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人,生于河南巩县。

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期。

杜甫从小就“好学”, 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育”地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诗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丰富了生活,结交了许多朋友,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望岳》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从35岁到44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二个时期。

人生已进入中年,可是科举失意,功名未遂。

十年困守长安,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诗中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牵挂着老百姓,为他们的命运而叹息、煎熬)的情怀,揭露了盛唐表面繁荣背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黑暗面。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关注自身,关注民生,忧国忧民,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

(3)从45岁至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

长安城破,诗人陷落贼手,后又只身逃脱,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言事触怒肃宗而遭贬斥。

这一时期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杜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4)48岁以后是杜甫生活的第四期。

这一时期,杜甫弃官到成都,躲避战乱,漂泊西南,居无定所,直到去世。

这期间,他曾被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曾度过6个月的幕府生活。

这一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繁盛期,现存杜甫的大多数诗歌都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对各种诗体都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戏为六绝句》等,都写于这一时期。

杜甫的诗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关。

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转衰,目睹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他用诗歌艺术地记录了他的感受,再现了唐代社会的历史。

研究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可以更确深入地认识杜甫各个埋藏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和各个时期不同创作风格的内在联系。

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现存诗歌1400余首,这些诗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民胞物与”来概括。

“民胞物与”一词出自宋儒张载的《西铭》北宋张载的伦理思想。

他认为“气”为世界的本源。

人为物中一物,人同天地万物一样都源于“气”,人的本性也同于天地万物的本性,从而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抽象命题。

要求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后人用他来概括杜甫的思想。

民胞指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物与指的是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

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民胞精神。

一、杜甫的民胞精神:大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同胞生命的关怀。

杜甫的对同胞的生命的关怀即是以人为本,关心他人的生命安危。

杜甫在关心他人的生命时,表现出了他深沉的情感。

如《悲陈陶》写道:“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水中。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
同日死……?”对四万良家子作了荒魂野鬼表示出无比的痛惜之情。

再如我们熟悉的《石壕吏》和《新婚别》也是对人们个体生命的关切与担忧,对个体情感的惨遭不幸而表示惋惜和哀叹。

在动乱的岁月里,杜甫最关心的是民众的安危,他的诗中,对悲惨世界的描写之处还有很多,杜甫确实是倾注了毕生精力来关注这一问题。

他持久不懈地反对不义战争,即使拥护正义战争,也反对其中的非人道行为,其出发点都是关心人民的安危。

2.对民众生活苦难的关切。

对民众生活苦难的关切。

这与当时之政治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对人民生存权利的关心,这种关心集中地体现为反战争、反奢华和反诛求三个方面。

①反战争。

杜甫反战争,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

整个杜诗,没有一首为战争欢呼的篇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欢呼的是战争之后的安定。

他说:“天下鼓角何时休?”(《暮秋枉裴道州手札……》)“只见农器陈,何当甲兵休?”(《晦日寻崔戢李封》),“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洗兵马》)
②反奢华:如我们讲过的《丽人行》;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段,也集中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奢侈。

③反诛求:诛求指的是官府的横征暴敛,而横征暴敛往往是一个王朝衰败的象征。

杜甫对横征暴敛的腐败政治的批判可谓是不遗余力。

如他在夔州时所写的《遣遇》描写了一个采蕨女的悲惨遭遇,苛捐杂税的“刻薄及锥刀”已使其丈夫悲惨死去,然而她还不得不承担起害死他丈夫的各种劳役。

再如“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虎牙行》)等等皆是。

3.对无助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对弱者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

杜甫一生很少安定,更谈不上富庶之生活,然而终其一生,他却在时时关心着那些比他更为不幸的人,并尽可能地予以帮助。

有件事情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到了夔州,暂住在瀼溪的一所草堂。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邻近的一个寡妇无以谋生,常来扑枣,杜甫从不干涉。

当时杜甫也穷,也只好借此表示一点帮助。

后杜甫迁居,将瀼西草堂让给了一个亲戚吴郎居住。

吴郎来后,便将枣树围上了篱笆,此举显然是针对的是老寡妇。

杜甫知道后,立即以诗代简,劝阻吴郎。

诗题名《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死?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遍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中。

