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文教学中突破习作难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课文教学中突破习作难点
西乡县城北小学甘春燕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习作这个“颈瓶”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学生的作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作文的恐惧感消失了,笔下也能够洋洋洒洒地写出内容了。

但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还很欠缺,许多学生习惯了记流水账,主题不突出,语言贫乏,读起来索然无味。

因此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我们教师平时的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五年级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

因此老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还要指导学生把这些写作方法运用到作文中,这种内化过程是步步深入的,需要教师在课文教学时多下功夫才行。

如何在课文教学中突破习作难点呢?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以课文为依托,教会学生布局谋篇
案例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父母对“我”不同的爱。

师:你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
生:我觉得可以分成三部分,先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以及“我”对两种评价的反映;再写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最后写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师:说得很对!那么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生1:先写事再写后来的体会,让人读后很有感触。

生2:条理很清楚,让人读后一目了然。

生3:写作顺序也很清楚,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那你父母对你有怎样的爱呢?你打算怎样去表现他们的爱呢?
生1:我家情况和这差不多,爸爸严厉,妈妈慈爱。

生2:我们家和文中的情况相反,我是爸爸对我宽容,妈妈对我严厉。

师;那你怎么去表现父母不同的爱呢?
生:我也学课文一样,通过一件事,写爸妈的不同态度,我还要写自己后来的体会,
师;对!这是仿写,通过仿写,我们学会了怎样安排内容,让自己的作文条理更加清楚。

学完这课后,我的体会很深:孩子们长大了,会真正去体会父母的爱
了!同时感到这是多么好的一篇范文,打破了传统的写父母爱的方法,为师学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例子”,这也让我明白了原来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如何把课文教学同习作相结合,那就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体裁,然后从不同层面理清作者思路,从分析结构入手,在此基础上着力探究这样安排的道理。

这样学生就能从课文的学习中悟出如何安排结构,理清思路,在作文时,学生也会分析习作的体裁,也会去布局谋篇,很自然就克服了那种线索不明、顺序混乱的弊病。

二、从课文中学会凸显作文主题
案例二:这是《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落花生的?重点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重点写了议花生。

师:课文哪些地方写了议花生?怎么写议花生的呢?(生
自读课文)
生:四到十四段都写的是议花生。

生:写了花生的好处。

还写了它的可贵之处,最后父亲教育我们做人要做花生一样的人。

师:说的太对了!作者对议花生写得很详细了,为什么要写这么详细呢?
生:因为本文作者是为了写清楚从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只有通过议花生,才能揭示出做人的道理,所以详写议花生。

师:是的。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我们在作文时为了突出中心,把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写得特别具体,能举出例子来吗?(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说出这样的例子)
生1:比如我写一个人,表现他乐于助人的品质,我就把这个人帮助别人时的动作、语言、表情、神态写具体,就是详写,而把前面对他的介绍略写,这样就不会是记流水账了。

生2:再比如我写五年级的广播体操比赛,比赛前的准备和比赛后的感受略写,而比赛的场面则要详写。

师:看来同学们对什么是详写和怎样详写已经弄清楚了,那就是把能表现主题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而把其他内容略写。

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为什么许多学生的作文会记流水账呢?因为他们没有明确习作要表现的主题,也没有根据主题去确定内容的详略,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读起来自然就像记流水账了。

怎样让学生改变记流水账呢?那就要教会他们定主题,列提纲,学会如何抓住重点去写。

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他们就不会记流水账了。

三、丰富语言,注重积累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

感悟积累是什么?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

运用是什么?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就是让学生把课
文中学到的语言准确地运用到习作中。

可能有人会说,用到作文中,很简单嘛!照搬过来就行了,这是大错而特错的。

记得学完《狼牙山五壮士》后,我让学生搜集了许多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还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赞美五壮士,他们说得特别好,然后我让学生写读后感,问题就出来了,有很多学生堆砌词语,不管用得恰当不恰当。

记得一学生写到:我太佩服五壮士了,他们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壮烈豪迈、气壮山河。

这是多么可笑的照搬呀!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积累的词句,老师在课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感悟、体会,然后再积累运用,每学一课,都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感悟和积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已经过了千锤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那些作文书所不能及的。

怎样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感悟、积累语言呢?可分为三步进行:一是初读感知,让学生一开始就抓住文本,这是积累的开始;二是细读感悟,这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自我内化语言的关键;三是诵读积累,让学生自主从文中提炼语言,让课文中的语言嫁接到学生的习作中。

案例三:《钓鱼的启示》一课中学生语言的积累的教学片段
初读感知部分
师: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作者得到的启示。

生2:我知道了“小心翼翼”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作者很小心的样子。

生3:我知道了作者钓到大鲈鱼后,父亲和我都很得意。

生4:父亲让我放掉大鲈鱼,我依依不舍地放掉了。

师:你们读书很用心,抓住了文本内容。

诵读积累部分
师:这是一篇意义深刻的文章,语言文字很美,词语用得特别准确,你认为哪些段落、词句写得好,请读一读。

(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读)
生1:我觉得最后一段写得好,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我在写一件事的启示时也可以仿照这样写。

生2:我觉得课文第二段写湖面的句子特别美,辉映、涟漪、银光闪闪这几个词用得很准确。

生3:我觉得第三段中写“我”钓到大鲈鱼后,父子俩的得意写得好,把父亲也很爱大鲈鱼的心情写出来了。

生4:我觉得第九段写得好,真实地写出了作者放鲈鱼时的无可奈何。

师:大家读的这些段落和词句我也很喜欢,课后一定要把它们积累在“积累本“上,以后在写作文时恰当运用。

阅读过程是一个由输入、储存、处理、输出等构成的信息加工系统。

而读写分离的阅读往往使这个系统支离破碎,它往往只重视输入、储存信息,忽略了处理信息,特别是信息的输出。

读写结合重视信息的输出,使阅读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而且读写结合使写作找到一种新的形式,它把语文
学习置于“吸收”—“发表”的动态转化中,使阅读所得能够迅速转化为写的成果,实用性较强。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懂得写作与交流。

就是说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是对阅读的促进。

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以课文引路,实现课文再创造,以“品文、整合、表达”三者同步发展为教学准则,把课文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坚持读写训练,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

积累、模仿、内化、积淀,使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去突破习作中的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