,将整个字稳稳托住,廾不要忘记出头。
三、指导朗读对话
1、张之路爷爷将“反刍”这样一个复杂的科学知识,藏在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中,下面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2、指导读对话
师:故事中最精彩的是青头和红头的对话,找人来读读青头的话。
师引读青头急忙问——
师:现在,我们就请男生读青头的话,女生读红头的话。
师:哇,真是有惊无险!青头懂知识,用知识救出了朋友。
真是一个惊险刺激、却又充满温情的故事!
4、从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一个怎样的青头?
板书:关心他人、有知识、有智慧、冷静。
又是一只怎样的红头呢?板书:胆小、害怕。
四、编故事
师:故事,常常就是这么偶然,如果是知识丰富的青头被大黄牛吃进肚子,故事一定会是另一番情景——青头和红头玩捉迷藏。
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