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醌法生产27.5%过氧化氢后处理工序带碱的原因和处理措施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蒽醌法生产 27.5%过氧化氢后处理工序带碱的原因和处理措施分析
摘要:为提升27.5%过氧化氢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将后处理工序带碱引
起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相关部门应从多个方面分析后处理工序带碱原因,明确其危害性,立足于日常生产探究相应的防控措施,进而消除安全隐患因素,
减少生产成本,为设备安全、长周期运行创造良好基础。
关键词:过氧化氢;后处理工序;带碱成因;解决方法
引言
蒽醌法是当下国内生产过氧化氢(H
2O
2
)的常用工艺技术,其主要由氢化、
氧化、萃取、净化、后处理等工序构成。
日常生产中经常因控制不规范,工作液
组分失调、萃余液内H
2O
2
含量过高等,造成后处理工序中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带碱
现象,若处理不及时,碱含量偏高的工作液被整合至氢化工序后,会导致工艺指
标明显超限,H
2O
2
分解、发热等均影响系统的综合性能,存留较多的隐患因素,
增加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1.
过氧化氢生产工艺
现阶段,国内主要采用蒽醌法生产H
2O
2
,主要是应用自动氧化或循环还原—
氧化法进行的,经典化学反应[1]:
蒽醌法是制备H 2O 2的一项成熟工法,在国际大型生产企业内已经实现了规模
化应用。
本法选用烷基蒽醌(EAQ )作为载体,重芳烃与磷酸三辛酯共同构成工作液,在一定压力与温度、钯催化剂的作用下,工作液会和氢气发生氢化反应,生成氢化液,这种氢化液最大的特点是含有相应烷基氢蒽醌(HEAQ );氧化塔中,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氢化液会和空气内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物以H 2O 2为主;
且以上过程中,HEAQ 还被还原成烷基蒽醌。
鉴于H 2O 2在水域工作液内溶解度有差
别的特征,将其整合至萃取塔中,应用纯水萃取获得质量分数高于27.5%或35%的H 2O 2溶液,再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后,便能获得相应的H 2O 2产品。
在系统内可以
循环使用工作液,碱溶液洗涤与白土处置萃余液后,其会返回到氢化系统内,再进行氢化反应。
1.
后处理工序带碱引起的后果
首先,后处理工序带碱量偏大时,会加快活性氧化铝的损耗进程,增加现场生产成本;增加系统操作难度,危险性提高。
其次,碱液会伴随工作液整合至氢化工序内,尽管该工序是在弱碱条件下反应的,但因碱性过强,会弱化钯催化剂的生物活性,氢化效率随之下降,现场产量必然会下降。
再者,碱液进入到氧化工序后,塔内部分H 2O 2遇碱会分解,直接后果是氧化
回收率下降,增加了蒽醌降解物的产生率,如果此时添加过量磷酸中和,会造成H 2O 2内不挥发物含量显著增多,降低产品品质。
最后,容易造成氧化及萃取工序呈碱性,以致H
2O
2
分解生成氧气与水,压力
骤然上升,以致相应装置超压,情节严重时可能引发爆炸、自然等事故,对系统及工作人员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1.
