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东莞市中学堂镇六校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广东省东莞市中学堂镇六校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曲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题材丰富多样。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C.《乡愁》《我爱这土地》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家艾青的作品。
D.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致巴特勒的信》。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在西城巧施空城计阻止了司马懿的追击。
B.《简·爱》中女主人公初到桑菲尔德庄园时,认为罗切斯特脾气古怪,冷漠自负。
C.《草房子》中杜小康在寻找因暴风雨走失的鸭子时,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D.《老人与海》中与命运不断搏斗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不论成败都不改其坚忍和勇敢。
3.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三元及第”的提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这里的三元指:解元、会元、状元。
B.中国地名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以地理上的山河命名如河南,有的以政治因素命名如南宁。
C.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列诗词描绘的就是此节的见闻感受: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D.在中国古代,名、字与号是有区别的: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青莲居士”就属于称“号”。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上凤凰山,只见城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大街小巷的人群和车辆川流不息。
B.广大党员干部自“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开展以来,迅速响应,如行云流水
....般积极参与,多渠道、多形式助力我县脱贫攻坚。
C.诸葛亮文化节上,五色斑斓
..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焰火,把整个广场上空辉映的无比绚烂。
D.《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注,要不要让学生每天背一首诗,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
....。
5.古诗文名句默写。
诗文有滋味。
一半是烟火,“莫笑农家腊酒浑,①________”;一半是清欢,“有约不来过夜半,②________”。
诗文有趣味。
花草树木似精灵,“杨花榆荚无才思,③________”;春冬三峡如画卷,“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④________,良多趣味”。
诗文有情味。
最美的祝福是明月遥寄,是“⑤________,⑥________(写出连续两句);最痛的思念是生死相隔,是“⑦________,欲语泪先流”。
诗文有意味。
那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⑧________,徒有羡鱼情”的复杂心理,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⑨________,⑩________”的宠辱不惊。
6.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简·爱到学校的第一天认识了好心的谭波儿小姐,并且和她成了好朋友。
(_______)私放晁天盖、浔阳楼题反诗、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说的是宋江的故事。
(______)“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
“他”是虎妞去世后自暴自弃的祥子。
(______)二、阅读
7.文言文阅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怨言。
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①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昼则疾耕作于.田间于: _________________
(2)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悟: 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8.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⑤,虽欲优游⑥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①扶风:凤翔府,位于现在陕西省境内。
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②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③忭(biàn)欢乐。
④荐饥:连年饥荒。
⑤二三子:你们。
⑥优游:悠闲自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而吾亭适.成(________)既而弥月不雨.(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丁卯三日后,苏轼在朋友圈发了以下内容。
请联系文本内容,分析其原因。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王将起中天台①,令曰:“敢谏者死!”许绾负蔂操锸②入,曰:“闻大王将起中天台,臣愿加一力。
”王曰:“子何力有加?”绾曰:“虽无力,能商台。
”王曰:“若何?”曰:“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当起七千五百里之台,高既如是,其趾③须方八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以为台趾。
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④,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材木之积,人徒⑤之众,仓廪⑥
之储,数以万亿度。
八千里以外,当尽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台具以备⑦,乃可以作。
”魏王默然无以应,乃罢起台。
①中天台:有半天高的台。
②蔂léi:古代盛土的器具。
锸chā:即锹,挖土的工具。
③趾:台基。
④四夷:四方外族的总称。
⑤人徒:服工役的人。
⑥仓:谷仓。
廪:米仓。
⑦台具以备:筑台所需要的条件已具备。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蔂操锸(________)
②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________)
③尽有.其地犹不足(________)
④数以万亿度.(________)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例:乃.足以为台趾
A.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C.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D.屠乃.奔倚其下(《狼》)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
闻大王将起中天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许绾用什么方法说服了魏王停建中天台。
10.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9—13题。
(14分)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
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
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
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
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
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
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
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
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
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
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
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2分)
⑴议种瘪种⑵给儿新生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4分)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3..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3分)
4..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2分)
5..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花巨资上名校,真是捷径吗?
