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广西贺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符合这一发展理念的行为是
A. 充分利用太阳能
B. 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
C. 使用易降解的塑料
D. 直接填埋医疗废弃物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解: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小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故A正确;
B.垃圾无害化处理首先要求将垃圾分类收集,然后以卫生填埋、封闭式焚烧方式为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B正确;
C.塑料难以降解容易造成白色污染,所以研发易降解的塑料,防止白色污染,符合这一
发展理念,故C正确;
D.医疗废弃物含有大量的病毒,直接填埋,会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违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故D错误;
故选:D。
A.充分利用太阳能相对于化石能源污染小;
B.垃圾无害化处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C.常见的塑料不易自然降解,导致了“白色污染”;
D.医疗废弃物直接填埋,会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本题主要考查了环境污染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侧重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正确理解题给信息是解本题关键,注意用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知识的积累,题目难度不大。
2. 重水是核反应堆中中子的减速剂和冷却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氘原子的质量数为2
B. 与互称同素异形体
C. 与D互称同位素
D. 氘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解:为原子,质量数为2,故A正确;
B.与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能互称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与D互称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为氢元素的不同原子,是氢元素的同位素,故C正确;
D.D为原子,质子数为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D正确;
故选:B。
A.D为原子;
B.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
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为同位素;
D.D为原子,质子数为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同素异形体及同位素概念,题目难度不大,把握相关的概念是解答的关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3. 下列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的是
A. H、Cl
B. O、C
C. Na、S
D. A1、Mg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解:、Cl元素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故A错误;
B.O、C元素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故B错误;
C.Na、S原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故C正确;
D.Al和Mg原子之间不能形成化学键,故D错误;
故选:C。
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碱金属
族元素、第IIA族元素和第VIA族、第VIIA族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化学键,侧重考查基本概念,明确离子键和共价键区别及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是
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4. =和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右图所示,该反应的类型是
A. 加成反应
B. 取代反应
C. 加聚反应
D. 化合反应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解:图示反应中,=分子中碳碳双键断裂标出单键,即不饱和键变为饱和键,则该反应为加成反应,
故选:A。
根据图示可知,=和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烷,据此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反应类型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常见反应类型概念及特点即可解答,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5. 如图是原电池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Cu是原电池的正极
B. 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C. 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
D. 反应一段时间后Cu片质量减少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解:A、稀硫酸原电池放电时,较活泼的金属锌作负极,不活泼的铜是正极,故A正确;
B、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所以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故B正确;
C、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故C正确;
D、铜是正极,是铜表面的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但铜本身未参与电极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稀硫酸原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较活泼的金属锌作负极,较不活泼
的金属铜作正极,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难度不大,注意把握正负极的判断方法,难点是判断电子从负极锌片沿导线流向正极铜片,不经过溶液。
6. 可逆反应红棕色无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浓度不再改变
B. 体系中不存在
C. 红棕色消失
D. 反应停止了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解: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则的浓度不再变化,故A正确;
B.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成生成物,所以体系中一定存在,故B错误;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成,所以红棕色不会消失,故C错误;
D.化学平衡状态为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不会停止,故D错误;
故选:A。
逆反应红棕色无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百分含量等不再变化,结合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及可逆反应特点解答。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可逆反应特点即可解答,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7.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投予了研发冷冻电镜的科学家。
使用冷冻电镜时,需将样品放
入液态乙烷中进行冷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乙烷不易溶于水
B. 常温下乙烷为气体
C. 乙烷属于不饱和经
D. 乙烷不与样品发生反应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解:乙烷是烃类物质不溶于水,故A正确;
B.常温下乙烷是两个碳的烷烃为气体,故B正确;
C.乙烷为饱和烷烃,碳原子形成四个单键,故C错误;
D.使用冷冻电镜时,需将样品放入液态乙烷中进行冷冻,证明乙烷不与样品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A.乙烷不溶于水;