杜甫是经常这样,自己非常穷,还在尽力帮助穷人。

他说:“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之一),“药许邻人斫”(归溪上简院内诸公),“拾穗许村童”(《暂住白帝复述东屯》),“时危赋敛急,脱粟为尔挥”(《甘林》),他总是这样,尽力地帮助别人。

4.对上层人士的悲性处境表示宽恕和同情。

杜甫在王公贵族骄奢淫佚之时,对他们的揭露批判是毫不留情的;而他们一旦遭难,杜甫又寄予了他们深切的同情。

比如杨贵妃。

杨贵妃及其姐妹骄奢跋扈之时,杜甫敢于写出《丽人行》、《咏怀五百字》这样的诗歌讽刺他们,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之时,杜甫又为之为悲伤。

《哀江头》一诗正能说明这一点。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
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杜甫对待李隆基杨贵妃的态度,随着他们的角色改变而改变,当他们身为国君贵妃,其身不正时,杜甫大胆批判;而当他们率先尝到苦果,生离死别“去住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

这并非杜甫放弃批判,而是面对不幸者而产生悲悯。

再如《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
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

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
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

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
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
五陵佳气无时无。

同样,在《哀王孙》中被安史叛军困在长安之时,他在面对未来得及逃离的李氏王孙,同样产生了悲怜之情,并宽恕了昔日耀武杨威的龙子龙孙,而是对“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的皇子皇孙产生了同情,并冒着生命危险,在大街上站立以待,善言相慰,这都表现出一个仁者的情怀。

二、杜甫的物与思想
杜甫的物与思想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歌咏与热爱,主要指的是他那些歌咏自然界的诗歌。

大致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自然界"病物"的同情。

和诗人关心民瘼的情怀相似,他对那些弱小的、病态的、衰微的物体寄与了更多的关注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怜悯。

杜甫写有一组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病马、瘦马等一组诗,值得注意。

如《病柏》、《枯棕》、《病橘》、《瘦马行》、《病马》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等,这些诗在哀物怜物的咏叹中,流露出的是爱民的情怀。

2.对自然美的歌咏
杜甫有着一颗博爱的心,他不光能体会到人世间,自然界的苦难,他也能品味到自然的美与真。

如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就是一个例子。

其中一首写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底。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绝句》其二
门前鸬鹚久不来,少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再如:“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漫成二首》)“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等。

诗史的涵义
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广度是空前的。

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诗史的涵义有两个方面:
A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杜甫诗中均有反映。

如至德二年(756年)唐朝军队在陈陶斜大败,随后又在青坂大败,杜甫作有《悲陈陶》、《悲青坂》二诗记录其事;两京收复,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使兵围邺城,胜利在即,杜甫作了《洗兵马》,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力而沿途征兵,杜甫写了《三吏》、《三别》。

宦官吕太一反于广州,杜甫写有《自平》。

杜甫之诗,就象是一部安史之乱的历史。

需要指出的是,杜甫有些诗所反映的史实,未见于史料记载,还可以补史之缺遗。

如杜甫《三绝句》所写:“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诗里提及的渝州、开州杀刺史一事,未见史料记载。

而且,杜甫之诗不光是安史之乱的历史,也是他自身的一部历史。

我们通过杜甫之诗,可以了解到杜甫一生的行踪历程,因此,前人又将杜甫之诗称为“图经”。

B形象的历史生活画面
只提供史的事实,这是史书所做的事情。

杜甫的诗不仅提供了史的事实,而且为我们描述了更为广阔,更为具体生动的历史生活画面。

如他的《丽人行》就不仅仅是记叙诸杨曲江冶游之史事,更是用诗的语言,铺张渲染,生动再现了具体的历史场面,突出诸杨的骄奢淫佚。

杜甫的儒家思想
杜甫接受儒家思想,是有取舍的。

这表现在:
①儒家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而杜甫不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②儒家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无论在位与否,都要谋其政。