处理后处理工序带碱问题的方法
3.1工作液内带气
具体表现为进入干燥塔中的工作液内混有一些空气,主控DCS操作界面会呈现出液位骤然降低,并且通过观察碱沉降器、碱分离器各自的视镜,工作人员均能清晰的观察到系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带碱情况,排碱量明显增多。
为了能尽早解除以上这种情况,要尽可能的提升工作液计量槽的液位,控制储罐中液位在1/3~1/2位置,以防发生液位过低串气或跑空等情况,消散工作液内的空气[2]。
3.2工作液流量偏大,分析指标异常
实践中一旦工作液流量偏大并且明显超出干燥塔的负荷时,流出干燥塔的工作液内会夹带一些碱液。
既往中控分析数据表明,氧化液、萃取液酸度等指标均会超过准许区间,据此可以判断出后处理工序存在着带碱现象。
主控DCS操作人员察觉到以上异常状况后,应尽早减少工作液流量或使少许工作液在干燥塔旁路走行,并适度降低系统总负荷。
现场生产人员要适度提高各个重要位置的排碱频次,密切观察带碱状况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中心化验室工作人员加强连续,提高中控分析频次,利用多种方法科学判断系统带碱问题的发展趋势。
在解除干燥塔带碱现象以后,循序渐进增加系统总负荷等指标。
3.3萃余液内H
2O
2
含量超标
即经萃取塔顶部流出的萃余液内H
2O
2
含量超出标准要求,其会在干燥塔快速
分解生成气泡且掺杂着碱液,以致系统出现带碱问题,不利于其安全、稳定运行。
技术人员要及时整顿系统工况,可以把适量磷酸经氧化或氢化工序磷酸计量
槽的紧急加酸口位置补给系统,借此方式减少萃余液内H
2O
2
含量,生产现场安排
专人及时排碱以延缓带碱现象的发生过程[3]。
3.4干燥塔界面控制偏高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时,便会减少了顶部分离空间,造成碱液与工作液无法充
分分离,工作液碱度增量和工艺要求之间形成较大出入,最后夹带出部分物料,
系统发生带碱这种不良状况。
最直接的方法是降低干燥塔界面高度,通常建议把现场液位调控在/3~1/2位置,如果系统带碱现象十分严重,可以尝试少量工作液在干燥塔旁路上走行。
3.5干燥塔中温度偏低
若干燥塔中温度过低,就会造成碱液粘稠度显著增加,此时其就很难和工作
液充分分离,以致出现工作液内掺杂部分碱液的情况。
处理方法:操作人员及时和中心化验人员取得联系,提高中控分析频率,合
理控制数据、强化干燥塔温度的稳定性,符合碱液浓度的设计要求。
3.6浓碱密度偏高
如果干燥塔中出现这种异常状况时,工作液于碱液的粘稠度将会同步提高,
两液相分离难度相应增加,最后导致系统局部带碱。
处置方法有:督导主控DCS现场操作人员仔细关注干燥塔液位变动情况,特
别是降低趋向,现场工人要做到及时排碱[4]。
后处理工序推进时,可以将质检合
格的碱液通过浓碱高位槽添加至系统内,利用这种方式排出更换干燥塔重密度偏
高的浓碱液,和工艺设计要求相吻合。
3.7加强技术改造
首先,将伴热盘管增设到浓碱高位槽中,有助于提升进入干燥塔的浓碱温度,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以防塔中温度下降引发带碱情况。
其次,在碱沉降器内部
及干燥塔顶部,加入一些聚丙烯,这种填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疏油性,对水与碱液分离过程能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能较有效的剔除工作液内的碱滴。
再者,把2块圆视镜增设至萃取塔塔顶,利用其将原有的玻璃板视镜取而代之,这主要是因为玻璃板视镜上析出工作液以后很难清洗,很难清楚的观察到塔顶界面,界面过高时容易带水,以致后处理工序带碱。
若能将圆视镜增设到塔顶,那么监测见面将会变得更加简单、便捷。
最后,将伴热增设到萃余液分离器底排污视镜位置,以防析出较多的工作液,黏附在视镜壁表面,增加相关人员观测排水过程的难度,甚至导致很多萃余液进到后处理工序,导致其带碱。
结束语:
在H
2O
2
工业生产中后处理是重要工序之一,虽然其是辅助工序,但若发生不
稳定状况,则便会打乱整个系统的运作过程,增加操作难度,滋生出各种危险事故。
故而,在生产实践中,要密切关注后处理工序执行情况,重点解决带碱问题,确保整个装置能安全、稳定运行,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刘彬,连战,刘仲洋,等.碱法预处理玉米芯糖化发酵转化酒精工艺优化[J]. 中国酿造, 2019, 038(005):127-130.
[2]师杨蕾,蔡凡凡,宁志芳,等. 碱性过氧化氢预处理对醋渣厌氧消化性能的
影响[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7(1):1-7.
[3]志勇彭.从过氧化氢与液氨反应中获得的几点启示[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2021, 3(16):128-129.
[4]曹一凡,朱利清,金贞福.木质素磺酸盐碱性过氧化氢降解及结构表征[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78(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