B.常温下烃类物质分子中碳原子数下于等于4为气体;
C.乙烷为饱和烷烃;
D.样品放入液态乙烷中进行冷冻,说明不与样品反应。
本题考查了乙烷性质和结构,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总结,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8.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一组物质是
A. 与
B. 与
C. 与
D. 与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解:二者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
B.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故B正确;
C.二者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
D.乙醇和乙酸分子式和结构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故选:B。
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必须满足: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据此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了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理解,掌握概念实质是解题关键,题目较简单。
9. 大多数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方式是
A.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
B. 通过非极性键
C. 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
D. 通过2条共价键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解:因有机物分子中每个碳原子结合4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也就是4对共用电子,有极性键,也有非极性键,碳碳键是非极性的,碳氢键是极性的,每根单键都是共价键,
故选:C。
有机物分子中每个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是依据碳原子最外层4个电子,形成四个共用电子对。
本题主要考查了碳原子的成键方式,题目难度不大,根据课本知识即可完成。
10. 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在野外食用。
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已加工好的真空包
装食品,外层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
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两根拉线即可加热食品,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 浓硫酸与水
B. 生石灰与水
C. 熟石灰与水
D. 晶体和晶体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解:浓硫酸与水混合放热,为物理变化,但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出于安全性考虑不适合,故A不选;
B.生石灰与水混合,为放热反应,故B选;
C.熟石灰与水混合的热效应不明显,故C不选;
D.晶体和晶体反应吸热,故D不选;
故选:B。
由信息可知,“即食即热型快餐”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混合时放出热量,可能为放
热反应或放热过程,常见的放热反应有中和反应、燃烧反应、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化合反应等,结合物质的性质及食品安全性来解答。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常见的放热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食品安全性的考虑,题目难度不大。
11. 在反应:+=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增大压强升高温度通入增加碳的量降低压强.
A. B. C. D.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解:该反应为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故正确;
升温,反应速率加快,故正确;
通入,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正确;
增加炭的量,增加固体物质的浓度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错误;
该反应为气体参加的反应,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故错误;
故选:A。
增大浓度、增大压强、使用催化剂、升高温度等,均可加快反应速率,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高频考点,把握常见的外因为解答的关键,注意中浓度的变化,把握浓度变化则反应速率变化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2. 某烃完全燃烧后得到和水,则该烃是
A. B. C. D.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解:某烃完全燃烧后得到和水,
====,
则可知1mol有机物含有6molC、6molH,
则分子式为,
故选:D。
某烃完全燃烧后得到和水,则可计算烃含有的、,进而确定1mol烃含有的、,可计算分子式。
本题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为高频考点,试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能力,注意把握答题的思路,题目难度不大。
13. 短周期中三种元素a、b、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下列有关这三种元紫的叙述正
确的是
A. a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B. 同周期元素中,b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
C. 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弱酸
D. 氢化物稳定性:>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解:由短周期中三种元素a、b、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为He、b为F、c为S,
A.He的最外层为2电子稳定结构,则a为性质稳定的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同周期从左下右非金属性增强,则同周期元素中,b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故B正确;
C.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硫酸,为强酸,故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则氢化物稳定性:<,故D错误;
故选:B。
由短周期中三种元素a、b、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为He、b为F、c为S,
A.He的最外层为2电子稳定结构;
B.同周期从左下右非金属性增强;
C.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硫酸;
D.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性质、元素周期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4. 下列鉴别方法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A. 用水鉴别乙醇、苯和溴苯
B. 用燃烧法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C.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己烯和己烷
D. 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解:乙醇与水互溶,苯与水分层后有机层在上层,溴苯与水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现象不同可鉴别,故A不选;
B.乙醇燃烧有淡蓝色火焰,苯燃烧冒黑烟,四氯化碳不能燃烧,现象不同可鉴别,故B不选;
C.苯、己烷均与高锰酸钾不反应,且分层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C选;
D.乙醇与溶液互溶,乙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乙酸乙酯与碳酸钠溶液分层,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不选;
故选:C。