①花上一笔不止是穷人,就连一般富人也无法想象的大钱就能上世界名校的大戏,在一番跌宕起伏后,慢慢进入高潮。
据《北京青年报》等报道,中国亿万富翁家庭花650万美元让孩子入学斯坦福大学,当事人为赵雨思,其父是中国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
中国另一位郭姓家庭为其女儿郭雪莉支付了120万美元,让孩子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②稍稍感受一下这个事,不禁让人沮丧甚而崩溃,每个人的劳作、打拼、努力和奋斗是否在巨大的资源和靠山之前都等于零?有段日子流行一句话: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
花钱能买名校上这样的事最大的不幸是,会让很多人万念俱灰,在钱能搞定一切之时,每个人的奋斗还有意义吗?还有意思吗?还有价值吗?
③其实,即便这样的事经常在发生,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也并非是卸载自己人生内驱力并停止奋斗的理由。
即便不得不以此为理由,也应意识到一种更残酷的现实,需要更多的奋斗才能让“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这句话成为事实,也许这种梦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当然也就需要普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奋斗。
④应当看到的是,花大钱上名校只是少数现象,而且现在媒体曝光后,斯坦福大学已经开除了赵同学。
退一万步说,即便有为数不少的富豪靠花钱上学和买学位成交,这样的学历和学位在未来早晚是会露馅的。
即便不露馅,人心也是一杆秤。
更重要的是,如果以有钱就能买到一切而消弭自己奋斗的动力,未来会变得更为不堪,无论是生存还是社会环境。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就是用来奋斗的,没有了钱权的资源,大部分人都要进入逆水行舟的残酷环境,不进则退,不前行,就会被淘汰。
因此,除了奋斗,人生别无选择。
⑤虽然,比尔·盖茨的传记只会记载他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但是不会述说他的母亲是IBM董事;巴菲特的传记只会告诉人他8岁就去参观纽约证交所,但不会揭秘他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当时是高盛董事带他参观的。
他们都有资
源可以借用或依赖,但不可否认,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
而且其核心的思维和硬核逻辑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番成就来,才能赢得世人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⑥好莱坞明星洛丽·路格林为了女儿奥利维亚的前途和成功,花了50万美金行贿,把女儿送进美国南加州大学。
但是,奥利维亚本身就已经是个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也有自己的商业品牌和模式。
然而,母亲的行贿不仅没有帮到奥利维亚,还让她毁于“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这句笑话。
曾以在网络上露脸为生的奥利维亚,现在甚至都不想出门,因为以前通过自己努力而建立的一切和成就瞬间就因为母亲的行贿行为而崩溃。
⑦自古以来,功不唐捐,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只要学习过、干过、努力过,所有的知识、技能都可以贮存于大脑,积累于经验,展现于行为,成为一个内心丰富和成色十足的人。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表述正确
..的一项是()
A.花钱能买名校这样的事,会让所有人万念俱灰,在钱能搞定一切之时,每个人的奋斗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B.在花巨资上名校的现象面前,普通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奋斗。
C.如果以有钱就能买到一切而消弭自己奋斗的动力,未来会变得更为不堪,尤其是社会环境。
D.比尔·盖茨、巴菲特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都有资源可以借用或依赖。
2.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
()
A.本文开篇列出两个中国富豪的孩子花巨资上名校的事情,意在引出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每个人的奋斗还有意义吗?还有意思吗?还有价值吗?”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除了奋斗,人生别无选择。
C.第⑤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有力论证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番成就来,才能赢得世人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这一观点。
D.从国外普通学校毕业的海归要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容易,专家表示:“应聘工作的王牌永远是工作能力,而不是留学生的身份。
”这一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3.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能力以外的资源等于零”这句话的理解。
三、应用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关于创新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从科技创新角度来说,产品是创新的成果,是智慧的结晶。
C919客机首飞成功,实现了100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让它与同类机型相比:噪声低于国际要求的10分贝以上,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气体的排放也低于相关规定的5%以上,航程也由标准的4075公里增至5555公里(航程也比国际标准增加1480公里),这些特点让C919客机订单达570架次。
以上关键技术的突破与C919客机背后由 36 家高等院校组成的研制团队是分不开的。
人才的聚集、技术的创新成就了C919的“中国造”。
材料二:
随着中国创新力度加强,市场扩大,中德“创新”合作模式将逐渐取代“德国技术—中国制造”的合作模式。
10年前,中国还是许多西方国家科技成果的“复制”,甚至被认为是“抄袭”,拉美人也认为中国货低质。
但近几年,中国在许多科技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产品形象也迅速改变,这得益于我国的科技创新改革。
智利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席拉尔迪也说,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是智利学习的榜样。
材料三:
中关村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趋势进行超前布局,拒绝山寨、拷贝,涌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世界顶端科技人才的回归,让中关村加速成为全球性创新人才集聚地;坚持自主创新,让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前三季度,中关村企业申请国际专利同比增长351.4%;制度革新为科研保驾护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就是受益者,在短短时间内就在国际著名科学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达34篇。
