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中医心病,泛指心系病证,包括心悸、胸痹、心痛等。

张仲景作为
中医大家,在其著作中展现了独特的从脾胃辨治心病的临证规律,为
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脾胃与心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主血脉,心血的充盈与运行依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气血。

脾胃健运,则
气血充足,心有所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易致心病。

同时,心为火脏,脾胃为土脏,火生土,心阳温煦脾胃,使脾胃
能正常运化水谷。

脾胃的升降功能也与心的气机运行相互影响。

脾胃
升降失常,可影响心的气机通畅,导致心病的发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从脾胃辨治心病的
思想。

在辨证方面,注重观察脾胃症状以判断心病的病因病机。

例如,“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此处人参汤(理中汤)所治之胸痹,乃中焦虚寒,脾
胃阳虚,不能运化水谷,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所致。

其临床表现除胸
痹外,还可见胃脘部的疼痛、胀满、喜温喜按、呕吐、下利等脾胃虚
寒症状。

通过对这些脾胃症状的辨析,明确了胸痹的病机为脾胃阳虚,从而选用温中健脾的人参汤治疗。

在治疗方面,常以调理脾胃之法治疗心病。

如“伤寒,阳脉涩,阴
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
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通过调理脾胃,使中气建立,气血生化有源,从而达到治疗腹中急痛的目的。

而腹中急痛与心系病证常有密切
关联,通过调理脾胃,使气血充盈,心脉得以濡养,从而间接治疗心病。

张仲景还善于运用脾胃相关的方剂治疗心病。

如理中丸,具有温中
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

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心痛等病证。

又如苓桂术甘汤,健脾渗湿,温阳化饮,可用于治疗中阳不足,水饮
内停,上凌于心所致的心悸、眩晕等症状。

在用药方面,张仲景重视顾护脾胃。

在治疗心病的方剂中,常使用
一些健脾和胃的药物,如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同时,用药注
重中病即止,避免损伤脾胃。

此外,张仲景还强调饮食调理在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饮
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均可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从
而诱发或加重心病。

因此,在治疗心病时,应嘱咐患者注意饮食有节,保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从脾胃论
治心病的理论和方法。

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倡导“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强调脾胃
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地位,并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等一系列调理脾
胃的方剂,为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明清时期的医家在继承张仲景及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
强调了脾胃与心的关系。

如叶天士在治疗心病时,注重养胃阴,以充
养心血。

现代临床中,从脾胃辨治心病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多心系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在治疗过程中,若能兼顾调
理脾胃,往往能提高疗效。

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若伴有胃脘胀满、纳差、便溏等脾胃症状,在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基础上,加入健脾
和胃的药物,可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促进病情的恢复。

总之,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中医
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医心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

我们应当深入
研究和学习,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为患者解除病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