A.乙醇与水互溶,苯与水分层后有机层在上层,溴苯与水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
B.乙醇燃烧有淡蓝色火焰,苯燃烧冒黑烟,四氯化碳不能燃烧;
C.苯、己烷均与高锰酸钾不反应;
D.乙醇与溶液互溶,乙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乙酸乙酯与碳酸钠溶液分层。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鉴别,为高频考点,把握有机物的性质、反应与现象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鉴别现象相同不能鉴别物质,题目难度不大。
15. 化学在生广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座用。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铝热反应常用于野外焊接铁轨
B. 可以用灼烧的方法区别蚕丝和人造丝
C. 蛋白质可以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
D. 用碘酒滴在阿司匹林、去痛片等药片上,可以检测药片是否含淀粉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解:铝比铁活泼,Al与铁的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Fe,可用于焊接钢轨,故A正确;
B.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具有烧焦的羽毛气味,可用于鉴别蚕丝和人造丝,故B正确;
C.蛋白质为氨基酸的缩聚产物,可水解生成氨基酸,故C错误;
D.淀粉遇碘变蓝色,则用碘酒滴在阿司匹林、去痛片等药片上,可以检测药片是否含淀粉,故D正确。
故选:C。
A.铝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Al与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Fe;
B.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C.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
D.淀粉遇碘变蓝色。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组成及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考查,把握营养物质的组成、性质、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注意有机物的官能团及特性,题目难度不大。
16. 糖类、脂肪和蛋白貭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营养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酒精常用于消毒是因为酒精使蛋白貭変性
B. 食用的蛋白质、糖类和油脂都可发生水解反应
C. 糖类均有甜味,均易溶于水
D. 三大营养物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解:乙醇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细菌,故A正确;
B.如为单糖,则不水解,如葡萄糖等,故B错误;
C.并不是所有的糖类都水解,如淀粉、纤维素等没有甜味,故C错误;
D.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A.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B.单糖不水解;
C.淀粉、纤维素等没有甜味;
D.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组成及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营养物质的组成、性质、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有机物的官能团及特性,题目难度不大。
17. 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如用
合成=,欲使原子利用率达到最高,还需要的反应物是
A. 和
B. 和
C. CO和
D. 和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解:原子利用率为,即反应物全部转化为最终产物。
用合成=,即要把一个分子变成一个分子,还必须增加2个C 原子、4个H原子、2个O原子,即原料中另外的物质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
A.和,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也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A错误;
B.和,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B错误;
C.CO和,两种物质如果按照分子个数比1:1组合,则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C正确;
D.和,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也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绿色化学工艺”的特征: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即生成物质只有一种,由原子守恒推测反应物的种类.
本题考查绿色化学的特征,难度中等抓住“绿色化学工艺”中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 通过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可以研究有机反应的断鍵方式。
在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立中,
用标记乙醇中的氧原子,反应原理如下:
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説法正頚的是
A. 存在于所有物质中
B. 有的乙醇分子可能不含
C. 所得酯的相対分子貭量为88
D. 仅存在于乙醇和乙酸乙酯里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解:羧酸与醇发生的酯化反应中,羧酸中的羧基提供,醇中的提供,相互结合生成水,其它基团相互结合生成酯,同时该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浓硫酸
+,所以存在于和
乙醇中;
A.存在于和乙醇中,故A错误;
B.依据方程式:+浓硫酸+结合可逆反应特点可知,乙醇分子中都含有,故B错误;
C.所得酯,其相対分子貭量为86,故C错误;
D.依据方程式:+浓硫酸+结合可逆反应特点
可知,存在于和乙醇中,故D正确;
故选:D。
酯化反应原理:酸去羟基,醇去氢,羧酸与醇发生的酯化反应中,羧酸中的羧基提供,醇中的提供,相互结合生成水,结合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解答。
本题考查了有机反应的原理,明确酯化反应原理:酸去羟基,醇去氢,羧酸与醇发生的酯
化反应中,羧酸中的羧基提供,醇中的提供,相互结合生成水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19. 分子式为的有机物,能与溶液反应生成气体,则符合上述条件的同
分异构体有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解:分子式为的有机物,能与溶液反应生成气体,一定含,则与相连,有4种,符合上述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故选:B。
分子式为的有机物,能与溶液反应生成气体,一定含,则与相连,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为高频考点,把握羧酸的性质、烃基的种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烃基法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0. 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的混合物,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的质量分数是
A. B. C. D.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解:乙酸的化学式为,链状单烯烃的通式为,则在混合物中C、H原子数目之比为1:2,则C、H元素质量之比=:=:1,混合物中一共有三种元素,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为,则化合物中碳元素质量分
=,故选A。
数=
+
乙酸的化学式为,链状单烯烃的通式为,则在混合物中C、H原子数目之比为1:2,则C、H元素质量之比=:=:1,混合物中一共有三种元素,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为,然后根据C、H元素质量之比可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本题考查混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计算,涉及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理解混合物中碳、氢的固定组成是解答的关键,较好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
21.