③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无论华夷,一视同仁。

④儒家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尊者讳,但杜甫却不隐恶,大胆揭露也大胆歌颂。

⑤儒家讲忠君,杜甫也忠君,但他更忠于广大水深火热之中的芸芸众生。

⑥杜甫发展了儒家三人行必有我师之观点,主张转益多师,古今杰出人物都可以成为学习榜样。

其《戏为六绝句》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当然,也有他心情好的时候,这时他会显露出开朗、幽默的本性,写出一些潇洒飘逸的诗来,如著名的《饮中八仙歌》。

这是一首奇诗,它描写了盛唐时期8位“酒仙”的生动形象,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请看“酒仙”醉后众生相。

第一位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水井底眠。


醉后骑马,晃晃悠悠,如乘船浮水,那份悠然自得,非达到如此境界者不能体味;醉眼昏花,跌落井中,却全然不顾,且在水底眠宿。

美哉,秘书监贺知章——一副“乐”相。

贺知章是否真因饮酒过量,以致眼花落井,醉眠井底,咱们无从考究,这两句诗却真真切切写出了贺知章那种刘伶式的“但得饮酒,何论死生”的旷达。

第二位是汝阳王李琎:“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先饮酒三斗,然后再去朝见天子,此人身份绝非寻常,非皇亲国戚不敢为。

原来,李琎
是唐玄宗的侄儿,爵封汝阳王。

贵为侯王者,方敢带醉“朝天”,而且上朝的路上看见运酒车,禁不住垂涎三尺,恨不得请求皇上将自己改封到酒泉城中为王,因为酒泉即因地下蕴藏有酒而得名啊。

美哉,汝阳王李琎——一副“馋”相。

第三位酒仙是左丞相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为饮酒,不惜日费万钱;开怀畅饮,犹如巨鲸张口,吸纳百川之水;且只饮清酒(“圣”),不沾浊酒(“贤”),一任孤傲清高。

美哉,左丞相李适之——一副“豪”相。

第四位酒仙是名士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青春年少的男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举杯痛饮,昂首望天,白眼对人,皎如玉树,临风独立。

关于白眼,用的是魏晋时名士阮籍的典故。

阮籍为人清高,又蔑视礼法,爱憎分明,“能为青白眼”。

本传记载,说他“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志同道合的好友,“乃见青眼”。

所以“举觞白眼望青天”,既是一个形象,又是一种精神。

真可谓美哉,名士崔宗之——十足的“傲”相。

第五位酒仙乃佛教信徒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以文章知名当世,曾得澄慧和尚的绣弥勒佛像一面,非常爱赏,说:“是佛好饮米汁(酒),正与吾性合,吾愿事之,他佛不爱也。

”可见,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姑且一醉方休,哪怕因此而逃禅逃课。

美哉,佛教信徒苏晋——酒后露“真”相。

第六位酒仙则是李白李谪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不饮则已,饮则一斗;不吟则罢,吟则百首,斗酒诗百篇,诗酒自结缘。

长安市上,酒肆之中,醉卧着一条傲骨汉。

哪管他皇上下诏,任凭他天子呼见,不上车,不上船,这人道:“休怪为臣散漫,臣原是天上诗仙、酒仙下凡!”美哉,这就是李白,一个傲岸不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一个飘然若仙的李白!诗人李白——真正的“仙”相。

第七位是大家所熟知的大书法家张旭。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在唐代,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一起被称为“三绝”。

一位书法家,三杯酒下肚,便豪兴大发,宽衣脱帽,号呼狂走,泼墨挥毫,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但见笔走龙蛇,纸卷云烟。

所以,张旭又有“张颠”的雅称。

酒后的书法家,美哉,草圣张旭——一副“狂”相。

上面讲的七位酒仙,要么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要么是迁客骚人,风流名士。

难道老百姓中就没有豪迈嗜酒之人了么?第八位酒仙就是一位叫焦遂的布衣。

那些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们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亲民吧,也经常邀请焦遂共饮,而焦遂也乐得跟着去“蹭”酒。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焦遂酒量极大,非五斗以上无醉意。

无奈囊中羞涩,每每喝酒都是别人埋单。

既然是去“蹭”酒,喝人家的嘴软,在酒友们面前自然有些自卑,所以平日里少言寡语。

但五斗酒之后,微有醉意,便卓然显出论辩的才华。

振振有词,高谈阔论,见解独到,出人意料,满座皆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