国家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深入推进8个区域创新改革试点,中关村就是成功的典范。
材料四:
“中国智造”实施一年多来,智能制造在各个企业掀起热潮不断。
但不少企业未很好关注变革进程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智能制造成了赶时髦的行为,导致投入多见效少,没有让智能制造为企业迈向中高端提供支撑和引领。
在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我们看到,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依然严重不足;针对民间的、个人的创新激励手段匮乏;人才回归的平台机制有待改进,政府部门的制度革新仍然需要加强。
1.阅读材料,列出C919客机能拥有570架订单的优势。
2.结合材料,说说中关村是怎样成为中国区域创新改革典范的?
3.下列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C919客机首飞成功,表明我们逐渐不再需要国外技术。
B.政府部门制度革新让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有机会发表论文。
C.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一直优于智利,因此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D.关注时代进程,结合企业实际,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下面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考生的真实人名、班名、校名和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或使用虚拟名称》;⑤不得套作、抄袭。
岁月如梭,时光流转。
匆匆前行的你,还记得那些你曾经目睹或是让你感到温暖的事吗?同学的一声诚挚鼓励,老师的一次真心问候,朋友的一回热情帮助……
请以“暖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得对材料进行扩写、续写、改写)
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
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饿死。
”而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D
【解析】
A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错。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但他主要记录西周历史,属于断代史。
C《乡愁》作者余光中。
2、A
【解析】
试题分析:A.“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发生在“空城计”之后。
故答案为A。
3、C
【解析】
C说法错误。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应该是: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重阳节家乡是有登高的习俗的,而作者远在他乡,只能心里想着家里的亲人登高,到处都插满了茱萸的景象(茱萸有辟邪、避虫的说法),反映了作者内心极其孤独,渴望回到故乡的心情。
所以这句话与正月十五元宵节无关。
4、B
【解析】
B错误,行云流水:意思是像天上的流云,江河中的流水。
比喻自然流畅,不受拘束。
不合语境。
5、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闲敲棋子落灯花;③惟解漫天作雪飞;④清荣峻茂;⑤但愿人长久;⑥千里共婵娟(⑤⑥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⑦物是人非事事休;⑧坐观垂钓者;⑨不以物喜;⑩不以己悲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豚、灯、惟解、漫、作、峻茂、婵娟、是、事、休、坐、己”等字的字形,要正确书写。
6、(1)√(2)×(3)×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
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
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
第(2)题错误,智取生辰纲的是吴用,不是宋江;第(3)题错误,此句写祥子由原来拼命拉车任劳任怨变得油滑消极、麻木潦倒、自暴自弃,是小福子的死使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二、阅读
7、1.(1)介词,在(2)明白,醒悟
2.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
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给”:给予。
“悟”:明白,醒悟。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且:并且。
伐:砍。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
刘氏无私帮助别人,儿子开始不理解,最后刘家儿子“方悟”,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
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
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
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
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
邻居中有穷国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
乡里的人都称赞她善良。
然而她的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诚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感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行为。
8、1.(1)恰好(正好)(2)下雨
2.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3.(1)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开始旱就赐给他们雨。
(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
(3)或明或暗,变化不一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4.①苏轼是在喜雨来临后,扶风百姓和乐,才关注到“亭”的建成,说明苏轼在建亭之时,更多关注的是“雨”的情况。
②苏轼看到了“亭成”与“喜雨”同时成为现实。
③一方面可以表明苏轼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亭上“举酒”,感叹“雨之赐”,谈及不“可忘”,又为“喜雨亭”的定名,垫足了充分的理由。