名称是______填元素名称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
用电子式表示元素与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2的共价化合物______.
、、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和所能形成的气态氧化物的稳定性______大于______化学式表示;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______化学式表示.
写出元素和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参考答案】钠;氟;;;>>;HF;HCl;
>>;+=+
【试题解析】解:在元素~,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钠;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名
称是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钠;氟;;
用电子式表示元素与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2的共价化合物为
,
故答案为:;
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故答案为:>>;
非金属性>,则元素和所能形成的气态氧化物的稳定性HF大于HCl;非金属性>>,则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故答案为:HF;HCl;>>;
元素和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NaOH、氢氧化铝,二者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元素~分别为H、C、O、F、Na、Al、Si、P、Cl, 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Cl的质子数为17;
与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2的共价化合物为;
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
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元素和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NaOH、氢氧化铝,二者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性质、元素周期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及化学用语的使用,题目难度不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22. 银锌电池广泛用做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其电极材制分别是和锌,电解液为
KOH溶液,工作时原电池的总反应是++=+,根据上述变化判断:
原电池的正极材料是______,负极发生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工作时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工作时若电路中转移电子,则消耗的Zn的质量为______克。
【参考答案】;氧化;+=;52
【试题解析】解:根据工作时原电池的总反应:++=+,正极上是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负极是锌,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正极材料是:,故答案为:;氧化;
原电池的负极上是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上是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两极反应式为:负:+=;正:++=+,
故答案为:+=;
工作时若电路中转移电子,消耗锌,质量为:=,故答案为:52。
根据化合价变化可知Zn被氧化,应为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为
+=+,则正极为,被还原,电极反应为
++=+,结合电极方程式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原电池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
根据电极反应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电池反应。
23. 海洋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以浓缩海水、海产品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可以
提取Mg、、等产品。
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主要步骤如下:
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
写出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空气吹出法是用于工业规模海水提溴的常用方法,其中一种工艺是以预先经过酸化的浓缩海水含为原料,通过以下流程提取溴单质:
热空气能将溴吹出来是因为单质溴有______性。
在吸收塔中,加入吸收剂后反应生成HBr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海带灰中富含以形式存在的碘元素,实验室提取的途径如下所示:
灼烧海帶时所用的主要仪器名称是______。
向酸化的站液中加过氧化氢溶液而等到单质碘,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得到含碘溶液后,用四氣化碳经“两步操作”提取碘,则“两步操作”为______。
【参考答案】过滤;熔融通电+;挥发;++=+;坩埚;+++=+;萃取、分液
【试题解析】解:海水中主要含NaCl和,加入氢氧化钙反应后滤得到
沉淀,加入盐酸溶解后得到氯化镁溶液,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的氯化镁晶体,在氯化氢气流中失去水得到氯化镁固体,通电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镁和氯气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熔融通电+,
故答案为:熔融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